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谈“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7日07:27 来源:中国作家网 李晓晨

鲁迅(布面油彩)   靳尚谊 作鲁迅(布面油彩) 靳尚谊 作
鲁迅像(版画)  赵延年 作鲁迅像(版画) 赵延年 作
民族魂——鲁迅(头像) 吴为山 作民族魂——鲁迅(头像) 吴为山 作

  2016年是鲁迅逝世80周年、诞辰135周年,这一年,也是新文化运动百年。透过整个20世纪,鲁迅的思想精神依然是中国人精神生活中最普遍 和深刻的存在。对中国美术而言,鲁迅是一个重要的名字,从1913年发布《拟播布美术意见书》,到此后倡导新兴木刻运动,他为中国美术指出了新兴之路,并 推动木刻版画发展壮大,无疑,鲁迅是中国美术现代进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为呈现鲁迅的思想历程及其对20世纪中国美术的影响,中国美术馆、北京鲁迅博物馆日前举办“只研朱墨作春山——纪念鲁迅逝世80周年美术展”。 展览展出文物和美术作品224件,呈现了鲁迅美术思想的形成和来源、书籍装帧设计及其倡导的新兴木刻运动成就,以及在他影响下中国美术的发展面貌。

  这是一次匠心独具的纪念。题为《民族魂》的鲁迅雕塑开启展览大幕,鲁迅书法“只研朱墨作春山”悬于雕塑上方,先生立于打开的书卷正中,寓意从传 统中走来,又翻开了新文化运动的一页。雕塑作者、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在谈到这一设计时说,“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耸立在中华大地上的不朽的民族之 魂,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的文字是最辛辣的,由他打开的这本书提醒我们思考——新文化从哪里来,又将走向哪里”。

  接通古今,兼蓄东西的美术思想

  走进展厅,黑色的“水泥墙”宛若一座纪念碑,凸显出鲁迅思想深处的冷峻深邃,第一篇章“在挣扎中觉醒”梳理了其美术思想、美学思想的形成,循着 鲁迅美术年表,他的思想轨迹清晰可见。《山海经》《点石斋丛画》《诗画舫》,儿时的读物给予他最早的滋养;晋代爨宝子碑拓片、汉代莱子侯封田刻石拓片,是 他搜集的6000余帧拓片的缩影;求学日本时绘制的解剖图,培养了他理性严谨的科学精神。“看展览要注意脉络,如果把整个展览比作一棵植物,那不仅要看它 的花,还要看根、茎和枝叶”,吴为山说,这部分重点展示鲁迅最早受到的艺术滋养,中国古代的神话、小说、插图、画像砖、拓片、石人石马等对他产生了很大影 响,是最早浇灌他的文化之水,比如鲁迅书法的肌体、味道、神韵就受到他所藏碑帖的影响,他后来画的一些龙凤图案也可以在这些瓦当中找到影子,鲁迅的造型艺 术有中国的古意古像。

  收藏方寸可见天地,鲁迅的收藏显示了他的兴趣和品位。吴为山谈到,鲁迅的许多藏品都具有民族性和人民性,这在他收藏的德国和前苏联版画中可见一 斑。其中,司徒乔的版画《五个警察一个Ο》即是佐证:五个警察残暴地殴打一名孕妇,铁拳下的孕妇没有丝毫价值,卑如草芥。这幅1926年鲁迅在画家个展上 购得的作品体现了他对青年艺术家的关爱和支持,他也曾在《看司徒乔君的画》一文中不吝言辞:“有时将他自己所固有的明丽,照破黄埃……如胁下的矛伤,尽管 流血,而荆冠上却有天使。”

  “如果把司徒乔的画和德国画家柯勒惠支的作品放在一起,你能看出他们的内在联系”,吴为山说,鲁迅是把柯勒惠支版画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后来一 大批青年版画家都受到她的影响。本次展览极为难得的展出了一幅柯勒惠支自画像,这幅作品现藏于中国美术馆。201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凯绥·柯勒惠支经典作 品展,艺术家的亲朋和德国文化界人士来到中国,让他们没想到的是,柯勒惠支在中国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甚至德国,自画像的收藏者被感动了,决定将画作 捐赠给中国美术馆。“鲁迅希望用文学、思想、艺术疗救民族的精神之病,柯勒惠支的反抗精神和对被压迫者的同情正是鲁迅所看重的”。

  艺术从“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

  20世纪上半叶,面对苦难深重的中国社会,鲁迅呼唤艺术家走出“象牙之塔”,走向“十字街头”,创造现代的,表现中国人思想与情感、生活与奋斗 的“新兴艺术”,现代书籍装帧和新兴木刻运动应运而生,展览第二部分“榛莽中的新芽”即表现了这些。在周遭的混沌中,鲁迅敏锐地意识到,“时代是在不息地 进行,以清醒的意识和坚强的努力、在榛莽中露出了日渐生长的健壮的新芽。自然,这,是很幼小的。但是,惟其幼小,所以希望就正在这一面。”

