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发布 影视产业风控缺位,超半数作品“沉默”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10日07:55 来源:中国文化报 于 帆

明星群聚的《建党伟业》曾创造票房奇迹,但如今的观众已不再单纯冲着明星聚集就选择看一部电影。

  《道士下山》、《我是路人甲》等片的票房从一个侧面说明,经验判断并非防控影视产业风险的有效手段,毕竟,个人经验是片面的、局部的、静态的。

  当下影视产业发展势头迅猛,电影行业更以不断刷新的票房纪录持续吸引着业界和公众的关注。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影视行业的一路狂飙猛进中,高风险无处不在,并且难以把控。如何更好地识别和评估影视项目的风险,并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对风险进行预防和管控,成为摆在业界和学界面前最迫切的难题之一。在日前由新传智库风险研究院、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举办的影视风险评估与风险管控专题论坛上,影视从业者和学界专家结合《影视风控蓝皮书:中国影视舆情与风控报告(2016)》(以下简称《蓝皮书》),对影视行业的风险防控进行了深入研讨。

  2015年超半数影视作品“沉默”

  《蓝皮书》统计显示,2015年拍摄完成的420多部电视剧、近700部电影中,只有不到一半的作品能进入公开发行渠道,真正创造收视佳绩和票房业绩的作品更是不足1/3,甚至有不少作品结束拍摄后就直接进入库存,自此难见天日。

  在南开大学传播系主任陈鹏看来,超过半数影视剧作品的这种“沉默”源自影视行业的高风险特性。“由于拍摄立项的盲目、投资回报的失察、市场预期的误判、团队制作的失控等因素,电影、电视剧市场充满了不确定性,一直处于高风险状态。”陈鹏认为,这种高风险不仅极大阻碍了影视剧市场的投资效率,还造成了大量质量低下、缺少社会效益的冗余产品,造成了市场需求旺盛背景下的“产能相对过剩”。

  记者注意到,影视剧从策划、立项到组建剧组、拍摄上映,周期往往比较长,竞争极为激烈,不可控因素较多,演员、导演、制片公司、投资公司、院线、电视台、衍生品公司之间的信息门槛很高,不透明性、不确定性成为这一行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壁垒。

  “在如此特殊的专业细分领域,虽然市场空间广阔,但缺少充分可靠的研究成果、判断依据和跨界人才。一方面,这使很多对电影行业充满兴趣的业外资本因非专业化、规范化造成的壁垒而不敢进入;另一方面,一些资本盲目进入电影行业,最终遭受亏损。因此,风控缺位已成为制约中国电影行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张丕民说。

  《蓝皮书》指出,加强风险控制需要针对影视作品的生产周期长、环节多、可控性差、不确定性强等特点,找到产业链上所有的风险点,通过引入风控评估体系、金融保险体系、分散风险体系、专业规避体系等,最大限度地识别、防范可能存在的风险,增加生产、制作、发行等领域的可控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益。

  传统方法难防影视行业风险

  在国内,影视剧行业防控风险所采用的大多是传统的“三大法宝”,即经验判断、押宝明星、团队默契,但在具体执行的时候,这种传统方法在市场上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对于编剧创作的众多剧本,到底拍哪个?哪个有市场价值?哪个有社会效益?这是摆在投资方和制片方面前的首要问题,相应的判断也决定着后续的风险。遗憾的是,对这个最大的风险来源,过去的风控方式主要是靠编剧、导演、制片人、制作机构的经验来判断取舍。

  “经验固然有很大价值,但个人经验往往是片面的、局部的、静态的,可能有助于在某个节点上做出明智判断,但要想发挥普适性的效力就爱莫能助了。” 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司若认为。

  纵观2015年国内影视业,不少成名导演拍摄的电影作品票房收入反而不及一些转型导演,如陈凯歌的《道士下山》、侯孝贤的《刺客聂隐娘》、杜琪峰的《华丽上班族》、尔冬升的《我是路人甲》等,在票房上不及董成鹏的《煎饼侠》、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闫非和彭大魔的《夏洛特烦恼》、吴京的《战狼》等。“在IP选择和剧本研发过程中,大专家、大导演、大制片人的经验很可贵,但那些经验是对一个时代的记忆、对一种情景的记忆,这种感悟对如今的新生代受众是否有效还需打上一个问号。”陈鹏说。

  当年,电影《建国大业》和《建党伟业》通过明星聚集的方式创造了票房奇迹,时过境迁,观众单纯冲着明星去看电影的时代已渐行渐远。虽然“粉丝”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拉高部分收视率或票房收入,但只有明星、缺少故事、情节错乱的作品,已经难以吸引大批观众。“凝聚人气的明星要素虽然还存在,但已出现贬值。不同明星与角色的搭配,明星之间的创意表演,剧本中角色与情节的关系,同类题材的供求情况,与时节、档期、环境等的关系都对人气聚散起到很大作用,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押宝明星这样的防控风险方式已效力有限。” 司若说。

  而依赖团队默契来保证影视作品生产效率的不确定性更大。对于大部分业外投资者或风险管控专业机构而言,这样产生的信息很可能是封闭的,以至于很难识别不同团队甚至演员、导演等工作人员的风险等级和风险趋势。陈鹏认为,“以行业不可言说的默契、江湖道义和业内小范围传播的口碑来屏蔽风险,必然导致行业中小作坊式生产、家族戏班式生产,难以向高水平、工作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迈进。”

  影视舆情为防控风险提供新思路

  《蓝皮书》指出,影视舆情已成为当前国内电影行业风险控制体系建设中必须重视的一条线索。据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教师徐亚萍介绍,影视舆情是网民、观众在互联网空间表达的对于影视剧作品、人物、市场等相关议题的观点、态度、偏好、倾向、情绪等信息的总和。“影视舆情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影视剧作品衍生信息产品的一部分,包括先于影视剧作品产生的先期衍生舆情、与影视剧作品播出(放映)同步形成的同期衍生舆情、影视剧作品播出(放映)后产生的后期衍生舆情,以及之后相当长时间内形成的长尾衍生舆情。”

  在徐亚萍看来,互联网为影视行业带来了更加有时效和更客观的数据,观众在视频网站上观看影视作品或预告片后的吐槽和点赞、在专业网站上的点评、在购票网站上的购票行为等,都使影视舆情在数据化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客观。

  《蓝皮书》指出,舆情与票房之间已经形成了某种互动关系,虽然二者并不能在短期收益的维度上完全等同,但从长期价值看,舆情对于电影票房及后期价值开发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对电影而言,先期舆情对观影意愿影响较大,会影响首周票房;同期舆情对后续票房和排片的影响较为重要,也会直接拉高或拉低整体口碑;后期舆情则对票房冲高和衍生价值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长尾舆情决定了影片的衍生品开发价值和历史价值。

  “重视影视舆情是在尊重受众基础上实现风险管控的科学路径。影视舆情不仅是洞悉影视作品投资、制作、发行、放映等风险的一把钥匙,还能成为解析影视机构资本市场短期变化的一个线索,从而能对影视机构在资本市场上的风险窥探一二,为防控综合风险提供一种思路。”徐亚萍表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