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文化街区:如何才能风景游人两相宜?

——北京南锣鼓巷“拒客摘牌”的启示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3日08:26 来源:光明日报 鲁元珍
4月30日,游客在南锣鼓巷游玩儿。资料照片

  近日,北京著名景点南锣鼓巷宣布暂停接待旅游团队,并主动取消3A级景区资质,一时间引发热议。限流措施的背后,是南锣鼓巷早已饱受诟病的尴尬现状:节假日游客爆满,看景变成“看人头”;原本的文化风貌走样,商业气息越发浓烈……

  事实上,国内不少城市的文化街区似乎都存在同样的弊端。开放式文化街区如何既保护好原生态的历史文化风貌,又为游客带来更优质的游览体验?

胡同里的传统文化去哪儿了?

  北京的南锣鼓巷作为老北京胡同文化的代表多年来闻名遐迩,是不少来京游客行程单中的必备“景点”。然而近年来火爆的旅游市场使其走上了过度商业化的道路,游客常常满怀期待而来,失望而归。

  与此同时,许多城市的“文化街区”也存在着同样的困扰——成都的宽窄巷子,几乎只有建筑物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古老庭院早已改成了饭店,街边排列 着良莠不齐的小吃摊;天津的古文化街,经典民俗传统如今只剩招牌,打着同样牌匾的店铺每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家;凤凰古城、丽江古城更像商业区,遍布着酒吧和 商铺……

  细数下来,如今各地的传统文化街区几乎发展成了一个模样,相似的纪念品,相似的小吃烤串,千城一面,只见人头攒动,不见文化风情。

  “各地文化街区的通病,是过多的‘混搭’和‘跨界’,即以传统文化为底本,混杂中西方文化,于是街区内既有传统庭院,又有咖啡馆和酒吧,过度的 商业开发反而掩盖了其原生态的文化面貌,这无异于买椟还珠。”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指出。刘思敏称,实际上国外有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案例,如巴黎的 左岸,并未因游客增多而专门做什么改变,却仍然靠其独有的文化吸引着大量游客。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教授刘德谦指出,这是过去我国旅游业一味地追求数量、追求规模化发展所导致的结果,我们需要改变思维方式,反思将居民生活区改造为商业旅游景点的模式是否值得普遍推广。

“拒客摘牌”能治本吗?

  官方数据显示,南锣鼓巷瞬时最大承载量是1.7万人,而目前,南锣鼓巷的日均客流量超3万人次,节假日则超过10万人次,早已不堪重负。南锣鼓巷的“拒客摘牌”措施本是出于限制客流量、保护原生态文化的考虑,然而实行几天以来,业界争议不断。

  “由于没有法律依据,拒接旅游团在实际操作上会非常困难,而3A级景区资质是被授予的,随意放弃也于理不合。”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 任戴学锋指出,事实上,南锣鼓巷之所以能火起来,一方面是由于其原住民生活所呈现的历史文化感,另一方面要归功于以3A级标准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到位,如 标识标牌、旅游厕所等,这两方面缺一不可,不应随意否定任何一方面。

  刘思敏也表示,放弃3A景区资质是出于淡化自身的景区形象的考虑,然而对于早已名声在外的南锣鼓巷,也许作用比较有限。暂停接待旅游团也是于法无据,限流虽然很有必要,但不应只针对部分特定群体,损害其应有的权益。

如何改善文化街区供需失衡的现状?

  一方面,文化街区低端业态盛行,同质化严重;另一方面,每个节假日仍然“场场爆满”。于是就出现了游客一边抱怨这些只能看到人山人海的街巷太“鸡肋”,一边仍要到这些知名景点“报个到”的现象。供需失衡的现状亟须文化街区作出一些反思和改变。

  刘思敏指出,从短期来看,由于其街区和景区的双重性质,很容易人流量过多,要加强应急管理,杜绝安全隐患,在重要路口进行疏导,并通过网络平台 发布流量预警等。从长远来看,应通过供给侧改革,加强优质文化旅游产品的供给,并通过开发周边具有同样潜质的文化街区来分流游客。此外,可适当降低街区内 的商业化密度,让游客缩短停留时间。

  而对于历史文化原貌的保护问题,戴学锋认为,开发商对文化街区的过度干预是对其不利的,只有动态发展的、活的文化才有生命力。他举例称,北京的 前门大街按照民国时期风格将建筑物全部重建,然而最终因失去了文化自身的内核没有收获太好的市场。因此一方面要给予其自发生长的空间,不过度开发,另一方 面要因势利导,按照A级景区标准增加旅游公共服务。

  刘德谦指出,对于居民生活地带的旅游开发,需要兼顾游客和居民的利益。恢复原有的文化面貌,让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产生交流,而不是景区开发和真实 生活完全“两层皮”。“开发要有限度,征求多方意见,一方面提升游客的体验,另一方面让居民得到安静的生活环境。只有让各方满意的景区才能可持续地发 展。”刘德谦说。

  (光明日报记者 鲁元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