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评论 >> 正文

长篇散文《娘》:荡气回肠的情感力量(黄栗 包晓玲)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9日09:17 来源:中国作家网  黄 栗 包晓玲

  长篇散文《娘》是土家族作家彭学明的散文力作,也是他第一次用文字表达对母亲的念想。母亲去世十余年了,在这篇长文之前,作者不曾写下一句怀念 的文字。十余年来深似海、厚如山而揪心不已的情感在作者心底默默积累、发酵,一旦敞开心怀,便如那江河的巨浪,崩塌的雪山,更像那地壳深处喷出的岩浆,令 人震撼而荡气回肠,又让人哽咽而唏嘘伤怀。作者的浓墨重笔,饱蘸着对母亲的刻骨思念和“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锥心痛苦,那些从心底里倾泻出来的文字,是对娘 的无声歌哭,是对自己的无尽苛责和无情诅咒。

  这部长篇散文,主体采用写人记事的创作手法,有着小说一样的叙事、对话和人物刻画,但作者散文一贯的抒情风格在作品中也有集中体现。这种坦率诚 实、无所顾忌、淋漓尽致的书写方式,其抒情文字的情感浓烈程度,比之作者以往的作品有过之而无不及,读着《娘》中那些沾泪泣血的文字,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作 者写作时那种癫狂而几近崩溃的情感状况。

  这部作品情感的浓度和深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情感力量,强烈地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彭学明的娘,朴素平凡而又坚韧伟大。她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在农村生产劳动、操持家务;她吃苦受累,几次改嫁,拼尽全力,保护自己的孩子不会冻饿 夭折;为了孩子不受欺辱,她以弱抗强,敢于反抗,即使被打得半死也在所不惜。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多次濒临生活的绝境,但她从来没有放弃希望,总是尽自 己最大的努力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以劳动换取活下去的生活资源。最为难能可贵的是,生活的磨难,没有泯灭娘天性中的善良和厚道,也没有改变她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她从不记仇,总是以德报怨,尽量帮助虽伤害过自己但生活也很困难的人。彭学明的娘,有着顽强的生存能力、金子般的爱心和永不言弃的人生信念。

  《娘》中,儿子的记忆里,娘几乎没有享过什么福,也从来没有为她自己考虑过,总是为儿为女而活着。读完作品,娘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多是那 些受苦被欺的画面:娘护儿被打,满身伤痕、动弹不得;娘在雷雨之夜像男人一样犁田抢种,劳作一夜,昏死在田里;娘在冰天雪地割牛草挣工分差点摔倒冻死,最 后落下病根,瘫在床上……而最令人揪心和催人泪下的,是大病未愈的娘为让儿子读书能交上伙食和口粮,瞒着儿子拖着残腿出门“缮粮”,一个人在野地里慢慢的 挪动脚步,在秋收过后的田地里艰难地检拾遗落的稻穗、包谷、豌豆、黄豆、绿豆和红薯:

  空旷的大山和田地里,缮粮的娘像一只散架的瘦鸟,耸拉着翅膀,艰难觅食。

  天快黑时,娘就找一户人家,跟人家讨一口水喝,讨一碗饭吃。如果人家不给,娘就另外再找一家。如果附近米(没)有人家,娘就只好挨饿。实在饿得 不行,娘就点一堆火,把缮来的包谷或红薯烧一个,就着泉水充饥。然后找一座风雨桥、岩凹或一处可以遮风挡雨的地方,铺一捆稻草,住下。

  写到这里,作者已经无法冷静地客观描述了。在娘去世十多年以后,在自己早已过上不愁温饱的好日子之后,在回望中痛定思痛、万般悔疚、无限思念的 情绪中,彭学明写出了下面这段抒情写景的文字,期望能为那时独自在野地里露宿的娘遥寄一份心疼和慰藉,以弥补自己当时的无知、无心和缺席的遗憾:

  空旷无垠的夜里,山风徐徐,星月当空,重重山影若隐若现,朦朦胧胧,一幕比一幕深,一幕比一幕浓。暧昧的黑影,因为树的茂密和稀疏程度而浓淡不 同。树木茂密的,黑影是一团一团的,深而浓,像墨汁。树木稀疏的,黑影是一块一块的,淡而浅,像淡淡的水墨。夜风猛烈时,那黑黑的树影,也摇曳起伏,像墨 流动。熟悉的青蛙反倒跟鸟一样睡着了,不知道名字的各种昆虫,则不知疲倦的叫。这些叫不出名的山地歌手,一定是拿黑夜当幕布,拿大地当舞台,拿星星当追光 了,娘是它们唯一的听众和观众。当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声音在夜空中飘来时,娘躺在风雨桥上或岩坎脚下,会不会害怕?夜空中高远明朗的星星,会不会让娘想起 孩子的眼睛?各种夜色中唧唧唱歌的虫鸣,会不会让娘想起孩子的歌声?孩子的眼睛和歌声,会不会驱走娘的孤单、恐惧,让娘胆壮和温馨?

