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当代诗歌四十年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5日07:48 来源:文艺报 李少君

  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强调艺术家要有“历史意识”,他认为,伟大的艺术一旦出现,整个艺术秩序和艺术史也会发生变化,此前的艺术和艺术 家的重要性本身也会随之被重新认识,并重新排序。其实,诗歌也可以做这样的理解。21世纪诗歌已十几年,几乎每一个写诗的人都预感到一个大的诗歌时代即将 来临,因此迫切需要重新认识我们的诗歌传统,以便更好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当下诗歌的真实状况及其历史地位。

  在新诗即将迎来百年诞辰之际,把当代诗歌放到一个相对长时段的诗歌史背景下来认识和理解,也许有助于一些重要问题的厘清。这里我想重点梳理一下 当代诗歌40年。当代诗歌40年,主要指自朦胧诗发生影响以来的40年,中间还包括台湾现代诗,当然也是从它对大陆诗歌产生影响被大陆诗歌普遍接受开始算 起的。

  我大致把这40年分为三个阶段,并预测即将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阶段。

  一、朦胧诗时期,也就是主要对外学习的阶段,翻译诗在这一阶段盛行。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朦胧诗是“文革”后期出现的一种诗歌新潮,追求个性,寻找自我,呼唤人性的回归和真善美,具有强烈的启蒙精神、批判思想和时 代意识,是一种新的诗歌表达方式和美学追求。朦胧诗在两个方面区别于此前的浪漫主义革命抒情诗歌:一是其批判性,对虚假空洞的旧意识形态的否定和批判;二 是对人性之美的回归,对日常生活之美的回归。舒婷比较典型,她呼唤真正的深刻平等的爱情、友情,比如《致橡树》等诗。朦胧诗的新的美学追求,也得到了部分 评论家的肯定,为其确定追求人性人情的准则,从而为其提供合法性正当性证明。

  但追根溯源,朦胧诗与翻译诗有着密切关系。诗歌界曾有一个相当广泛的共识,即没有翻译就没有新诗,没有灰皮书就没有朦胧诗。已有人考证胡适的第 一首白话诗其实是翻译诗。而被公认为朦胧诗起源的灰皮书,是指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只有高干高知可以阅读的所谓“供内部参考批判”的西方图书,其中一部分是 西方现代派小说和诗歌。早期的朦胧诗人们正是通过各种途径接触到这些作品,得到启蒙和启迪,从此开始他们的现代诗歌探索之路,“今天派”的诗人们都有这样 的经历。而这一时期,翻译家们也备受推崇,被誉为文化英雄,王小波甚至称“最好的文体都是翻译家创造出来的,优秀的翻译家都是文体大师”,他谈到自己的写 作传承时认为翻译家们所翻译的作品“比中国近代一切著作家对我帮助的总和还要大”。有意思的是,马原等也有类似看法,认为翻译家们创造了另外一种文学史。

  19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之后,西方诗歌从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被一股脑翻译过来,从普希金、拜伦、雪莱、泰戈尔、惠特曼、波德莱尔、 艾米莉狄金森、艾略特、奥登、普拉斯、阿赫玛托娃到布罗茨基、米沃什、史蒂文森等等,对中国诗坛可谓彻底洗脑,以至一个本以翻译著名的诗人穆旦(本名查良 铮)被捧到新诗第一人的位置,可见当时风气之一般。穆旦本身被认为“非中国性”的代表,也这反映出当时诗歌界现代性的焦虑。当时的《今天》副主编芒克对朦 胧诗人多多的评价是说他“写得很洋气,比外国诗还像外国诗”,这样的评价后面的意味耐人寻味。说一个中国诗人写的诗比外国诗更像外国诗,在当时却是一个相 当高的评价。多多至今被认为是朦胧诗人中诗艺最佳技巧最好的诗人。

  朦胧诗本身的命名也非常有意思,“朦胧”一词来自章明的批评文章《令人气闷的“朦胧”》,认为一些青年诗人的诗写得晦涩、不顺畅,情绪灰色,让 人看不懂,显得“朦胧”。这一看法,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朦胧诗由于要表达一种新的时代情绪和精神,老一辈可能觉得不好理解,故产生隔膜,看不懂; 二则可能因为这种探索是新的,这种新的时代的表达方式是此前所未有的,因而必然是不成熟的,再加上要表达新的感受经验,中国传统中缺乏同类资源,只好从翻 译诗中去寻找资源,而翻译诗本身因为转化误读等等,就存在不通畅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影响下的诗歌,自然也就有不畅达的问题,故而扭曲变异,所以“朦 胧”,让人一时难以理解接受。

