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交相辉映——“中国多民族作家看昭通”活动侧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6日08:23 来源:中国作家网 贺 颖
水田会议会址水田会议会址

  近日,由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共昭通市委主办,云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中共昭通市委宣传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承办的“中国多民族作家看 昭通”活动在云南省昭通市举行。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中国作协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任丹增,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叶梅,云南省作协名誉主席、云 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黄尧,昭通市委书记范华平、市长郭大进,以及十多位作家评论家参加活动。

  一

  “昭通是云岭大地通往中原的门户,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福地,是历史古迹衬托现代文明的精华之地。希望作家们能真正走进昭通,深入了解这里的发展 状况与历史文化,反映老百姓的真实心声。”在活动开幕式上,丹增对此次活动提出了期待。叶梅介绍了此次活动的具体情况,并为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授予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昭通创作基地”牌匾。她希望作家们做到身入、心入和情入,通过采风活动,收集到丰富的创作资源。

  5天时间里,作家们深入鲁甸县崇文阁、桃源乡龙头山清真寺、龙头山地震遗址、盐津县豆沙古镇、牛寨乡新华村祯楠保护区、胡家湾农业体验园、威信 县扎西红军烈士陵园、扎西会议会址、水田花房子会议会址、湾子苗寨等地进行采风。五千年石门关,关内为中原,关外为滇地。秦时秦孝文王修五尺道,又称滇僰 古道,是滇川之间的必经要冲。古老文化的震撼人心,灾区遗址的发人深省,宗教寺院的温馨纯净,现代田园的翠绿浩淼,红色扎西的庄严肃宁,炽真苗寨的感人至 深,昭通多元文化的缤纷交融,既独立存在,又内在关联,表征出滇东北珍贵的文化结构,令作家们慨叹不已。

  作家们还为灾区孩子们带来了自己的作品,并在灾后重建的龙泉小学举行了赠书仪式。学生们表示,感谢作家们对自己的关怀和牵挂,今后将会更加努力 学习,回报社会,回报作家叔叔阿姨的深情厚意。此外,为帮助鲁甸地震灾区学校更好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与龙泉中学达成战略协议,从学生中选一些优秀 作文在《民族文学》杂志上进行发表,鼓励孩子们的生活勇气和信心,为孩子带来更高更远的理想和希望。

  二

  “昭通作家群”以其不俗的文学成绩,在云南甚至在全国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据介绍,在昭通,有180多人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过作品,获得 包括鲁迅文学奖在内的多种奖项。在此次活动中,主办方为吕翼、杨莉等昭通少数民族作家召开了作品研讨会。与会作家评论家从具体的作家作品入手,针对当前昭 通文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上,丹增对研讨会的成功举办给予肯定,对“文学”、“文化”、“艺术”三者关系进行阐述。叶梅认为,吕翼一直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与现 实生活贴得很近,让人体验到了文学的多种功能:批判现实、温暖人心。尹汉胤认为,吕翼的《疼痛的龙头山》从一个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社会,主题挖掘深刻,提出 了一个严肃的命题: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应以环境为代价。李炳银说,杨莉作品《断裂带上的断裂》记录的是鲁甸大地震,体现了文学对社会重大事件的承担,带着真 情实感进行记录,写出了人在大自然面前的脆弱,很有疼痛感,很有震撼力。李建军对当代文学创作进行了一番分析,鼓励文学创作要“合情合理”,符合人情事 理。整整3个小时的研讨会,大家的发言积极热烈,认真诚恳,从文学到人学,从文学创作到文学生态,从文学的地方性到文学的大语境,从文学的题材体裁到文学 的意义与使命,庞杂纷纭,意犹未尽。

  几位被研讨的作家谈到,大家对自己作品的解读与研究,有不同的视野与角度,体现了不同审美观念的碰撞,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审视自己,有了扬长避短的可能与机会。

  三

  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对昭通文化的深入调研,近距离触摸滇东北这块别样的文化土地,感受在现代文明的冲撞下,这片土地上所发生的隐秘流变以及恒久不 变的岿然持守。一路走下来,作家们在颠簸中满怀思考,于风雨中伴着欢歌,大川大河给了大家全新的眼界,山路崎岖给了大家刻骨的记忆。每个人都真诚地投入到 对昭通文化的感知中,积极交流,认真聆听体会,对昭通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和民族风情都感触很深。

  大家谈到,此次活动是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走进生活深处、传承民族文化为宗旨的文化考察。通过这 次考察,要用手中的笔把昭通历史的浑厚、民风的淳朴、文化底蕴之深厚、人心之真诚等等写出来,让更多的脚步踏上这片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大地。

  杨红昆、任芙康、牛玉秋、庆胜、杨鸥、梁长江、格绒追美、韩静慧、张彩凤、鲁若迪基、纳张元、段平、李骞等作家评论家参加了此次活动。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