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重新发现这片大陆的美——“中拉文化交流年”三人谈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8日05:53 来源:人民日报

  由中国和拉美及加勒比地区近30个国家共同举办的2016年“中拉文化交流年”前不久在北京启动。这是新中国成立以 来,双方共同举办的最大规模的年度文化盛事。在这一年里,中国与拉美及加勒比地区将通过文学、艺术、文物、电影、传媒、旅游等多种领域的交流聆听彼此的心 声。

  可以预期,“中拉文化”将成为2016年度热词。中拉加强文化交流意味着什么?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地方?本期文化圆桌将就此展开讨论。

  ——编 者 

 

  情谊源自互相理解

  胡里奥·巴耶斯特尔·古斯曼(古巴文化部副部长)

   古巴与中国虽然远隔重洋,但两国的情谊未曾被时间和空间冲淡。80多年前,在哈瓦那海滨大道附近的9号街广场,古巴人民竖立了一座特殊的纪念碑。上面用 中文镌刻着它的名字:“旅古华侨协助古巴独立纪功碑”,还有西班牙语铭文:“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逃兵,没有一个古巴华人是叛徒”。纪念碑为缅怀参与古巴独 立战争的华人而建,它或许是世界上第一座为中国移民在其他国家卫国战争中的表现立下的纪念碑。

  我很赞赏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带一路”倡 议。在我看来,“一带一路”不仅是连接世界各国的一条经济走廊,更是一条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交的人文之路、友谊之路。古巴和中国之间也有这样的一条道路。 历史上,移民定居古巴的中国人曾为促进两国文化交流做出诸多贡献。出生在哈瓦那的世界著名画家维弗雷多·林便是中国人和古巴人的儿子,他以独特的画艺,在 现代美术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成为仅次于毕加索的世界一流艺术家。

  如今,文化交流让两国人民走得更近。就在去年为纪念哈瓦那建城500 周年的音乐会上,古巴本土钢琴家与中国青年钢琴家郎朗同台演奏了古巴作曲家所创作的多首曲子。两国音乐家心灵相通的场景让我深深陶醉,久久难以忘怀。就在 今年1月1日,耗费3年时间修缮的哈瓦那艾里西亚·阿隆索大剧院重新向公众开放。这座有近200年历史的大剧院,是拉美的第一座现代剧院,它的“重生”得 到了中国企业在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我们的心愿是,邀请中国中央芭蕾舞团与古巴国家芭蕾舞团在这个崭新又富有历史感的舞台上,实现再次合作。

   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这意味着中国与古巴、中国与拉美的认识与理解将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感谢中方促成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得以 展示我们的文化艺术、阐述我们的文化态度。我们也将尽力促进中国文化在古巴的交流,让古巴成为在拉美推介中国文化的“先锋地带”。希望通过我们双方的努 力,进一步加强两国兄弟般的友谊和了解,同时也希望这样的密切交流能够长期持续,并扩展到文化之外的其他领域。

  (人民日报记者任姗姗采访并整理)

 

  艺术交流是心与心的碰撞

  冯 英(中央芭蕾舞团团长)

  大幕缓缓落下,站在“中拉文化交流年”开幕式的舞台上,看着演员们雀跃欢笑、相拥相抱、拍照留念,我的脑海浮现了2年前的古巴之行。

   2014年7月,为配合习近平主席对古巴的国事访问,在文化部、外交部的支持与推动下,中央芭蕾舞团远赴古巴与世界知名的传奇人物艾里西娅·阿隆索及其 亲手创建的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进行艺术交流并同台演出。这次经历让我们的艺术家终生难忘。7月22日和23日晚,在古巴国家剧院成功举行了两场以“中国—古 巴芭蕾友谊晚会”为主题的交流演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古巴最高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亲临现场,与当地数千名观众一起观看了首演。

  开演前一项不在节目单之列的小小举动,让我的心灵震颤。当双眼失明的阿隆索女士在两位学生的搀扶下走到观众席时,现场观众立即全体起立向这位芭蕾艺术界的传 奇人物鼓掌致敬。而当两位国家元首步入剧场向各界观众招手致意时,同样走到了阿隆索女士和我的面前,并与我们亲切握手、致以祝福。这一刻,我永存心中。

