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梅葆玖与京剧的传承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6日07:50 来源:中国作家网 刘 祯

  梅葆玖作为梅派艺术最重要的传承人,以舞台上的粉墨登场、对梅派剧目的传承和顺应时代变化的发展,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对梅派剧目的理解。他重传 承传统,亦重创新发展;他的标准就是美的标准,他的满意是以观众的审美判断为前提和追求的。简单地以“保守”或“创新”来贴签,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全面的 认识。

梅葆玖与京剧的传承发展

  参加完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主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4月25日中午来到桃园机场,办理手续回京。在微信朋友圈惊闻梅葆玖先生去世的消息,虽在意料 之中,内心却还是感到震惊。他昏迷那么久,终无回天之力。然而,他毕竟不是一位普通的老者。梅兰芳的儿子、京剧界响当当的梅葆玖先生,他的辞世会有怎样的 影响呢?

  甫下飞机,就接到记者的约稿电话,亦深感媒体的敏感和对葆玖先生的关注。但我还需要让自己心情平静,在平静中会思考得更多,也更理性和客观。几 天来,各种媒体对梅葆玖去世的报道,颇有铺天盖地之势,微信消息多为同仁传递,倒也未觉意外,意外的是昨天走在街上,坐在公交车上,依然听到各类新闻平台 热议葆玖。梅氏父子对于中国人有着怎样的印象和记忆,想到这些,几天来的平静轰然崩塌,感情之潮亦汹涌而来,葆玖之别,是我们与梅兰芳最深的割断,55年 前我们失去了梅兰芳,今天梅葆玖亦骤然而去。

  近日来通过媒体上的大量回忆文章,可以使我们更为了解梅葆玖的京剧造诣及在京剧传承特别是梅派艺术传承和发展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我与梅葆玖近 距离的接触大约是在2005年,梅葆玖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参加全国政协组织的“京剧院团发展现状考察团”,该团成员都是戏曲表演艺术家和学者,亦曾来中国艺 术研究院座谈,当时本人作为戏曲研究所所长汇报戏曲研究与理论发展状况。针对当前京剧院团人才缺乏、观众群日益萎缩的困难和问题,考察团赴上海、南京、天 津、北京、武汉等地考察,包括梅葆玖在内的全国政协委员们指出,保护和振兴京剧是发展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要承担起振兴京剧“国粹”的历史使命。他们建 议,国家应制定带有长期性的政策措施,将振兴京剧艺术摆在文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的京剧名角;加强对京剧艺术的舆论宣传,加紧 培育市场和培养新一代的观众。就我所知,这次考察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同年11月,文化部组成专家组,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的37个京剧院团进 行全面评估,并最终确定11个国家重点京剧院团。

  这些年来,梅葆玖对京剧的传承不遗余力,不仅拜他学梅派的有49人之多,他还带着弟子们往返于各地,不辞劳苦,展示梅派艺术的风采和魅力,宣传 和普及京剧艺术。2014年是梅兰芳诞辰120周年,“双甲之约”他带着梅兰芳剧团赴各地演出,并沿着父亲梅兰芳的足迹远赴日本、美国、俄罗斯、英国等国 演出、演讲,虽然已是80岁高龄,扮相表演风采依然,舞台上一丝不苟;讲台上精神矍铄,不事浮华,尤其谈到梅派,总是语重心长,耐心细致。他认为自己是受 教梅兰芳最多获益最大者,因此每当谈及“父亲”二字他的声调总会发生变化,饱含感恩之情。对于父亲的教诲他铭记于心,加之多年的表演体悟,几十年的积累琢 磨,梅葆玖已成为梅派艺术真髓的继承者,也是不遗余力的倡导者、推动者、宣传者和实践者。梅兰芳对梅葆玖寄予的期望,从1950年10月24日他们父子同 台在天津中国大戏院合演《金山寺》《断桥》可见一斑。据说那晚观众的情绪热烈极了,梅剧团的人相当紧张,尤其是梅兰芳,对那晚的演出特别关心。对此,《舞 台生活四十年》是这样记载的:“所以唱完了戏回到饭店,他(梅兰芳)一进门就对我(许姬传)说:‘《金山寺》是一出开打的戏,不是普通的文戏可比。葆玖的 武工没有很深的底子,又是第一次上演,我真替他担心。唱得好坏不管,我怕他出错。今天能把这出戏对付下来,也算难为了他!’梅先生一面说着,顺手把大衣脱 下挂好,倒了一杯茶喝着。‘现在葆玖演戏的条件,要比我幼年的时候便利得太多了。有那么多位前辈,随时可以指教他、纠正他。再说新建筑的戏院,对于拢音这 一点是有很好的设计的。灯光的配合也调和。这都对演出有很大的帮助。’梅先生说得高兴,就把当年搭班时的戏馆、骡车、跑马、赛车、行戏这些情形一直谈了三 个钟点。等我们谈完了话,东方已经发白了。”

