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书香中国 >> 第一阅读 >> 正文
本书讲述了一个学生兵在朝鲜战场600天 的真实遭遇。四川解放时,他只是县中高二的学生。是去读高级工业专科学校,还是进西南军政大学?他面临选择。好不容易考上西南军政大学,朝鲜战争却爆发 了,500名军校同学被补充进29师(邱少云师),开拔前线。郑家三兄弟都上前线,首长特别指示,将最小的一个留在师部,争取三兄弟中至少有一个活着回 国,为老娘送终。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上甘岭战役,兄弟三人的青春与战争相伴。初恋在枪林弹雨中萌生,友谊用生死鲜血来浇灌,却都在残酷的战火中化成 灰烬,但信仰与责任,由此而生……
向远逝的老兵和英雄的部队致敬
邱少云牺牲在391高地
板门店停战谈判一波三折。1952年10月8日,敌人单方面宣布终止谈判,公开咆哮“让飞机和大炮跟你们继续谈判吧!”平康、铁原、金化一线战云密集,敌人的大规模进攻箭在弦上。
我军针锋相对,先行展开了秋季反击作战。张师长命令,把29师前线指挥所从梁双岭迁到庄子山。为了清除战斗隐患,师前指决定迅速攻占391高 地。韩军第9师有两个连守卫这个高地,这是敌人支撑防线的一个重要据点。这个高地矗立平康平原腹地,是突入我平康、金化、铁原“铁三角”的前出阵地,居高 临下,易守难攻,从上面可俯视我军纵深10多平方公里的阵地,如果作为炮兵校测站,对于我军的威胁相当大,是敌人楔入我军战线的一颗“钉子”。事后证明, 我军提前攻克391高地,对于后来夺取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发挥了关键作用。
391高地山势狭长孤立,南北两峰对峙,形若驼峰,四周都是峭壁,周围杂草丛生,有的高达1米以上。韩军在阵地前设置了6道铁丝网,还在阵地外 围埋设了大量地雷。高地的核心阵地构筑了地堡和隐蔽的火力点。尤其是391高地与我军前沿阵地之间,有一个1000米以上的开阔地带,如果按常规进攻,那 么我们的部队在通过这片开阔地时,必然遭到敌人猛烈的炮火拦截,伤亡将会非常惨重。尽最大可能缩短攻击距离,保持我军行动的高度隐蔽性和突击性,是夺取胜 利的关键。
经过反复研究,首长最后决定,由87团组织一个突袭分队,在发起进攻的头一天晚上悄悄接近敌人阵地,然后秘密潜伏在距391高地前沿阵地80— 100米的蒿草丛中。待时机成熟,再趁着夜色发起突袭。当然,这个决定是超越军事常规的,非常的大胆和冒险,对参战部队的战斗意志和耐心,都将是巨大严峻 的考验。
科长紧随张师长靠前指挥,把我留在师前线指挥所里。我们在后面非常焦急地等了两天,终于盼回了从西方山前线匆匆赶回来的科长。他脸上洋溢着胜利 的喜悦,神情十分兴奋。科长通报了87团攻打391高地的战况。他说,我们对这次潜伏做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为保证战斗的胜利,87团组织战斗小组趁黑夜摸 到了391高地的最近处,近距离分辨、识别敌人碉堡的数量、位置,都一一标记在地图上。把守敌的活动规律也基本上摸清楚了,现场确定了突击分队接近敌人的 爬行路线、潜伏位置以及具体的战斗攻击位置。
战斗小组侦察回来后,团长召集所有参战同志开会,通过沙盘作业向他们讲解作战要点,还广泛发扬军事民主,鼓励同志们大胆讲话、提问题,争取让每 个参战的战士都做到心中有底。我们还专门找了一个与391高地类似的地形进行实兵演练。团里请来工兵把敌人的地雷、反坦克雷、照明雷、跳雷等逐个拆解,培 训战士们“防雷”“排雷”的技能。