  总之,朦胧诗无论其起源与后来的发展,都与西方现代诗或者准确地说是翻译诗有着密切联系,它是中国诗歌现代性的一个重新开始,也是新的时代背景 下诗人个体精神追求和现代美学追求的一个开端。朦胧诗试图表达新的时代精神,创造新的现代语言,但因受制于时代与翻译体影响,再加上表达受时代限制导致的 曲折艰涩,诗艺上还有所欠缺,未能产生更大影响,后来进入欧美后也受到一些质疑,比如其对所谓“世界文学”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追求,及其诗歌表达方式和技巧 的简单化。

  二、文学寻根时期,也是对内寻找传统的阶段,后来更在“国学热”、文化保守主义潮流中日趋加速,朦胧诗和第三代诗人中已有部分 诗人开始具有自觉的将传统进行现代性转换的创造意识;但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现象是台湾现代诗对大陆开始产生影响,而且正是中国气质和精神,在年轻诗人中激 起新的波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社会影响。

  文学寻根成为思潮来自小说界,韩少功发表《文化的根》,莫言、贾平凹、阿城等相继推出《红高粱》《商州》系列和《棋王》等小说。但其实在此前 后,杨炼等就有《诺日朗》等民族史诗的探索。穆旦的同龄人卞之琳走的也是不同于穆旦“非中国性”的追求,卞之琳试图融合古今,有意将晚唐诗意与现代结合, 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开辟了另外一个方向,其诗歌生命力和影响力也明显更加持久。

  文学寻根思潮的产生,可能受到两股西方思潮的影响。一是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也是“寻根”面目出身,寻找拉丁美洲大陆的独特性和精神气质,代表 性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在文学界人手一册。二是欧美本身的反现代化潮流,表现为所谓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比如在艺术界以梵高、高更为代表的反现代 文明、追求原始野性的潮流,在二战后盛行一时。这一潮流,在理论上有尼采的“超人哲学”、海德格尔的“反技术理性”、丹尼尔·贝尔的反现代性的审美现代性 等作为支持。此外,进入1990年代以后,大陆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兴起,国学热盛行,陈寅恪、王国维等成为新的时代偶像。

  而在诗歌界,与这一潮流气质吻合的,正好是已经过第一阶段向外学习、开始转向自身传统寻找资源的台湾现代主义,而且台湾现代诗人们恰恰刚刚创作 出具有一定示范性的代表性作品,比如余光中的《乡愁》、郑愁予的《错误》、洛夫的《金龙禅寺》等。台湾现代主义早期也是以西化为旗帜的,三大刊物《现代 诗》《创世纪》《蓝星》等,明确强调要注重“横的移植而非纵的继承”,主张完全抛弃传统。但有意思的是,台湾现代诗人们越往西走,内心越返回传统。他们最 终恰恰以回归传统的诗作著名,而且也正是这批诗作,他们被大陆诗歌界和读者们广泛接受。

  在这方面,余光中特别有代表性。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19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恰如他 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也无非1842年的葡萄酒。”但后来经过不断摸索,开始转向,礼赞“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宣称“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所创作的乡愁,正是从中国人心灵深处 最柔软的部分入手,打动千千万万的华人。尤其在一个全球化时代,人们的乡愁更加强烈,几乎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乡愁》的传诵声,《乡愁》的影响力遍及世 界各地。洛夫早期追求超现实主义,如今强调“天涯美学”,将超现实主义手法和中国禅意相结合,创作出一些脍炙人口的诗歌。

  台湾现代主义诗歌对整个当代诗歌40年的影响力,有时会被有意无意忽视,但我们不能不承认,在第二阶段,台湾现代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足以和朦胧诗抗衡。

  当然,在这一阶段,大陆一些年轻诗人也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比如柏桦的《在清朝》、张枣的《镜中》等等,更年轻的则有陈先发、胡弦等等,其意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三、21世纪诗歌开初时期,也就是我称之为诗歌的“草根性”的时期,这是向下挖掘的阶段,也是接地气和将诗歌基础夯实的阶段。 这一阶段出现了网络诗歌,引发口语化趋势,同时,地方性诗歌的兴起、底层草根诗歌崛起和女性诗歌的扩张,也是此一阶段的重要现象。应该说,我们目前还处于 这一阶段。当然,这一阶段的一些诗歌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与前两个阶段有一定联系和继承的。