  作为文学家的鲁迅十分重视书籍的装帧设计,观众可以看到他为《国学季刊》《萌芽月刊》《奔流》《前哨》等设计的封面字,那些字体特点鲜明,既有 历史感和文化感,又在笔画的变体中体现出艺术的情致。再看《彷徨》《静静的顿河》《小约翰》《萧伯纳在上海》的封面设计,既有对传统的继承,又有现代形式 感。吴为山认为,鲁迅把自己对文学的深刻领悟和敏锐的艺术感觉结合起来,因此有超出一般艺术家视觉设计的效果,在鲁迅的影响下,一大批文学家加入了书籍封 面、插图的设计,这也极大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及大众阅读。

  与对书籍装帧的重视相较,新兴木刻运动则是在鲁迅直接推动下发展起来的,他引进新兴木刻,组织培训班,编印作品集,举办展览,培养了一大批木刻 青年。“你们现在知道的江丰、立群、李桦、野夫当时都非常年轻,如果没有鲁迅大力译介德国和前苏联的版画,没有鲁迅思想的引领,他们的作品不会是这个样子 的。”吴为山说。顺次看去,《怒吼吧,中国》《抗日者杀》《号召》《向政府申诉》《打倒封建堡垒》都堪称现代版画的经典,艺术家们以分明有力的语言表现那 段历史,抒发民族情怀、民族精神,凝聚人民的血性、正义与情感,在“写历史”的同时他们也被历史所写,成为中国美术史的一座座丰碑。

  在野夫那幅著名的版画《号召》面前,吴为山谈起这幅作品的构图和语言。这幅做于1932年的作品是当时版画风格的代表,主题是号召,艺术家却没 有画出号召者的面孔,而突出了号召者举起的一只手,那些受到号召的各色人等的形象则生动鲜活,衬托出号召者的力量,版画对雕塑中侧光、逆光的借鉴和黑白语 言的运用都与柯勒惠支的风格一脉相承。“鲁迅之所以看重木刻,是因为这种艺术形式在当时有很大现实意义,那时候的招贴、宣传品尺幅很小,必须用这种强烈的 身体扭动、鲜明的黑白语言,才能产生一目了然的宣传效果”。正是在鲁迅身体力行的倡导下,新兴木刻终于在榛莽中露出了日渐生长的健壮的新芽。

  文学艺术期待“希望的茂林嘉卉”

  木刻的新芽才露头角,而要有茂林嘉卉,却需从这新芽开始求索。在鲁迅的教育指导下,一批青年木刻家抱着“为社会而艺术”的信念,深入人民大众的 生活,以画笔为武器,创作出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此后,鲁迅的文艺思想始终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引领着中国新文艺的方向,他“为大众”的文艺思想传 承至今,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希望的茂林嘉卉”作为展览最后一部分,着重展现了鲁迅逝世后其文艺思想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一只火红的凤凰标识着希望的新芽终 于涅槃腾飞,这是鲁迅的手绘作品,既像绽放的野花,又有古代文字的特点,颇为洒脱古达,这是属于鲁迅的浪漫主义和诗性表达。

 

  由于鲁迅对漫画、连环画、插图的重视,这些艺术门类不再被看作“小儿科”,艺术家愿意在其中投入自己的才情和智慧。他们笔下的人物寥寥几笔,活 灵活现,展览重点展出了孔乙己、祥林嫂、阿Q、孤独者等鲁迅小说中的人物插图。而作为一个被人反复塑造、描摹的“原型”,那些或写实或写意的“鲁迅”给人 留下了深刻印象。靳尚谊的《鲁迅》借助古典现实主义手法,黑暗的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坐在圈椅上的鲁迅右手夹一支烟,陷入深沉的思考;杨之光的《永远进 击》中,鲁迅疾步行走,衣角带风,体现了他韧的战斗精神;吴冠中的《野草》抽象中蕴含哲思,天地动容,山河低沉,鲁迅的头颅融入四野,只几株野草相伴;汤 小铭的《永不休战》则勾勒出横眉冷对中思考者的形象。吴为山说,画家雕塑家以各种形式和艺术风格塑造鲁迅的形象,自然是因为他的重要,也因为其所蕴含的丰 富内涵。以雕塑而言,自己刀下的鲁迅与张松鹤、熊秉明的各具风格,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鲁迅,每个艺术家也都从鲁迅那里得到了所需要的东西。

  鲁迅所期待的茂林嘉卉依然在生长着,旺盛着,就像他在谈到新兴木刻时所期待的,“但这是开始,不是成功,是几个前哨的进行,愿此后更有无尽的旌 旗蔽空的大队”。在吴为山看来,鲁迅的思想精神包含文学、艺术、哲学、历史、政治的方方面面,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的态度对中国美术而言具有启示性 和现实性;他对人民性、民族性的强调延续至今,是我们文艺发展的主流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他告诉我们美术该如何介入伟大的社会变革,美术家不能坐在书斋 里,不是在山水之间优哉游哉地抒发闲情逸致,只有那些打上时代烙印又体现艺术家真挚情感的作品,才有可能成为好作品。“在这个历史节点举办这个展览很有意 义,我们希望通过艺术创新,从展品内容到展出形式再到鲁迅的只言片语,都契合鲁迅精神和他对美的理解、认识,让更多人走进一个丰富立体的鲁迅的世界,而这 是中国美术馆这样一个人民的美术馆应该做的事情。”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