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农村百事通》在互联网时代的融合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24日16:48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 徐健

  我国传统期刊有过辉煌时期,很多刊物的发行量达几十万、上百万。近年来,传统媒体前进道路越来越艰难,纸质刊物阅读人群在减少使得发行量逐年下降,广告资源流向网络使得广告额逐年减少。

  传统媒体的生命线在哪里?面对数字化带给期刊的冲击和挑战,作为传统媒体的农业科普期刊如何发展?如何摆脱困境改变日渐衰微的态势,这是每个办刊人要面对、研究和解决的大问题。本文以《农村百事通》为例,探讨新形势下品牌期刊的升级与转型之路。

  《农村百事通》创刊于1982年,是全国有着品牌影响力的农业科普期刊,在融合发展、转型升级大潮中,发扬优势、整合资源,积极拥抱互联网,稳步向前发展。

  理念转型

  传统媒体人几十年兢兢业业,编辑挖掘好文,发行各地勤跑,广告开拓维护。但近几年,面对互联网的瞬息万变,传统媒体人的困惑越来越多。

  传统媒体的发展之路在哪里?我想,理念转型是关键。传统媒体是一个传播者,在有限的版面传播编辑认为读者需要的内容,编辑提供什么,读者看到什么,缺乏的是互相了解和互动传播。而“互联网+”时代,追求的就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发布,传播者是受众,受众同时也是传播者。这就要求传统媒体人关注那些密布在周围的各种媒体形态,关注那些悄悄改变工作和学习的各种新事物,在理念上转型,成为新时代的媒体人。

  1、编辑网络化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期刊核心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首要元素。互联网时代,期刊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传统编辑要向网络编辑转型,实现一岗多责。一方面,业务培养上,着重提升编辑自身能力,鼓励与业内专家交朋友常交流,鼓励所有编辑参与原创栏目采写;另一方面,转型升级上,着重强化编辑的互联网思维,能够迅捷的捕捉读者需求,跟着市场走,有市场才有出路。

  以《农村百事通》杂志2014年推出“农百访谈”栏目为例,这是一个原创采写类栏目,文章独家真实报道,内容新视角,对读者有指导、引领作用,一经推出受到广大读者喜欢。栏目采访对象有业内专家、企业名人、农技人员、致富能手、普通农民等等,内容涉及新政策解读、新技术讨论、新品种分析、新农人访谈。“农百访谈”栏目,从主题策划,到找准对象,再到沟通交流,最后落笔成文。其间经历的种种,对编辑是压力,同时更是锻炼与提高。一岗多责,意味着编辑在策划、组稿、编稿之外,还要主动融入互联网,积极参与杂志社网站、手机台、微博、微信的内容提供,参与社区讨论等等。编辑工作也从纸质到数字,从内容到产品,从单向到互动。

  2015年,杂志社提出的全媒体三农科普知识服务体系正式纳入江西省科技厅资助项目,预计2年内开发完成,完成后可实现编辑流程网络化、数字化,最终内容直接生成产品化。从而实现内容可实现一次加工,多平台发布。

  2、考核数字化

  以制度创新来保障转型升级,特别是在成熟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之前,制度的力量有助于规范转型升级初期阶段的工作。建立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考核机制来规范编辑、经营工作尤为重要。农村百事通杂志社在原有的各部门工作流程和考核制度基础上,对从业人员的要求提高了,例如编辑人员要求一岗多责,广告人员要求全媒体广告运营。

  在考核上,出台评价体系,数据量化考核。杂志社员工的薪酬体系是工资加绩效,主办单位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领导在绩效考核上给了杂志主编极大的权限,杂志社员工的绩效分配交给主编来定。经营人员的考核量化指标,以数据说话;编辑人员的考核包括:编校质量(每期请专人审读并登记),原创采写文章的质量与数量,网站、手机台、微博、微信发稿量,参与社区讨论、回复读者提问的后台评估数据等等。

  3、服务升级化

  《农村百事通》杂志自创刊以来始终坚持为读者服务,为“三农”服务。早在1992年杂志社就成立了农村百事通读者服务部,这是一个为读者解决难题的窗口。安排专人接听读者来电,回复咨询信件,接待上门读者,考察可靠农产品的供需,开展培训服务,推荐致富项目。不仅如此,杂志社还经常举行送科技下乡活动,走进田间地头为农民服务。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服务也不断升级。首先,服务渠道增多,建立作者QQ群、读者QQ群、网站留言、微博讨论、微信社区。其次,服务对象细分,通过各种方式对读者、作者行业细分,不同专业的编辑对接不同需求的客户。最后,开展增值服务,举办各种活动、讲座,结合已有项目提供增值服务。

  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有个关键词是“互补”,在互补中并行发展,对媒体人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谈数字化转型,其实不是重新开辟一片天地,而是优势互补融合发展。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内容为王”的优势是互联网不具备的,互联网更多的是二次传播、数据分析和平台运营。传统媒体拥有优质内容,拥有编辑记者,拥有作者资源,拥有铁杆读者等等。新兴媒体拥有广泛平台,拥有IT人才,拥有细分数据,拥有粉丝用户等等。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把各自资源激活,发挥优势互补,未来才能更好发展。

