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中国历代茶画的散文读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3日09:29 来源:中国作家网 陈婉清

  读叶梓的新著《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看到第一段文字,就被他娓娓道来、平和亲近的叙述开场白深深地吸引:“东晋永和九年的那场雅集,虽然 只是源于古代农历三月三的风俗,但于中国书法史而言,却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关键词。是日,天气晴朗,惠风和畅,微醉之中的王羲之在山阴兰亭一气呵成的《兰亭 集序》——这篇共28行、324字的手稿——从此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令人叹为观止的一座高峰。”开篇便提到的《兰亭集序》传到后世,被痴好王羲之书法的唐太 宗派御史萧翼施巧计,收入囊中。此后画家阎立本将此事引入丹青,如同文中所说:“这是一个画家对历史故事的文化态度,却于无意间成为中国画史乃至世界画史 上的第一张茶画……”

  对于阎立本,我并不陌生,此人擅长书画,尤其善画人物肖像,其用墨而有骨,描法富于变化,有松有弛,富于表现力。他的这幅《萧翼赚兰亭图》在茶 界享有极高地位,叶梓把对此画并配以详细的说明文字,比如画中有几人,每个人什么表情什么动作,都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不仅仅 从第一篇就这样耐心地解读,此后的每篇皆是,认认真真地写,将看似离我们讳深莫测的古代茶画写得通俗易懂,而且从他的文字也能看出他对中国画的用笔技巧、 笔墨情趣和画者风格都颇为了解和专业。

  比如他在书中介绍明代吴门四家之一的仇英的《松亭试泉图》时 写道:“画中,长松枫林下,一高士趺坐石上,等待来渡。松干古藤四绕,石岩间青草萋萋,岸边芦苇四五,散落摇曳。对岸舟边,众人正赶乘渡船,修竹茅舍,一 片乡村景色。中景一峰陟起,峰头密林或点或作夹叶,小石累累,写出大小石块相见情状。山脚下小路萦回,秋林黄白相间,岸边小舟三四,泊于树荫浓处。远处村 落连绵,树林蓊翳,白云出没。此图无一笔不工整熨帖,即使小至远处竹叶,无不正反枯荣,曲尽其态,是仇英惯用的撞水手法。”

  理解中国画最高的境界,就是深知其画的精神维度,这一点叶梓做到了,如他书中提到沈周的画作《吸泉煮茗图》时,是这样描写的:“某夜,他与友人 夜游虎丘,遣童子月下去汲虎丘石泉。而《吸泉煮茗图》里就有一持杖契壶的童子,在林间山径行走。看他可爱的形态,让我想起心甘情愿为‘青藤门下走狗’的齐 白石——人生,有时候,做一僮子,也是一桩有福气的事。”寥寥数笔便谈及做人论及心境,这也是中国画一直想要表达的主题。

  纵观中国画史,以茶入画者不乏其人,特别是元明清三朝,茶画艺术日盛,所以叶梓在书中详尽列举了从唐至民国最富代表的茶画名作,并用丰富的语言 文字讲述了一个个动人的茶故事,在周昉的《调琴啜茗图》 、唐寅的《事茗图》、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卢仝烹茶图》《撵茶图》、金农的《玉川先生煎茶图》的画作介绍中,我们不仅知道了什么是斗茶、煮茶和煎茶等 茶文化知识,也在这些文章中看到古人作画探求自然法则之后的尽情宣泄与描摹,和在这些古贤大擘妙手丹青背后讲述的中国茶画艺术的历史,这些详细的历史知识 如果没有遍览群书画集和深厚的古文化底蕴是断然写不出来的。

  茶,常常体现的是古代的文人雅趣,比如茶与雪的关系。书中有一篇《煮雪烹茶》提到吴昌硕的《煮茗图》就画出用春雪煮茗的雅事;《琴声萦耳,茶香 扑鼻》又写出茶与古琴之相伴,其声情清穆,最宜于茶境;《闲来松间坐》提及张大千的《春日品茗图》,细笔写就的古松,简洁、干净,一如谦谦君子、文人雅士 卓尔不群,高洁雅妙的高尚品质。诸如此类,真是举不胜举。

  书中,有一段文字写得极优美:“《武侯高卧图》这幅出自明代朱瞻基的画作,画的是诸葛亮隐居南阳时的一个生活片段。他同样是坦胸露肚,头枕书 莗,高卧于一片藏蕤树林里,好不悠闲。这让我不免有了这样的胡思乱想,似乎只有高士才会如此休闲地避暑。他们名为避暑,实为避世,只是想在茫茫世界里拥有 一份属于自己的清净。如此说来,《武侯高卧图》里的风,是仙风道骨,而《槐荫消夏图》里的风,是家长理短,是尘世的清凉之风……”

  在我看来,叶梓的《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就是中国历代茶画的散文读本,通俗易懂,娓娓道来,又写得文笔优美,每一篇都是锦绣文章。

  (《茶痕:一杯茶的前世今生》,叶梓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