  先说诗歌的“草根性”。我写过一篇文章《天赋诗权,草根发声》,大意是每个人都有写诗的权利,但能否写出诗歌和得到传播还需要一些外在条件,比 如要有一定文化水准,也就是说得先接受教育,现在正好是一个教育比较普及的时代。然后,写出来能得到传播,网络正好提供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和平台,博客、 微博、微信这样的自媒体对诗歌传播更是推波助澜,这些外在条件具备了,诗歌的民主化进程也就开始了。新的创作机制、传播机制、评判机制、选择机制与传播依 赖纸刊、编辑的机制相比,发生了变化。诗歌进入一个相对大众化、社会化也是民主化的时代。当然,一个人是否能成为好诗人还有天赋等问题,诗有别才,但大的 趋势基本如此。所以,我将“草根性”定义为一种自由、自发、自然并最终走向自觉的诗歌创作状态。

  网络加速了诗歌“草根性”的发展。网络的出现,意味着教育成本和传播成本的降低,这对诗歌无疑有着重要积极促进作用。而此前盘峰论争,精英内部 意识到民间的重要性,由此分裂为所谓“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前者强调关注现实,主张“叙事”,如西川、欧阳江河、臧棣、肖开愚等;后者直接从 “口语”吸取资源,开始“口语化进程”,如于坚、伊沙、张执浩、沈浩波等,一度在网络初期占据优势。再加上全球化背景,中西文化与诗歌大融合,进入一个全 新的时期,尤其适合诗歌的交流与创造。所以,草根性时代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诗歌时代。当代诗歌由1980年代自上而下的启蒙,经过不断普及,深入底层,开始 转化为自下而上的创造。朦胧诗时期如果说主要只是启蒙,21世纪初才是真正的诗歌创造时期。

  这个时代的一个标志就是底层草根诗人的崛起,被称为“草根诗人”的有杨键、江非等最早引起注意,而打工诗人郑小琼、谢湘南、许立志等也被归于这一现象,2014年底余秀华的出现,使“草根诗人”成为一个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现象,达到一个高潮。

  另一个标志是地方性诗歌的兴盛,中国历史上就有地方文化现象,古代有“北质而南文”的说法,江南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等使得中国文 化呈现活力和多样性。当代地方性诗歌也进入相互竞争、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阶段。雷平阳、潘维、古马、阿信等被誉为代表性诗人。而少数民族诗人的兴起也可 以归入这一现象,如吉狄马加等少数民族诗人,为当代诗歌注入新的诗歌因素,并成功进入主流文学。

  一些年轻诗人推崇昌耀为“地方性诗歌先锋”,其意义在于:他有着一种包容并蓄、吸纳万物的能力,将多民族地区的地域特色、对土地与自然的尊崇及 少数民族中存在的神性,以及儒家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西部开发中的革命浪漫主义色彩等融于一体,成功地完成了诗歌的现代性,因此被一些人誉为“地方性诗歌 第一人”。

  还有一个是女性诗歌的繁荣。这也与网络的出现有一定关系。女性诗歌一词,在1980年代就出现,用以指翟永明、唐亚平、海男、伊蕾等代表的一种 潮流。但女性诗歌真正迅速扩张,还是在网络的BBS阶段,女性诗人开始活跃,攻城掠地。女性诗歌成燎原之势,则是从博客开始。女诗人几乎人人开博客。博客 有点像日记,又像私人档案馆,还像展览发布厅,自己可以做主,适合女性诗人。女诗人们纷纷将自己的照片、诗歌、心得感受、阅读笔记全部发布博客,并吸引读 者。我曾称之为“新红颜写作”现象。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女性接受教育越来越普遍,知识文化程度提高,导致女诗人大规模涌现,超过历史任何一个时期,释放出 空前创造力,并深刻改变当代诗歌的格局,引起广泛关注。而且,女性占人类一半,其创造性的释放,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人类文明史的意义。

  近两年来,在诗歌传播上,微信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微信的朋友圈分享,证明“诗可以群”。微信适合诗歌阅读和传播,快捷、容量小,日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微信不受地域限制,汉语诗歌微信群遍布世界各地,人在海外,心在汉语。其后续影响值得关注。

  最后,我预测即将出现一个新的阶段,我称之为一个向上超越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向上,确立新的美学原则,创造新的美学形象,建立现代意义世界。 这样的一个阶段,首先是一个融会贯通的时期,其次,应该是众多具有个人独特风格和审美追求的优秀诗人相继涌现。当然,最关键的,这一阶段还将有集大成的大 诗人出现。我相信,在这个阶段,具有美学典范性的诗歌和诗人将出现,甚至已经出现但有待发掘,这一阶段,将确立真正的现代美学标准,呈现独特而又典范的现 代美学形象,从而建构现代的意义世界,为当代人提供精神价值,安慰人心。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