87团政委王亮池多次召开党员和积极分子大会,反复说明这次战斗的重大意义。王政委强调:“潜伏好,这是胜利的关键。为了整体的胜利,不管出现 任何情况,都绝对不能暴露目标。”突击分队把这当成一条钢铁的纪律,要求“人人遵守,坚决执行”!政委要求把这条纪律传达到每一名参战的战士,铭刻在每名 战士的心坎里。
1952年10月11日傍晚,我军炮兵首先开炮,猛烈炮击391高地,87团突击分队趁着敌人慌乱之机,悄悄摸到距离敌人阵地只有80多米的蒿 草丛中悄悄潜伏下来。敌人真的是好近了,他们说话的声音都隐隐约约地听得见了。战士们忍受着饥饿、霜冻、蚊虫叮咬等各种考验,坚持潜伏了一天一夜。
科长特别提到9连战士邱少云,他是一名国民党起义战士,曾在剿匪战斗中立过功。团里最早挑选突击队员时没有选他。邱少云找到9连指导员王明世表 决心,说就是被敌人子弹打中了,也决不暴露目标,如果暴露目标就是革命的罪人。他还向连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写道:“为了战斗的胜利,愿贡献自己的一 切。”他是下了很大决心、做了最大争取才加入突击分队的。在潜伏过程中,敌人的炮火引燃了邱少云身边的杂草,他为了战斗的胜利,强忍着烈火烧身的剧痛,最 后壮烈牺牲。突击分队的锁德成、李元兴、李世虎等战友亲眼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情景。(注:据《中国档案》2010年第8期祁波同志的文章《凝固的往事》, 邱少云生前班长锁德成回忆,“为了不暴露目标,邱少云硬是咬着牙关,纹丝不动地忍着剧痛。他任凭烈火烧焦头发和皮肉,将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贴着 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靠近他的几个战友看到全身被燃烧的邱少云,个个心如刀绞一般的难受。他们多想爬过去把战友身上的火扑灭呀!可是为了保存实力,为了避 免更多的生命损失,为了夺取胜利,他们竭力克制住内心无与伦比的痛苦,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朝夕相处的战友在熊熊烈火中阵亡,一片低沉的哭泣声从战友们的胸腔 中挤压出来。那种天地间罕有的生离死别的场面和情景是那么令人震撼,那么令人难以忘怀。”)
夜晚终于到来。3发红色信号弹升起,我军密集开炮,摧毁了敌人在391阵地上修筑的大部分工事和暗堡。30分钟后,我军炮火向敌人阵地后方延 伸。潜伏的突击队员们从枯草中一跃而起,高呼着邱少云的名字奋勇冲锋。他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高地。不到30分钟,391高地就升起了3发宣告胜利的 绿色信号弹。
邱少云牺牲后,29师政委王新专程去潜伏现场查看,看到烈士双手深深插入泥土的场景时,他泪如雨下,当即脱下军大衣覆盖在烈士的遗体上。事后, 与邱少云同在87团9连的三哥为烈士写了请功报告,军政委谷景生读后赞扬道:“邱少云同志是我军一名伟大的革命战士。”1952年12月4日,《人民日 报》在第一版发表了随军记者郑大藩撰写的文章《伟大的战士邱少云》,英雄的名字立即传遍全国,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全军官兵献给邱少云家属 的锦旗上写着:“祖国人民的光荣!”朝鲜政府在金化西面391高地石壁上刻下一行大字:“为整体、为胜利而牺牲的伟大的战士邱少云同志永垂不朽!”
