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访谈 >> 作家访谈 >> 正文

“我就在生活里,与生活保持零距离”——访上海作家王小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7月01日09:41 来源:中国艺术报 蒲波

  “我只是个家庭妇女,我就在生活里,与生活保持了零距离。 ”电话那头,王小鹰还有点疲惫,她刚忙完带中央电视台摄像、编导去苏北拍摄新四军旧址的事,毕竟是快70岁的人了,可是她的声音听起来却那么年轻,一说到刚又发现父亲芦芒在淮北还设计了一座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塔,并且看到父亲当年在塔底的留影,她掩饰不住孩子般的天真和快乐。

  42岁,对于王小鹰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她有了第一个女儿,加之母亲病重,她选择了回归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她就这样奔波于家庭、医院和学校之间二十余年,无怨无悔。从寻常的职业舞台上退出,她从不认为自己在牺牲。“我是心甘情愿的。 ”王小鹰说。弹指几十载,就被她轻描淡写地一句带过。让人很难想象,正是这样一位安于生活的平凡女性,创作出了一部部令人称赞的长篇小说, 《长街行》 《你为谁辩护》 《我为你辩护》 《丹青引》 《假面吟》 《我们曾经相爱》 《吕后·宫廷玩偶》 《问女何所思》等,中短篇小说集《点绛唇》 《一路风尘》 《相思鸟》 《意外死亡》 《前巷深·后巷深》等及散文集多部。

  如何有完整的时间去创作如此多的长篇小说?王小鹰面对记者的疑问,坦言:“我写长篇小说,就是因为中短篇小说写作是需要一气呵成的,而长篇小说可以利用零碎的时间去写作,半小时也可以写上一段。只要小说的主旨定好,结构搭好了就行,人物在决定写作的时候就已经在那里了,不会离开你的。 ”她感觉写长篇小说就像过日子一样,是生活的一部分,不需要刻意为之,更不是什么负担。用心去做,总会有时间。“我是可以为了家人立刻放下笔的。 ”多年来,王小鹰在勤于创作的同时,为家人放弃了各种笔会、出差、出国等作家交流、采风活动。“再好的地方也不去” ,也不能接受创作任务。不能像别的作家一样深入到类似汶川地震那样的第一线,她只能选择将自己内心涌动的感觉,通过一次次走访,在笔下流淌出来。与其说是她想要创作一部长篇,不如说是生活推动着她不得不说点什么。她认为情感的积累比素材更重要。

  60万字的《长街行》是一幅上海城市生活的风情画卷,写出了小弄堂里的大乾坤和都市生活的哲理。王小鹰从酝酿、动笔到完稿,耗费了5年时间,走访了很多街道上的老住户,光整理的素材就记录了30多个笔记本。“其实,我不是想好什么,才去写出来,而是生活已经让我有这些感受了。社会在不断改变,天天给你新奇的东西。‘小街’像根线把我的感受、我积累的材料串起来了。 ”在京剧身段口诀里,有一句“无意者十” ,王小鹰的创作给人的感觉亦如此,有些东西是能学来的、积累来的,有种境界却是学不来的,那是天赋加努力在人生观的折射下呈现出的绚烂的光芒。

  “生活给予我很多东西。 ”王小鹰感恩生活,她小时候就开始学画画,才会有《丹青引》的创作缘起;她曾经去学习做一名律师,与师父奔波于监狱和法庭,才会被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打动,开始《你为谁辩护》和《我为你辩护》的创作;她与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是好友,帮王文娟出版自传《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的越剧人生》 ,正好遇到出版社约关于越剧的稿子,才有了《假面吟》的创作开端;作为新四军的母亲王庄霄给她留下7本回忆录,才让她决心寻访父母抗战期间在苏北根据地活动的行迹,希望能将这部长篇小说“安安静静地写出来” ,“完成母亲的心愿” ,“不写,对不起我的父母” 。每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过程中,王小鹰觉得最难的还是开头,有时候开头重写四五遍,但写到一半的时候,文字就一泻千里。

  王小鹰接受《收获》杂志社社长李小林的约稿,为今年该杂志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专栏“说吧记忆” ,撰写了游记《苏北行》 。“我本来没有想写游记的,但李小林的约稿,我不能拒绝,我又不能写小说的素材,只能把去苏北的感受整理出来了。 ”她花了半个月赶出这篇稿件,与此同时,还每天去医院照顾因为脑梗住院的近百岁高龄的公公,就这样上午去医院,下午赶稿子。也正是这篇游记,让读者第一次了解到王小鹰在战地出生的艰难状况以及父母在战争岁月的顽强奋战。苏北平原很长时间里在王小鹰的心底是一个很神秘的地方—— “撒满碎石般的盐滩上,静静地睡着一条清凌凌的大河;大理石般的夜空悬挂着一眉钩起簇簇芦苇梢的镰儿月,从绿荫荫的蒲儿草丛中不时地惊起了一群野雁” ,就算在风雨交加的时候,她穿行在芦苇荡里浑身湿透,那股热情仍然没有退却。王小鹰说,她要写的新四军题材小说,是以当代人的眼光反思我们的生活。

  一直以来,王小鹰在创作上与时代切近、与生活贴近,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用精心构思的文字表述出来。她坦然面对生活,用温情去做好一名陪读妈妈、家庭主妇、床前孝女。“不要把自己看得那么伟大。 ”王小鹰担心记者将自己“拔高” ,她强调自己很普通,生活安静。她的世界里没有邮件,只有传真,没有微信、QQ,只有电话、短信。“我是一个‘落后’的人,我虽然忙于家庭琐事,却比上网、聊微信的人多了很多时间。 ”她也是一个很传统的人,喜欢中国古典文学,喜欢《红楼梦》 ,喜欢雨果、托尔斯泰,不喜欢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作品,她自谦地认为自己“知识面很窄” 。她对生活认真,却笑言“对生活其实很马虎,没有时间天天打理家里的卫生” ,“家里的书房每个椅子上都是书,采访我的记者都只能站着说话” 。生活离我们不远,我们其实就在生活里,只是需要让自我变得更加空明、本真、诚恳,创作者展开的是生命的文化路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