   那次演出中,两国芭蕾艺术家携手合作了最能体现艺术表现力和芭蕾独特魅力的《吉赛尔》《堂吉诃德》等经典剧目,还有反映各自文化特点的代表性作品,包括 阿隆索女士向中国文化致敬创作的《舞者》,其灵感源自中国民族音乐《彩云追月》和《花好月圆》。中国艺术家轻盈灵动、沉静柔美及潇洒大气、光彩夺目的舞台 表现与古巴艺术家优雅俊朗、舞技超凡的表演,凸显了两国艺术家合演的华彩。热情的古巴观众告诉我,中国演员的表演精彩独特、实力超强,希望今后能观赏到更 多的中国芭蕾作品。一位芭蕾研究者认为,中国演员身上有着较强的俄罗斯学派风格,动作强调规范严谨,而古巴演员身上的本土化特点更多一些,中、古两国艺术 家同台合作,是艺术交流的有益之举,对观众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那一次的成功合作源于两团历经半个世纪的友好关系。年逾九十的阿隆索 女士回忆说:“在我作为艺术家的漫长人生中,对于中华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认识,是我众多珍贵的文化体验中最为刻骨铭心的。”她数次带领古巴国家芭蕾舞团访 华演出,都得到中国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有很多中国芭蕾界的朋友。所以,阿隆索女士对两团艺术家的交流非常重视。她不顾高龄和异常炎热的天气,在家人 的搀扶下,坚持一步步上到二楼排练厅,与我们一起指导节目排练。令人感叹的是,虽然双目失明,但她用心感受到了这一切。她“看”到并指教我团演员饰演“吉 赛尔”用感觉去表达,“看”到群舞演员饰演“幽灵”时可以再整齐一些,她甚至通过脚尖的节奏听到了每一位演员的呼吸。她拉着我的手关切地询问每一位演员的 情况,并对年轻人给予真诚的关怀和美好的祝愿。短暂的相处,给大家留下了永恒的记忆。相信这份来自大师的勉励和关爱将令大家终身受益。

   那次合作演出之外,我还曾随文化部到拉美各国访问,这都是当下中国向拉美人民展示和介绍中国文化艺术的良好机遇,以文化艺术交流的方式进一步促进中国与拉 美各国人民在新时期的友好关系。芭蕾具有国际通用语汇的显著优势,是全世界范围内极具广泛合作性的一门艺术形式。在“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全球化时 代,中芭期待与拉美各国文化艺术界开展更丰富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今年的“中拉文化交流年”,我们除了参加开幕式演出,还将派出优秀演员赴南美和乌拉圭演 出,为讲好中国故事、更好地提升国家“软实力”做出积极贡献。

 

  在文明激荡中确立位置

  任姗姗(人民日报记者)

   “尽管航海技术的进步大大缩短了美洲和欧洲在地理上的距离,我们双方在文化上的距离却扩大了。”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接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出了拉丁 美洲的“百年孤独”。30多年过去了,无所不在的网络和一日千里的科技将世界几乎变成了平的,拉美文化艺术却似乎仍未完全走出“孤独”。

   如果说地理、经济乃至政治上的差异曾是这种“孤独”的推手;如今在经济全球化和网络技术的蔓延下,这种不平等和不平衡却以一种更加不易察觉的方式在加 剧。根据法国社会学者弗雷德里克·马特尔在全球范围展开的调查,“南—北之间的贸易正愈来愈不对称,南—南贸易中新兴国家与贫困国家之间的贸易正愈来愈不 均衡”。环顾四周,我们的媒体对诺贝尔文学奖、奥斯卡奖、戛纳影片如数家珍,对好莱坞电影、韩流日剧趋之若鹜,但对于拉美、非洲等地域的文化艺术的介绍却 少之又少。今天的文化传播某种程度上印证着话语权即影响力,“马太效应”愈加显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强势文化之外更为广泛的其他文化的声音,却被淹 没乃至沉默。话语权的不平等、传播力量的不平衡,遮蔽了这个世界原本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然而,我们真的不需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吗?我们 现在所看到的世界就是全部吗?回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程,我们会发现: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仅源于中华文明自身的不断扬弃、承续、更新,也来自对 外来文明的吸收、融合、再造。历史上,凡是文化态度开放包容、发奋砥砺的时代,也多是大师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比如,开放包容造就了五彩缤纷、才气纵横 的盛唐之音;知耻后勇造就了近代的开眼看世界、近代思想文学的大爆发。朱熹讲,“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对于今天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而言,这 源头活水不仅仅是我们已经非常熟悉并且源源不断被输送到眼前的欧美文化、东亚文明,也应是包括拉美文化在内的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当代中国对拉美文化并不陌生。中国当代文学曾经从拉丁美洲文学大爆炸中汲取营养,马尔克斯、略萨、聂努达等拉美作家,为中国当代文学写作打开了另一扇窗 口。作家莫言曾感慨:自从1984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就一直在与马尔克斯“搏斗”。但在拉美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领域,大量的声音仍然未被发掘 和关注。对于今天正在不断寻求全球视野、不断塑造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而言,由多元文化构成的他者的眼光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并且确认自己的参照 系。它有利于我们提升民族自尊自信,也提醒我们避免陷入狭隘的民族自恋、自傲情绪;为当下的文化创造提供新的灵感,也避免我们因对某一种文化偏听偏信而妄 自菲薄。

  中拉文化交流年的启幕,标志着我们不必再从远处聆听彼此,它为中国与拉美读懂对方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它意味着中拉文化交流也将步入前所未有的“中拉时间”。

  大幕缓缓拉开。期待这方舞台孕育出下一个奇迹!

  制图:蔡华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