上甘岭的人肉沼泽
597.9高地由东北和西北两条山梁组成,好像英文字母V,又像是个三角形,所以被美军形象地称为三角形山,共分为12个阵地,沿东北山梁依次 是2号、8号和1号阵地,2号阵地的左前方有个小山梁,上面就是整个高地的最前沿11号阵地;西北山梁上依次是6号、5号、4号和0号阵地;高地主峰则是 3号阵地,主峰前面的突出部是9号阵地,9号阵地的右后方是10号阵地,左后方是7号阵地。其中9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位置非常重要,日后成为双方殊死争 夺的目标。
537.7高地是两个南北相对形同驼峰的山岭,南山被美军占领,北山则在志愿军手中。537.7高地北山上面有9个阵地,组成一个不规则的十字 形,从西到东依次是9号、3号、4号、5号和6号阵地;南到北依次是1号、2号、7号和8号阵地,其中8号阵地是最前沿的突出部。
在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名叫上甘岭。1951年4月,志愿军党委曾经在这个小村庄召开第五次党委扩大会议, 研究部署第五次战役。但是,经过第五次战役的拉锯战,上甘岭村庄早已成为废墟,只是作为一个地名,出现在地图上。根据志愿军作战条令规定,军以下规模作战 称为战斗,所以,战斗刚打响时,被称为597.9和537.7高地战斗。打了二十多天以后,战斗已经发展成为战役的规模,即以这个村的名字将此次战役命名 为“上甘岭战役”。
上甘岭背靠五圣山。五圣山海拔1062米,是朝鲜中部的天然屏障和东海岸到西海岸的联结点,地形险要,是控制金化、铁原、平康三角区的军事要 地,也是我军中部战线的战略支撑点,在朝鲜战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因此,上甘岭向南延伸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这两个要点,是我军在五圣 山主阵地的重要支撑,如果失守,我军中部战线即将面临崩溃的危险。
1952年10月14日凌晨4时30分,敌人对我军自391高地到五圣山、中贤山的全线阵地进行了猛烈炮击。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得藏在坑道里的 我军战士觉得简直像坐着小船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颠簸一样,强烈的冲击波激荡着坑道,不少人的牙齿磕破了舌头和嘴唇,有一个年仅17岁的小战士被活活震死 了!
凌晨5时,美军火力延伸压制纵深目标,封锁了我军“可能”从后方支援前线的所有交通沟渠。同时,美国陆军第7师第31团开始向597.9高地发 起冲锋。(注:美国陆军第7师是美军王牌师,所属31团称为“北极熊团”、第32团称为“矛头”、第17团称为“水牛”,都有战功赫赫的作战纪录。该师以 完成作战任务像古代计时用的“滴漏器”一样准时无误而获得了“滴漏器师”的称号。1932年“一·二八事变”,“北极熊团”曾调派上海保卫租界。1950 年11月,该团在长津湖被我军几乎全歼,团长阿兰·麦克莱恩上校和继任团长卡洛斯·费斯中校阵亡。)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9连(加一个排)最先与 美军接火,打到中午时,我军11号、2号、7号阵地相继失守,但9号主阵地顶住了美军的进攻。美军经过半天激战,第31团2、3营损失超过70%,撤下休 整,换第32团“矛头”再战,一直打到黄昏也未攻下597.9高地。
同时攻击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是韩军第2师32团。志愿军第15军135团1连顽强战斗,韩军地面攻击连遭挫败,美军出动B-26轰炸机投 掷凝固汽油弹,将阵地烧成一片火海,韩军乘势猛攻,最前沿的8号阵地只剩下3位伤员,正准备退入坑道时,被韩军一挺机枪压制在离坑道口十余米处。因多处负 伤昏迷的孙子明正巧躺在这挺机枪附近,他被枪声惊醒,见此情景,大吼一声扑过去,韩军机枪手猝不及防被吓得魂飞天外,掉头就逃,孙子明刚想把机枪掉过头射 击,另外十多个敌人涌了上来,他一把抓起身边的3颗手榴弹朝敌人扑去,与敌人同归于尽,成为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38位勇士中的第一人!经过7个 多小时激战,韩军在中午攻上主阵地,我军仅存的二十余人退守坑道。
美、韩军在第一天战斗中共投入7个步兵营、18个炮兵营和飞机200余架次,消耗炮弹30万发,航空炸弹500余颗。在猛烈炮火轰击下,整个阵 地表面的岩石被炸成粉尘状的虚土,原本枝繁叶茂的树木被炸得寸草不剩,山地标高被炮火削低两米。硝烟根本来不及散去,太阳被完全遮蔽了,使得许多幸存者都 认为那个晴朗的日子是一个阴天!
敌人的损失十分惨重。起初,敌人还来拖运尸体,后来由于阵亡人员实在太多,根本无法搬运,只好放弃。两军阵前,横七竖八的尸体被激烈的炮火像翻 犁土地一样不断掀起、撕裂和掩埋。在两个山头之间,这块正面不到3公里、纵深1公里多、总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的狭窄地区,变成了血肉与泥浆混合到一起 的“人肉沼泽”。
(摘自《穿过硝烟的军列:一个学生兵的朝鲜战场亲历记》,作家出版社 2015年10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