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近代文人中一颗反叛的种子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09日16:02 来源:工人日报 兰海燕

  印象中,明清靠“八股取士”来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文体又严格限于八股文,因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及“大家都已经感觉着头痛”的文章,使中举者很多成为没有真才实学的迂腐儒生,或为忠顺奴仆,或已“超然脱俗”。然而,在濠南别业细品张謇遗存,才愈发感觉此种认知的褊狭。

  深秋时节,南通市濠河之滨,雪松、香樟依然翠绿,银杏、法桐已金黄点点。在南通博物苑内,走过藤东水榭、味雪斋、美人石,濠南别业——一栋三层小楼映入眼帘,这就是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的故居。

  张謇,江苏南通人,1894年在科举考试中高中殿试一甲第一名,被清政府任命为翰林院修撰,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读书人追求功名的最高顶点——状元。但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社会价值笼罩之时,这个“大魁天下”的张謇却并未走上“学而优则仕”的正途,反跨进四民之末的“商”界,成为中国近代文人中一颗反叛的种子,成就下海经商办实业的经典案例。

  一

  在濠南别业的一楼,展出着有关张謇的史料。其前言这样讲述: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一生的活动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公益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救国道路、救国方法等方面艰苦而曲折的探求。

  对此种“路径探求”,南通市旅游局工作人员陈平认为,促使张謇走上这一步的是甲午战争中国惨败于日本,1895年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积弱积贫的中国现实,激发了这位清末状元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从1895年起,张謇“走出书斋”,在家乡开始强国富民的实践,希望以此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深刻社会危机。

  辛亥革命后,张謇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实业总长,1913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然而,看到袁世凯称帝在即,张謇毅然辞职南归,继续进行“路径探求”。从1895年起到1926年病逝,张謇创办工业、垦牧、航运业60家,为中国近代实业家创办企业之最。毛泽东主席曾评价道:“中国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工业,不能忘记卢作孚。”

  二

  濠南别业展览现场,笔者看到大生机器纺纱厂发行的股票照片,股票上有这样的文字:“领南洋商务局官机二万锭,作为官股规银二十五万两,议集商股规银二十五万两,共计官商本规银五十万两,以壹百两为壹股。官绅订立合同,永远合办。”

  1895年,张謇奉署两江总督张之洞之命,“总理通海一带商务”。根据南通盛产良棉的情形,张謇决定创办纱厂,并以《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之意,取名大生。然而,办厂资金筹集却成为最大的难题。为筹资,这位状元郎竟然开创性地发行了股票。这张1897年留下的股票,距《马关条约》签订、清政府放开国人办厂禁令只有短短一两年时间,可见这位下海文人的创新胆识。

  在展室中,陈列着一张一群着长袍马褂者在“通海垦牧公司”大门口集体合影的照片,这是公司第一届股东会合影,前排居中者正是张謇,而这家公司是按招股集资方式组建的我国第一个农业公司。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朱荫贵在《大生企业股票:晚清状元张謇办实业的见证》一文中写道,19世纪末20世纪初,历经甲午战争失败后创巨痛深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汹涌潮流中,这时中国社会如用梁启超的话来说,最明显的特点就表现在“过渡”上,即从旧世界过渡到新世界,而张謇则是经济领域“过渡时代的英雄”中最著名的一个。

  讲解员小张手指一位西方面孔的帅小伙照片说,他是来自荷兰的水利工程师特来克,是应张謇之聘来南通从事江岸保坍、涵洞、闸港和桥梁等测量设计工程的。那一时期,与特来克一起来到南通的,还有英国的纺织机器和技术。

  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吸收西方科学文化精华成为不可阻遏的历史潮流,而张謇的开放主义思想,使之成为积极鼓吹和投身利用外资的开拓者。学者张洁洁在《张謇开放主义思想的主要内涵和实践》一文中写道,张謇曾寄望于清廷变法富强,随着洋务运动的推进,张謇通过对东西方问题的探讨以及对日本明治维新经验的借鉴,提出“以振兴实业为挽救贫弱之方,又以开放门户,利用外资为振兴实业之生计”的兴国方策,开开放之先河。

  “张謇的企业是以纺织为中心的企业集团,他创造的企业运行模式,是从种植棉花开始,到将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再到印染后通过自己的运输公司推向市场,形成从原料直到市场的一条龙生产流水线。”针对展览中一张“通海垦牧公司组织的辟渠修堤工程”的照片,讲解员小张说。

  照片显示的,是通海垦牧公司筑堤将海水挡住,再将堤内海水抽干围垦土地种植棉花的情景。除了解决纺织原料问题,展览显示,张謇还兴建油厂为棉籽找出路,“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企业运作模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条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

  “窃维东西各邦,其开化后于我国,而近今以来,政举事理,且駸駸为文明之先导矣。掸考其故,实本于教育之普及,学校之勃兴。”张謇认为,东西方各国文明开端比我国晚,但近年来政治昌明、事业顺利,而且迅速走在世界文明的前沿,是由于普及教育、振兴学校的缘故。

  在濠南别业的二楼厅堂,陈列着张謇手书的《家诫》石碑,其中“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也同样表达着这位状元对教育的极端重视。如同办实业一样,张謇办学校也是从救国的愿望出发的。他说,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欲雪其耻而不讲求学习则无资,欲求学问而不求普及国民之教育则无与,欲教育普及国民不求师则无导。故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1902年,张謇兴建了通州师范学校,1914年前他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称“师范乃鄙人血汗经营之地”,甚至“家可毁,不可败师范”。1906年起又增设农、工、蚕、桑、土木、测绘等科,成为多学科的师范学校。

  为了让拓荒农民子女有求学的场所,他又创办了垦牧乡高等小学,即今天的农民工子弟小学。1922年开学时,张謇作了演说,并手拟了“体农用学,合群自治”的校训。

  “艰苦自立、忠实不欺”、“服习家政、勤俭温和”、“祈通中西、以宏慈善”、“爱日、爱群、爱亲、爱己”……张謇为其所创办的学校题写的校训,无不闪烁着深厚的中国文化、东方哲学底蕴和强烈的人本思想。从创办第一所师范学校起,1912年办通州医科学校,先后办了伶工学校,女红传习所、通师一附等,使古老的南通增添了浓厚的现代文化气息。

  南通大学学者沈启鹏在《从南通城建看城市文化特色与城市建筑形态》一文中写道,爱国爱乡的热忱和富民强国的抱负、勇于开拓的胆略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浓烈的民本思想和可贵的务实精神,这些优秀的文化理念和“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使得张謇实行城乡的统筹、经济社会与文化协调发展,也使南通成为“理想的文化城市”。

  四

  “曾窭人子而不自量度,折胫摺胁而举乌获之所胜。”1913年,张謇在《南通博物苑品目序》中,表达了自己一个穷小子偏偏不自量力,伤筋断骨来举大力士乌获才举得起的重量的勇毅和决心。由于张謇的全面经营,“在民元前后,南通已从长江北岸的一个偏僻、闭塞的封建州城一跃而成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江苏境内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其影响令全国瞩目。”

  沧海桑田,如今的南通人文荟萃、气象万千,但拂去历史的烟云,在这处博物苑、这座别业,我们依旧看到了100年前中国迈向早期现代化时留下的痕迹,依旧能从当年的遗存中找寻到对当下的文化启迪。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