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戏曲院校与戏曲院团重任在肩,不但要各司其职,更要通力合作。戏曲院校与戏曲院团都承担着培育人才的重任,学以致用,目标一致,只是阶段不同。戏曲艺术虽然是国粹,但依然要活学活用,古为今用,既要重传承保存文化遗产,又要能创新发展艺术事业;戏曲人才中既要有忠实的传承者,保存戏曲精华,传播民族艺术,又要有敢于探索的创新者,挖掘戏曲内涵,弘扬艺术精神。因此,不管是培养传承者还是创新者,戏曲院校与院团都要观念一致,携手合作。
戏曲院校与院团发展紧密相关。在戏曲大环境不景气的当下,戏曲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量较少,戏曲院校主要为戏曲院团培养相关人才。笔者认为,关于戏曲人才的培养,戏曲院校、院团都应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对于这种前瞻性需求,戏曲院校与院团都注意得比较少,如现有戏曲院团演员占绝大多数,很多院团实际已萎缩为演出团;戏曲生态环境相关专业如编辑、导演、舞美、策划、评论、营销、剧场管理等的人才匮乏,亟需学校大力培养;至于演员,通过这些年的培养,人数逐渐增多,京、津、沪等重点院团的老、中、青人才梯队也在逐步建成,但数量的增多未必是质量的提升,现有演员中能够勇于探索艺术规律、善于总结而集大成者或善于创新、勇于实践的艺术人才还较少,缺少领军人物的戏曲艺术容易在市场的冲击下溃不成军。故此,戏曲院校与院团要携手培养拔尖人才。
当前,虽然校团合作的形式与内容都有所创新,但问题依然存在。像现有的教卫系统,医院与高校结合,既重视教学科研,又重视临床与实践就是一项不错的尝试。然而现有的戏曲院团与戏曲院校则多分别属于文化系统与教育系统,这种分离带来很多问题。如原本人数不多的从业者被分解到两个系统中,原本是教学科研与实践创作紧密结合的关系往往因院团与院校的文教分离而被割裂,导致人才交流不畅,资源共享颇难。其实,戏曲院团和戏曲院校也可以借鉴医院与高校的模式,当然,这需要国家层面的改革推动。
在校团一体化还未能实现的情况下,院团合作的自觉行动就非常重要。院团人才要为高校教育服务,高校也要参与到院团的演出策划与创作实践中;高校除了输送人才,还需给院团提供创作与科研支持,院团在演出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也要及时反馈到高校教学中,这样才能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笔者认为,理想的方式是:院团与高校站在事业的高度制定用人计划,这种用人计划不只关注当下得失,还要有大格局,考虑院团实际需要的人才标准及种类,据此制定不同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内容;在师资上共享,优选好教师进行教学的“传、帮、带”工作;在实践与创作资源上共享,校团优势互补,高校利用院团实践平台给予学生更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同时也能弥补专业院团在科研、创作、戏曲普及、艺术探索等方面的不足。如今,高校与院团之间的合作领域正逐步拓展,但战略合作的伙伴关系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培育戏曲人才需要一个好的行业生态,生态即土壤。这个生态环境建设是学校与院团的共同使命。笔者认为,校团需携手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戏曲普及工作。这种普及是全方位的普及,从普及戏曲知识开始,包括表演、舞美、剧场、文化背景、民俗、美学及哲学内涵等。普及知识需要下社区,到农村,进高校,可以是课堂、沙龙、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当前的戏曲普及侧重演出普及,如送戏下乡、高雅艺术进校园、开设戏曲公益专场等。其效果确实有,但因观众缺乏相关知识,欣赏起来有困难,所以吸引新观众少,老观众多,如果组织观众看戏,观众又不喜欢,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戏曲院校与院团应该担起戏曲知识普及的重任,除了送演出外,还可以到农村、社区、学校、企业去普及知识,也可在剧场、图书馆做公共讲座等。这些工作虽然一些院团与学校也在做,但往往由于规模小、覆盖面窄及缺乏系统性,效果不明显。此外,演出普及与活动覆盖也很重要,这些都是锻炼院团演员、培养戏校学生的平台,不但能够提升能力,也能了解群众的需求与喜好。
二是实践互动。戏曲票房就是很好的互动形式,在戏曲发展史上功不可没。当前一些戏曲剧种,其票房依然繁荣,也有些则不然,并且区域性差异也很大。除了专业票房,学校社团也是戏曲生态建设的一个重点,院团与学校的一些老师会受邀到社团去指导,但院团与学校主动设计发展的戏曲社团较少。 社区和农村是实践互动的大舞台,现代中老年人闲暇之余的生活比较单调,多是白天逛市场、超市,晚上看电视或跳广场舞。对此,戏曲院团和学校若能专门指导村民与居民唱演戏曲,那将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也能传播民族艺术。除了社区农村外,工厂企业也是实践互动的舞台,教演戏曲、共同创作戏曲作品应是校企共建、院企共建的重要内容。但以上这些工作容易被忽视,院团人员与高校学生也不是很愿意去做。要知道,只有开展扎根群众的基础工作才能更好地培养观众,激发创作灵感与热情,大剧场的演出和评奖活动是不能代替这些基础性工作的。
三是创作与演出。除了大众普及活动外,艺术创作与高质量的演出也是建设戏曲生态的重要内容,这方面的工作院团与高校都比较重视,但真正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创作不多,应把握时代脉搏,创作更多真正感人至深、能为时代放歌的作品。
四是研究与实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文艺工作者要志存高远,随着时代生活创新,以自己的艺术个性进行创新。戏曲艺术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当下的戏曲院团与院校的精力、人才有限,传承工作已显吃力,相关的戏曲研究与实验比较滞后。戏曲艺术除了作品与技艺等方面的传承外,更应传承戏曲的创新精神与人民性。戏曲艺术一路发展,扎根群众,兼容并蓄才有了今天的艺术价值。戏曲的研究与实验同样需要校团携手,学校有研究力量,掌握实验方法,院团扎根群众,了解群众与市场,这样校团合作就能促进戏曲艺术的研究与实验,及相关成果的转化。 (作者系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