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再创中华文化辉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6月08日08:10 来源:文艺报 刘跃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场合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与意义,认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 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的讲话中特别指出:“纵览历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 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特别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繁荣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文化自信是根本,是前 提。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历史发展重要转折时期,思想的抉择,文化的建设,往往能够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方式,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方向。汉、唐是中 国历史上的盛世,而此前的秦、隋都是短命王朝,世祚不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存在重大缺陷。汉、唐充分吸收历史经验,在建国半个世纪以 后,逐渐由武功转向文治,文武兼善,外王内圣,经过百年努力,走向鼎盛。

  当前,资本主义正在走向衰落,新的政治形态正在形成。政治形态的确立必将深深地根植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态。当代中华文化,具有鲜明的继承性和民族性,更具有其原创性和时代性,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正在创造着这样全新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11月29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陈列展,提出中国梦的命题。他指出,经过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持续奋斗,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的前景。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这是 因为,我们有民主革命28年奋斗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29年治国理政的积累,更有改革开放34年走向世界的积累。这“三个历史积累”构 成了我们的硬实力。这是实现“两个一百年”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更需要从战略高度,强化文化的软实力。文化不仅仅是产业,更是一项千秋事业。它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占有同等重 要地位。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讲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 凝聚力、感召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只有系统地构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并以此为根基,唤醒全社会的家国情怀,凝聚人 心,集结力量,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才能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最终实现自己的百年梦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学大会在济南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去贺信,他说:“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 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刘延东在开幕式致辞时说,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知识、经验和智慧的百科全 书。历史是现实之源,要了解当代的中国,就必须了解历史的中国。中国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奋斗史,是一部讲信修睦、追求和平的发展史,是一 部兼容并蓄、互学互鉴的交流史。读懂中国历史,必须读懂中华文化。这是核心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9月24日召开的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 上将中华优秀文化概括成15个方面的重要命题,他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比如关于道法自 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以政为德、政者正也的思想, 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关于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关于集思广益、博施众 利、群策群力的思想,关于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的思想,关于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关于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关于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关于 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关于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 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认为,这是迄今为止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全面概括,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存经验、生活智慧,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

  从上述论断中不难看出,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伦理道德为核心价值,强调多元一体,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整体思 考,注意到万事万物的密切联系,讲究真、善、美的完整统一。这便与近代科学更多地关注“真”而忽略“善”,更多地关注现实而不计后果颇有不同。第二,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向来强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合作理念,这与西方文化以利益为核心价值,强调天赋人权,崇尚个人主义,强调竞争法则有着本质区别。第三,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向来重视善良的秉持、孝悌的恪守和礼义的遵从;向来鼓励勤勉、求实与创新;向来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向来尊敬“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等。这些深邃的思想,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中,至今仍焕发着勃勃生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滋育了华夏儿女,也对周边国家乃至欧美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世界文明宝库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 我们应当广泛宣传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地区的浸润、抚育,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在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中,很多有识之士发现,东方文化可以将国家精神意志、民 族文化理念、社会责任意识、道德修养追求等内化成为个体的自觉,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隔阂、对立,弥合国与国、族与族、家与家的分歧, 具有化解矛盾危机、整合社会力量的重要作用。

  中华文化虽然历经磨难,但迄今依然生生不息,发挥着传承文明、咨政育人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这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宝贵资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作了全面部署,其中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 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其中重要内容。所有这些,都表明了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

  这些年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特别是传统文化研究工作者潜心研究,通力合作,推出很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希望能在此基础上,继续整合各方面力量,在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课题规划等方面,通盘考虑,系统规划,在未来30年拿出更多的成果,培养更多的人才。

  “十三五”规划纲要还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作了统筹安排,强调了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的重要性,并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教育体 系,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学术价值。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说得最为全面。他说,我们的思想宣传工作, 就是要“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 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如何讲清楚,当然要有专业积累,更要深入基 层,落到实处。

  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拓展到社区。我们的社区,过去的邻里之间非常亲近,而今,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人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 而邻里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疏远,以致老死不相往来。通过这种讲座,传播知识,联络感情。现代的问题是各个社区不平衡,高档社区人才济济,一般社区可能没有 那么多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招募志愿者的方式,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当然,在制度上也应当给予相应的鼓励。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拓展到厂矿。过去的工厂现在多已变身为公司,很多大的公司强调公司文化,其实都很空泛。公司文化,可以引入传统文化教育。从事企业的人都知道,市场需要培育,文化市场同样需要培育。基层是一个社会的细胞,也是传统文化传播的巨大市场。

  第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座拓展到所有教育机构。现在中小学生也加大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分量,但是往往限于教材。其实,还可以举行各种讲座。有的时候,这种讲座会对孩子产生终身影响。

  第四,将中华民族文学经典的讲座列入综合性大学中文系教学计划。我们民族院校文学系除开设各民族文学经典课程外,通常还安排汉民族文学经典阅读 课。《诗》《骚》、李、杜、元、白、韩、柳,多有介绍。反观一些综合性大学中文系,似乎没有几所院校开设民族文学经典课程。这确实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第五,增强文化自信,改变过去一切以西洋马首是瞻的积习。西方当然有很多好的东西需要学习,但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有自己的特色和优长。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封建糟粕与优秀传统并存,轻易的否定与简单的肯定,都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我们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更来源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实践。繁荣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地立足于中华文化, 借鉴国外文化,不仰视,不俯视,既不能食古不化,也不能食洋不化;必须充分地挖掘中国历史资源、把握当代社会脉搏,遵循“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原 则,发展繁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创造当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必须热情地关怀人类、面向未来,全面展现中华优秀文化的特色、风格、气派,以文化人,以文化天 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