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散文 >> 作品展示 >> 正文

“哇!陈老师!”(林楠)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17日10:31 来源:林楠

  我是在没认识陈骏涛老师之前,很早很早以前,就喜欢陈骏涛这个名字的。很男子气,有动感,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骏涛,骏马奔腾如涛。磅礴而有气势。

  喜欢这个名字,可能跟我这个北方人的性格有关。也许是骑射民族血统使然,我喜欢苍穹下的寂廖,喜欢蓝天白云,喜欢原野,喜欢马蹄踏响大地,喜欢草浪涌往天边,喜欢牧歌的缱绻,可如果我唱,一定是大声量的,憋红了脸,也要努力让山那边的人听到……当然,是在旷野,一个人的时候。正式场合不敢。

  走南闯北,说不清有多少次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烟雨江南,小桥流水,很美,很写意,有感觉,不激动。而北国大草原的漫天风雪,暴风雪中牛羊的嘶唤,才真正令我震撼。

  陈骏涛这个名字,不知为什么,与我内心深处的这个频率有共振。

  我更喜欢陈骏涛老师的文字。骏涛老师的评论,是那个年代耀眼的一抹朝霞。有个性,有创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陈骏涛观点”往往代表对阵的一方出现, 应者众弁。陈老师丰厚的知识贮备和思想贮备,使他能在具体批评某一思潮或某一作品时,一下子抓住要点。

  骏涛老师在《文学评论》当编辑时,培养了不少人才,像陈思和、南帆、朱向前以及后来受他提携和影响的孟繁华等,现在都已是文学界、评论界的名流。

  吸引我踏上文学评论这条路固然有多种因素,而两位评论家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陈骏涛老师是一位;另一位也姓陈,美国的陈瑞琳。陈瑞琳常见面,常有书信来往。唯陈骏涛,阴差阳错,见面的机会一次都没赶上。

  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应邀参加在南昌举行的“首届新移民文学国际论坛”。这是新移民文学发展史上一次空前的盛会。来自世界五大洲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严歌苓、张翔、虹影、刘荒田等在内的百多位华裔作家与中国大陆著名作家以及评论家,将聚集在南昌大学,共同探讨新移民文学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同时,有规模空前的新移民文学成果大展举办。这在新移民文学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

  飞机上我想,陈骏涛老师说不定会出席这个大会。可转念又想,陈老师毕竟年事已高。中国的大学者有个通病,年令一大,就不爱挪窝了。随缘吧。

  飞机降落了。南昌的天气真好。芦山的苍翠赣江的浪,仿佛一下从记忆的屏幕上摇到了眼前。好觉亲切。

  大会接站车排在站前广场。会务工作人员安排我与日本的华纯,美国的张风同乘一辆小型面包车。与华纯虽第一次见面,可早已是网上熟人了。张风是写哈佛的专业户,与华文作家的写作保持着距离。她着红色贝蕾帽,黑色短外衣,很潮,很朝气。属刚见面刚认识。我请二位女士先上,坐前面。可这辆车坐后排的人必须把中排座搬倒自己先上。

  车开动了。回答了两位女士问这问那后,我忽然发现后座还有一个人,穿件红黑相间的国产哥伦比亚风雪衣,戴一顶烟紫色棒球帽。瘦瘦的,黒黑的,像社员。我猜想这很可能是接站司机的乡下父亲,顺路乘车。

  过了一会儿,大家可能累了,车上沉寂下来。

  社员问我:“你怎么称呼?”

  “林楠。”“噢,噢……”语气中带着那种好像“知道知道”的意思。经验告诉我,这位绝对不是乘车的社员。

  “您怎么称呼?”我转身礼貌地问他。

  “陈骏涛。”

  “哇噻!啊……哇噻!陈老师,您就是陈骏涛老师呀!您知道吗?您的大名如雷贯耳。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刚从内蒙古西部调回北京工作时就想见到您呀!三十多年的夙愿,今天奇迹般实现了。”

  一路上我俩聊得好开心。紧握在一起的双手,直到下车时才松开。

  从南昌首届新所民文学国际论坛到广州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只要情况允许,我就去找陈骏涛老师。

  陈老师年龄毕竟大了,显得苍老了,可眼神里透出的那种文化气度,依然如骏涛般刚烈

  陈老师,我在大洋彼岸思念着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