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魏英杰:那个用生命写作的人走了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5月03日07:50 来源:光明日报 魏英杰

  2016年4月29日,写出中国当代文学名著《白鹿原》的作家陈忠实因病去世。无数陈忠实“沉默的读者”集体出现在网络上,以各种方式留言表示哀悼。不到一天时间,仅微信公众号就出现至少上百篇纪念文章。

  陈忠实是一个纯粹的作家。他的创作生涯长达五十余年,一生为文学而努力。写出一部史诗般的文学作品《白鹿原》,是陈忠实这辈子最重要的经历和贡献。他多年的写作生涯,仿佛是在为完成《白鹿原》这部鸿篇巨制而做准备。对于这样一部用生命写成的作品,人们很难不表示敬意。对于这样一个用生命写作的人,人们没有理由不心怀敬仰。

  《白鹿原》故事发生的关中大地,是陈忠实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为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立传,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为创作这部小说,陈忠实无论从精神上还是写作上,都非常慎重地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为了让自己完全融入写作氛围,他从省作协大院搬到乡下独居;为写这部小说,他打了无数腹稿,阅读了大量经典名著和非文学书籍;在正式动笔前,他借助短篇写作,为这部长篇进行形式上的探索;而整个创作过程,又花了陈忠实整整六年时间。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的过程,也是完成人生自我超越的历程。唯其如此,陈忠实把书稿交给出版社人员之际,才会噙着眼泪,差点儿说出“我连生命都交给你们了”。那时候,文学编辑同样有着令人敬重的“文化守望者”精神。如负责向陈忠实组稿的《当代》杂志编辑何启治,与陈忠实过从20余年,静静等待陈忠实“瓜熟蒂落”,写出代表作。作家用生命在写作,编辑用生命在守望,他们共同视写作为一种神圣事业,这正是诞生伟大作品的厚实土壤。

  这种慢工出细活、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精神,是当下稀缺的一种文化品质。如今很多作家信奉的是“成名要趁早”,而不是像陈忠实那样,沉潜数年写一本“垫棺做枕”的书。对有些人来说,作品写得好不好是次要的,能否吸引人眼球更重要,最好是借一起事件博得眼球、一夜成名,然后赶紧变现。有些作家花在写作以外的功夫比写作本身更多,有些作品被书商吹得天花乱坠,其实却是违背常识。许多出版社、杂志编辑,也不再像以往那样专心致志,甘于“为他人作嫁衣裳”,而是着迷于各种选题策划,忙于寻找能够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爆品”。翻译领域同样是粗制滥造的重灾区,许多翻译作品错译、乱译现象严重,毫无职业伦理底线,严重伤害了原著,损害了读者正当权益。

  斯人已逝。悼念陈忠实的最好方式,不应只是重读他的代表作,还应缅怀与汲取他值得人们敬重的精神。在这方面,陈忠实有着纯粹而明显的特质:他把全部时间都花在写作这件事情上,是在用自己的人生长度去丈量文学的高度。《白鹿原》几乎耗尽了陈忠实的全部气力,却也让他抵达自己的人生巅峰时刻。这正是陈忠实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人花一辈子做一件事,不一定就能攀上峰顶,但只要这么做,一定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充实无悔的人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