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书评 >> 正文
如何近距离地反映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深刻演变,深入而独到地表现这种时代巨变带给人们的精神新变,一直是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的薄弱环节。正在人们不无疑惑又满怀期待之时,吴崇源的长篇小说《穿越上海》适时出现了,这不啻给当下的现实题材长篇小说带来一丝亮光。
作为企业未来研究者的吴崇源,小说创作之于他,纯属正业之外的副业。但长期对企业运营观察研究的经历与心历,却使他比之一般的作家更具切实的生 活积累与痛彻的生命体验。当他把这一切投入创作、带入作品之后,就使得《穿越上海》端的不同凡响,确乎别有寓意。其中给人印象最为深刻也饶有新意的是,既 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书写上别开生面,又在时代新人形象的着力塑造上锐意出新,这样两个方面的艺术进取,既有力地成就了《穿越上海》一作,也在一定程度上 刷新了同类题材的已有写作。
《穿越上海》以本世纪头一个10年为背景,以当代商贸大都会上海为场景,描写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之后,以苏泰达为老总的太一公司在内外压力下的 克难攻关的具体过程。饶有意味的是,太一公司因是民营企业,苏泰达因是民营老总,便被盛昌发这样的国企老总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必欲搞倒压垮而后快。买通 无良记者来写负面报道,暗中挑唆股东执意退股,串通银行高官不予贷款,直至联手政府要员要并购太一,为了致苏泰达于死地,盛昌发几乎无所不用其极。但苏泰 达审时度势,处惊不乱,接连以毅然退货赢得顾客信任,变卖家产换取资金等手段,先做好自己,稳住阵脚,终在鼎力相持之中等来盛昌发因贪腐行为东窗事发,使 公司涉险渡过难关。
苏泰达与盛昌发的殊死斗争的过程,既是两位老总的个人比拼,又是身份与地位不尽相同的民企与国企的体制较劲,还是借民企以创新和借国企来寻租的 不同力量的正负较量。这样一个富含了多种意蕴的矛盾与冲突,既以民营企业的艰窘生存与艰难成长,披露了新生经济力量兴起与发展的不易,也以行业内部的新旧 体制的相互抵牾与新旧观念的此消彼长,揭示了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内部景象,让人们看到了改革开放对于科技创新、经济振兴,乃至体制突破、观念更 新的多重意义与巨大作用。因此,苏泰达与太一公司在困境中的突围和创新中的进取,既是民营企业顽强崛起的一曲凯歌,更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巨轮必然滚滚向前的 一曲颂歌。
更让人为之欣喜的,是作品所着力塑造的苏泰达这个人物,堪为具有新的时代精神与民族气质的新人形象。苏泰达这个人物,与我们通常所见的改革家形 象,多了一些性情的真实,也多了一些理想的高蹈。他并不讳言自己是资本家,但却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破解资本家的实质;他把民营企业鼓捣得风生水起,但他的 目标却在于为消灭私有制而努力;他务实又务虚,一边在为资本运作殚精竭虑,一边在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苦苦寻索,力求在这个旷世难题上作出新的文章来。他以 接连践行人力资源的价值回归,放弃资本分红等方式,尤其是捐弃前嫌去回头帮扶陷入困境的国营企业,显示出了其博大的胸怀、不凡的气度与远大的追求。
最能表现苏泰达其人其性的,是在小说快结束的部分,他带领公司员工到世博工地参观时,望着造型若红爵杯的中国馆心潮澎拜,激动地大喊:“让我们 举起这个举世无双的红爵杯,斟满我们民族血汗酿成的醇酒,为我们的民族祈福!”这是声的呼喊,更是心的倾诉。苏泰达如何心系民族,胸怀国家,民营企业家与 民族实业家如何合二为一,这里已表达得淋漓尽致,无以复加了。
不同的时代都在呼唤自己的新人,铸造自己的新人,这些时代新人也都在文学作品中留下自己的光辉影像。新时期以来,我们从文学作品中已经看到了不 少的时代新人,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里的乔光朴,柯云路的《新星》里的李向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中的郑子云,张平的《抉择》里的李高成,陆天明 的《苍天在上》里的黄江北,吕雷、赵洪的《大江沉重》里的邝健童,等等。但这些个性鲜明、叱咤风云的人物形象,含带的多是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 放时期的时代气息,并且大都出自于不同层次的官场体制,属于干部队伍里的时代精英。进入新世纪以来,文学作品中连这样的改革弄潮儿的身影都比较少见了,具 有新的时代气质的新人形象更是难觅踪影。因此,吴崇源在《穿越上海》里精心打造的苏泰达这个人物,既是改革大潮的弄潮儿,又是志向远大的民营企业家,就显 得十分难能可贵。仅从发见和塑造具有时代特质的新人形象这一点上看,《穿越上海》就自有其独特的贡献。
吴崇源在小说创作上,不独生活积累丰厚,写作素材丰沛,而且在以情节构筑故事、以细节刻画人物上,也运笔自如,卓见功力。他尤其善于在矛盾冲突 中刻画不同人物的各自性情,更长于运用情理交融的文笔刻画主要人物的精神世界。因之,他笔下的主人公苏泰达栩栩如生,光彩夺目,他笔下的童端仪、王雪晴、 李虹绵、丁婕等女性人物,也都春兰秋菊,各具凤仪。可以说,这种小说技法上的心娴手敏,与他生活经历的丰富多彩是相得益彰的。有鉴于他的这种双向造诣的卓 尔不群,我看好他的小说创作,尤其是与新生活、新人物有关的现实题材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