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舞剧《法显》:另一场求索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14日08:44 来源:光明日报 周立文 李晋荣 刘艳杰

舞剧《法显》剧照 资料图片

  【艺苑新事】

  这是另一个关于取经的故事。公元412年,当法显和尚乘坐的商船历经劫波,抵达山东半岛崂山附近海面时,他知道,他的取经之路来到终点。1600多年之后,这个被鲁迅称为“舍身求法、中国脊梁”的人文大师,在山东青岛精心编排的舞剧中再次走向你我。

  6月11日、12日,由青岛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品、青岛演艺集团演出的舞剧《法显》,在北京中国剧院首演。舞台上,“法显”翩翩起舞,带着他行走陆海丝绸之路的仆仆风尘,讲述一代传奇大德高僧敢于开拓的胆识、勇气和不取真经誓不还的信念。

求索·攻坚

  法显3岁出家,20岁受戒,一生执着佛学。东晋隆安三年(399年),法显已在佛门度过了60几个春秋。他深切感到佛经的翻译赶不上佛教发展的 需要,《僧祐录》记载他“常慨经律舛缺,誓志寻求”。这一年春天,他从长安起身向西进发,漫长而艰苦的求索之路由此开始。其中辛苦,他在后来的回忆中写 道:“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如何完美呈现出这位高僧的传奇人生和精神历程,对于舞剧《法显》来说,是另一场求索。

  青岛市文广新局竭尽所能牵头搭线,首先在主创团队上汇聚国内一流人才:艺术总监由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赵季平担任,导演由杨凤良担任,而音乐总监赵麟、编剧赵大鸣、编舞设计刘斌均是当今文艺界的主力。

  “舞剧作为舞蹈、戏剧、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人物、事件和矛盾冲突这些重要元素在《法显》中需要提炼;剧中人物较少,相关事件、矛盾冲突需要 挑选梳理。创作之初挑战巨大。法显比玄奘早228年走上取经之路,打通了中国和印度文化交流的道路,被誉为‘中印文化交流的鼻祖’。”青岛市文广新局负责 人数说着,“法显身上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让我们决定攻坚克难,要将其伟大的求经事迹表现出来。”

坚守·敬畏

  公元五世纪初,法显历尽艰辛终于踏上归途。途中所乘海船被风暴吹至太平洋群岛。一日,苏门答腊港一只大船即将起航,前往遥远的中国。船主折服于 法显大德与佛法庄严,盛情邀请他连同所带经卷一同乘船返回中原。《法显》全剧四幕正是截取法显从苏门答腊港登船至抵达青岛崂山港这一段加以展现。

  其中,无论是甫一登船,还是途中遭遇风暴,法显数次遭遇船长与水手的驱逐威胁。当水手们想要搬佛经扔进海里时,法显一反惯常的慈祥平和,凛然拒 绝别人靠近经卷。水手们将风暴来临归咎于法显的存在,要把他直接扔进大海……演员的肢体语言穿越了时空的界限,在光影生动的画面中,把法显的坚守舞进了观 众的心。

  “可以说,我们是始终怀着一颗敬畏之心来创作这部舞剧的。”杨凤良说,正是“敬畏之心”让他明白,“用以前(做舞剧)的经验做这个不行,面对这 个厚重的故事,只有摈弃任何炫技的企图,老老实实做一个有戏剧张力的作品,才能让法显精神立起来”。比如严格按照史料,遵循历史记载,没有戏说;通过扎实 的戏剧结构表现法显的精神世界,从而让“精神”外化,达成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杨凤良举例说明:“从船员们决定把法显扔下海去,到法显通过自己的人格力 量去改变每一个人,所有的戏剧张力是根据历史史料完成的,不是编造出来的,这种真实自然充满了力量。”

回归·收获

  “狭小的船舱里,法显向人们描绘着中原文明。大师言语精湛、引人入胜,让听者忘却了眼前的困难处境。人们跟随法显的讲述,进入博大神奇的绚丽画卷中。”在男耕女织的群舞、团扇舞、青鸟舞中,观众再次领略法显穿山过海向异域人民讲述中原盛世的场景。

  经历风暴、失却航向,船已在海上漂泊了几十天,生死存亡之际,法显以超凡的精神、慈悲的心怀和强大的意志,支撑起全船人的生存信念。舞台上, “法显”猛地一惊,纵身跃起,在他们的前方,天海交接的地方,中国山东半岛的青岛海岸与崂山正出现在地平线上。时为东晋义熙八年(412年),法显历经十 三载,访三十余国,终于回归。一卷《佛国记》和无数经卷是他的收获。

  艺术总监赵季平看过首演后这样表示:“《法显》的创作没有走老套路,而是采取了新样式,这种创新又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这很不容易。”

  “可以说这部剧的每个主创都在创作中从法显精神中汲取了养分,这对于我们来说也是一分收获与恩赐。”杨凤良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