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青春 >> 新闻 >> 正文

青春有诗,真好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08月13日09:11 来源:信息时报

  访问者:姜红伟(诗歌史研究者,诗歌资料收藏家,八十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

  受访人:代红杰(原河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87级学生,诗人,现居河北)

  访谈时间:2014年7月13日下午14点40分

  访谈形式:电子邮件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是的,80年代不仅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史最靓丽的光彩,甚于其它文学门类。如果没有当时诗歌的发萌,当代诗歌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问: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您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革命生涯”

  答:我有过两次大学生活。第一次是在1980年到1982年,当时所学专业是数学。真正进人诗歌写作,是在87年到89年,当时我在河北大学作家班脱产学习。在听课和大量阅读的同时,写了不少的诗歌,部分发表在《河北文学》、《河北日报》、《当代诗歌》、《诗神》、《飞天》、《草原》等报刊上,部分诗歌编入了湖南出版的《青年诗歌年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现代诗歌选》等选本。

  问:投身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您是如何积极参加并狂热表现的?

  答:我家在农村,家庭条件不太好。可是,找对象首选爱好文学的女生算狂热不?和对象第一次见面赠送的礼物是一本《艾青诗选》算狂热不?还有,就是更多的行动是在课余埋进图书馆中,抄写大量的诗歌,邮寄给家乡的诗歌朋友,几乎每周一次,和邮局的工作人员混成了哥们,邮寄信件能省几分钱,算狂热不?

  再就是,周末四处走访诗友,在那段时间,结识了不少诗友,有衡水诗人宛凝,现在我们仍是好朋友。现在活跃在诗坛的杨森君、黄江滨(安琪),韩少君、萧融等等都是在1988年《诗刊》社举办的一次改稿会上认识的。现在,我还留存和杨森君、安琪在长城上的一张合影。后来,我不写诗歌了,杨森君给我寄来一本刊载他的组诗的《朔方》,并在信中狠狠地写道:假如你不写诗歌,就永远不再理你。之后,疲于生活我放弃了诗歌写作,就真的和他断了联系,当是一段憾事。那时,安琪胖嘟嘟的,听说现在瘦多了,杨森君黑黝黝(笔名:黑客),现在应该更黑了吧。

  问:在大学期间,您参加或者创办过诗歌社团或文学社团吗?担任什么角色?您参与创办过诗歌刊物吗?您参与创办过诗歌报纸吗?编印或出版过诗集吗?

  答:在河北大学期间参与班刊《文学报》的编辑工作,同时,任南和县青青草诗社社长、《青青草诗刊》主编,并参与了邢台县月光文学社的活动和《月光》文学报的编辑工作。

  问:在您印象中,您认为当年影响比较大、成就比较突出的大学生诗人有哪些?哪些诗人的诗歌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答:有印象、成绩突出的大学生诗人太多了!比如:潘洗尘、彭国梁、吕贵品、徐敬亚、王小妮、伊甸、柯平、邱华栋、杨川庆、苏历铭、林雪、陆少平、阎月君、许德民、于坚、叶延斌、海子,还有我们河北的杨如雪、赵云江、高昌、李吉春、张露群等等。

  有很多诗歌现在还能记住个别的诗句。尤其是潘洗尘的《六月,我们看海去》,那时,大家都会背诵的,更是文艺活动中朗诵诗的主打节目。

  问:您如何看待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诗歌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答:(1)大学生诗歌运动,是国人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具体表现;(2)大学生诗歌写作,不仅是大学生诗歌而已,而是当代诗歌传承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3)大学生诗歌运动,融入了一代大学生和社会青年的生命,同时也成就了一代人。(4)大学生运动中的诗人们,在当今诗坛仍在充当重要角色。总之,大学生诗歌运动应该重笔浓墨地纳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