  可以想见,写作这段文字时,作者一定是热泪盈眶、满怀柔情而又心如刀割。这一段也成了《娘》这部作品中最美的文字:温馨而伤感、深情而痛疚,平 静舒缓的情绪下面是压抑着的撕心裂肺。娘的形象是那么的孤苦无依、凄凉寂寞,而娘的内心又是那么的笃定和强大。她为儿女忘我奉献、为生存拼命挣扎,那种无 论如何也要活下去的意志力,体现了生命的坚韧和力量。与彭学明同时代的湘西人,读到这里,都可能会在感动、心疼之余,想起含辛茹苦养大自己的母亲,都会受 到一次强烈的心灵震撼和灵魂的洗涤。

  娘吃尽千辛万苦、克服了各种困难把作者一手拉扯大,为他付出了自己的一切,但作者当时却不懂感恩,反而时常对娘充满了怨恨;作者成年后有了社会 地位和经济条件,能够把娘接进城里跟自己一起生活了,以为自己尽了孝心,可是,却很少花时间陪娘,也不能满足娘一些小小的生活愿望,甚至在娘病危临终时, 也没有达成娘想回乡下而不去医院的心愿,强行把娘送到医院抢救并最终不治,造成自己终身的痛苦和遗憾。

  娘活着的时候,作者不知道怎样表达爱,以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娘,却从来没有想过娘要的是什么;并且,他以为娘总是会在家里等他,没有想过失 去娘的生活会是怎样的。娘去世了,十几年了,作者都生活在后悔和难过中,为不能理解娘、没有更好地对待娘而恨自己。正是在这种百感交集的复杂情感中,作者 开始细细回想娘的一生,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梳理与娘的情感冲突过程,弄明白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就这样在自责中,忏悔中,矛盾中,作者的形象也跃然纸上。 作者是什么时候觉得对不起娘的呢?是娘去世以后,还是写这部作品的过程中?

  在朋友们看来,作者对娘不离不弃,自立后就把娘带在身边,他对娘是有爱而尽了孝心的,而娘,对儿子也是满意放心的。是什么让作者那么愧疚难当? 在作品里那么情绪激动地深深自责,甚至怪自己把娘送到医院不治而亡是因为没听娘的话、让她受了惊吓而害死了她,认为自己是间接的凶手!每每读到这里,我们 都会觉得彭学明对自己太苛刻、自责过深了,对自己是不公平的。按常理来说,把病重的娘送进医院,也是为了挽救她的生命,医生无力回天,娘的生命走到了尽 头,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作为儿子,作者为什么会有那么强烈的反应呢?我们想,这都是因为儿子在回望时,觉得娘的一生中,得到的关爱太少了,过得太辛苦了, 就这么骤然离世,自己就算觉悟,也无从报答了! 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心理,其所包含的情感因素和人生道理,是许多人包括作者都懂的,可人们只有在自己经历了以后才有切身的体会。这么平常的、自 古以来就一直流传下来的对父母的感情,是亲情中最遗憾、最有教育意义的复杂情感。作者想告诉我们的,就是要趁着父母还在,要好好对待他们,要了解、理解他 们的情感需求!那些事业成功或不成功的成年人,那些在乎或忽略父母感情需求的儿女们,在看了《娘》这部作品以后,会不会想起自己的爹和娘?会不会检讨自己 对爹娘的情感付出或表达方式?会不会花点时间思考一下,我们除了索取以外,要为、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彭学明讲的是他和娘的故事,表露的是他个人的体会和感受,但作品却远远超出了个人情感的范畴而具有非常普遍的警示作用和教育意义;作者表达的失 去母亲后痛不欲生、追悔莫及的强烈情感,他的挣扎,纠结,复杂的内心体验,都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和教育,也会给当下某些追名逐利的国人一个警醒、思考和回 盼亲情的机会。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