  1、人员互补

  传统媒体拥有很多年积淀下来的人员优势,落笔成文的编辑,经验丰富的美编,咬文嚼字的校对;新兴媒体同样拥有很多人员优势,技术过硬的IT人才,年轻而又敏感的参与者,拥有大量粉丝的人气王。很多传统媒体都建立了网站,开通了微博、微信等等,可以说是积极“触网”了,也都“上线”了,但大多数还仅是在互联网边缘游走。人员互补是融合发展的第一步,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传统编辑做好内容的采集,做好积极的参与,新媒体人做好技术层面的开发与运营。只有人员互补,才有可能在新媒体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好。《农村百事通》的编辑正在转型,同时与数字出版部的专业技术人员密切沟通配合,在网站内容提供,微博互动,微信发布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资源互补

  融合发展的第二步是资源互补,传统媒体借力新媒体,新媒体依托传统媒体,挖掘优势资源,形成一种“你中有无,我中有你”的发展布局,将会给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找到一个突破口。

  农村百事通杂志社在互联网时代,先是对内部资源进行挖掘并重新整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个性、即时、体验、互动、传播快的特性。首先是网站的建设,原有网站因其品牌优势,且内容丰富,吸引了大量的阅读者,但是多以查看为主,缺少互动。从去年开始,农村百事通网站全面改版为全国农业科普平台,由农业资讯、农技知识、品种宣传、技能培训、专家答疑、信息发布等构成。同时,打造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一个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为受众推荐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并通过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进行内容、话题营销,聚集粉丝,吸引受众。

  3、模式互补

  模式互补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内容,二是形式。纸质期刊篇幅固定,刊期固定,服务不够,互动较慢,这些不足之处要依靠互联网来补充完善和延伸服务功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对内容的要求有所不同,期刊上的内容不一定适合照搬放在网络上。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良好的互动性迅速了解受众的不同需求,根据后台分析知道受众的专业细分、受众的阅读习惯,让发布者在内容选择上有所侧重和取舍,且贵在创新。当期刊网站、微博、微信聚集了大量的粉丝,且有精准的受众分析,这时候传统媒体的二次销售就逐渐显现。

  如《农村百事通》杂志的重点栏目“农百访谈”,在编辑采访的时候同步摄像,并以片段的形式在网站和平台预告发布,当文章刊登出来的时候,链接二维码,就可以看到剪辑好的视频采访报道。这就是把优质内容与现代媒介有机结合起来了,它不再单一,而是多媒体的,是传统媒体用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实行差异化、互补性传播,用声音和影像构建一个视频的立体世界。

  项目增值

  内容不完全等于产品,只有将内容转化为产品,再加上增值服务,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大潮中才有立足之地。

  早在2009年,杂志社就兴办占地150公顷的“农村百事通出版产业基地”,分编辑出版中心、数字发行中心、远程教育中心、农业科技示范中心等四大板块,旨在落地式服务于农民读者,使之成为集农业技能培训、养殖示范、种殖示范、新产品技术推广、都市人员农事体验、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农业科技服务基地,该项目已入选原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经过几年的打造,已初具规模,在特种养殖孔雀、野兔、绿壳蛋鸡、野猪等方面,不但引来众多的创业者慕名而来参观和学者,从而赢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还为引来了南昌及周边的中高端人士成为我们的会员制消费群体,产生了不菲的经济效益;在种养上,与周边奉新、安义等县的农业大合作社结对走产研结合模式,利用我方的农业专家及背后的农业科研团队,在示范基地开发改良品种,再移植到合作社大规模铺种,提升农业产品的品质与产量,目前改良产品有白茶、蓝莓等,与江西省科学院联合培育的金边瑞香已列为江西省科技厅星火推广产品;建成的培训中心以农村百事通服务部为枢纽、以实地项目带动了大批学员纷纷踏至而来。基地的蓬勃发展正在朝示范、培训、休闲道路上越走越宽,为杂志社的品牌延伸发展产生具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杂志社在2014年底的农业高峰论坛上提出“拥抱互联网,搭建生态农业电商平台”,完成第二次创业的宏伟计划。合理利用互联网,将《农村百事通》打造成全国最有影响的农副产品交易平台,为客户提供一个产品的展示、交易平台,为大众推荐绿色生态的农副产品。前期以挖掘本省、立足本地、辐射周边的战略规划,经过半年的精心筹划和准备,已建立起淘宝交易、微信小店等线上销售,同城系统行业渠道线下批量配送销售,会员定制高端农副产品销售、基地实地观摩、线下体验试吃等多种经营模式。下一步将寻找更发达的物流系统如报业发行系统类合作,让消费者线下体验、线上下单,物流直接配送到家的一站式服务,彻底解决最后一公里,把优质农副产品送到南昌市的千家万户。

  据了解,该杂志社今后将借助新媒体、大数据,对用户消费者进行深耕细分,以精准的定位为特定的受众提供增值服务,利用品牌、基地、平台,培训、销售,使生产者,消费者、平台经营者形成良性生态系统圈。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