  梅葆玖重视京剧艺术的传承与保护,在全国政协会上提交的提案是《急需对京剧保护和传承》。他从小浸润于梅派艺术,也一直在传承、弘扬梅派艺术, 并逐渐地蜕壳,走向艺术和思想的成熟。他对梅派艺术中和之美的认识很深刻,在他看来,“梅派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讲究的是规范,是范本。他无论是一招 一式,一字一腔,发声运气,都非常强调规范,就是不要突出某一方面,那当然没有特点了,因为欲要突出某一方面,往往是要达到掩饰另一方面的不足或缺陷为目 的,这并不是演员的不够,相反是体现了演员的能耐,只是梅派不提倡那么做而已。而且没有特点,不是没有风格,如果把风格都演‘化’了,那是‘水’了,也不 是梅派了。诚然他是用心来唱,用心来演,用他真诚的心,跟他的感情,跟他的爱来表演。观众被他征服了,自然地形成了他的表演风格——梅派艺术”(《从〈梅 兰霓裳〉谈梅派的“中和之美”》,《戏曲艺术》2013年第5期)。多年的实践和积累也使他真正把握了梅派艺术本质,这也体现在他对梅兰芳艺术实践成功与 失误的认识上。

  记得2015年上半年的一天,梅葆玖的挚友吴迎先生给我打电话,相约谈事,我们约在梅兰芳纪念馆。中午吴迎风尘仆仆赶来,原来他受梅葆玖之托, 来谈梅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有多方面因素考量,其中重要一条,就是演员的文化素养和理论修为,虽然学校设备越来越先进,条件越来 越好,可以上本科,读研究生,但梅葆玖认为还不够,还应该继续深造,读博士,从而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演员的文化、理论水平,也希望我能够支持。我听后非常感 动,这不仅是因为对我的认同,更主要的是能够感受到梅葆玖对京剧、对梅派认识之清醒,考虑问题之深、眼界之开阔,不以己为是,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而确 实做到与时俱进。几年前他就说过:“从京剧传承的角度出发,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培养高精尖的演员。京剧艺术主要还是看你的表演,听你的唱腔,就像我 们听西方歌剧《茶花女》一样,这些经典作品不可能再改了,主要还是看什么人去唱,什么人去演。观众来看主要是来看角儿,没有角儿是不行的。所以我们就要培 养高精尖的名角儿,他一上台,大家就争先恐后地来买票。培养演员,也得培养有文化底蕴的,这样演出来的人物才能真实。不知道历史,不了解文化,不知道京 剧、昆曲是怎么形成的,光模仿外在,只能是一个外壳。”(《〈梅兰芳〉给我们的启示》,《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12月23日)京剧界有许多好的传 统,也有一些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和旧习俗。以梅葆玖在京剧界之尊,却头脑如此清醒和洞达,对文化与理论有如此之认识,在令人钦佩之余,还会想很多,亦不知梅 葆玖之外,持这样开放和先进理念者还有几多。

  梅葆玖观念之新、思想之新,无论是对陈凯歌执导电影《梅兰芳》、上海话剧院话剧《梅兰芳》的支持,还是从他参与新媒体京剧《梅兰霓裳》都可证 明。为此他还专门撰写了《从〈梅兰霓裳〉谈梅派的“中和之美”》,他认为,“舞台三维虚拟景象设计,运用是否恰当,是否‘中和’,其衡量的尺度是‘综合’ 与‘平衡’,这是梅派‘中和之美’的原则。舞台三维虚拟景象设计构思必须与舞台布景结合起来,有里有外、有虚有实、天衣无缝。将三维动画制作的影像与舞台 虚拟的实景结合,营造浑然一体的舞台三维虚拟景观,这才显得‘中和’。如何用三维动画技术和虚拟景象设计表达梅兰芳艺术的‘写意传神’,做到‘移步而不换 形’可能是今后一代人、两代人长期攻关的科研题目。如果让一些‘大场面、大制作’被人诟病太过写实反而使戏曲虚拟表演显得虚假,真的改变了梅派的‘形’ 了,那就直接破坏了我父亲一再强调的‘综合’与‘平衡’了”(《戏曲艺术》2013年第5期)。他的这种热衷和支持新媒体,与乃父当年热衷唱机、电影也是 一脉相承,都始终能够走在时代前面。

  人们对梅兰芳及其京剧艺术时代的向往和记忆,使“梅兰芳”三个字成为笼罩在梅葆玖头上的一顶光环,寄托了人们对那个已经渐行渐远时代的想象和情 感咀嚼。梅兰芳京剧艺术不仅属于他生活的时代,也属于未来,无疑梅葆玖已成为人们对梅兰芳艺术、梅派艺术追慕的托体,而梅葆玖也担当起来了,他作为梅派艺 术最重要的传承人,有血缘身份因素,有形象酷似因素,有梅兰芳嫡传亲授因素,更主要的,他以自己亲身行为、舞台上的粉墨登场,对梅派剧目的传承和顺应时代 变化的发展,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和对梅派剧目的理解。他的思想和理念与乃父亦颇相类,重传承传统,亦重创新发展,不是非此即彼,靠走极端夺人眼球的。他的标 准就是美的标准,他的满意是以观众的审美判断为前提和追求的,简单地以“保守”或“创新”来贴签,不是客观的,也不是全面的认识。

  仿佛自然界也会有感应。北京的春夏难得有雨,5月3日是我们最后与梅葆玖告别的日子。天地有情,多日的晴朗,到了2日天空黯然,气温骤降,细雨绵绵,似乎也在诉说着对他离去的悲痛和不舍。点点滴滴,淅淅沥沥,让人黯然销魂,情何可堪。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