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畲族作家群,书写“民族风”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26日09:16 来源:福建日报

畲族等少数民族作家齐聚福安,参加“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成为本届“三月三”的一大亮点。高向凯 摄

畲族等少数民族作家齐聚福安,参加“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成为本届“三月三”的一大亮点。高向凯 摄

福建少数民族文艺论坛现场 高向凯 摄

福建少数民族文艺论坛现场 高向凯 摄

  千百年来,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畲族文学是其中重要的部分。往常,畲族作家很少以集体的身份出现。

  但去年初,《文艺报》以《畲族文学:聚成一团火》为题,刊发了福建多位畲族作家的评论和创作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畲族作家首次集结出现。

  几乎同时,《民族文学》评论专栏也刊发了一篇《新时期畲族文学地理印象》,在畲族作家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两颗石子,激起了波澜。畲族作家群作为一个群体,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引起文学界和学术界的关注。这背后,是畲族作家们几十年的成长和民族身份认同的回归。

  4月9日,福建少数民族文艺论坛在福安举行。来自鲁迅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以及省内外的少数民族作家50多人齐聚一堂。畲族作家群,作为一个群体被提出、研究和讨论。

  渐行渐近的畲族作家群

  “畲族作家已经形成一个群体。”这几天,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包明德在宁德考察交流,他自称感受到了一股强劲的势头。“像雷子金、雷风行、钟红英、山哈 等少数民族作家,他们作品中体现出的那一片家园、那一片原乡,以及他们的民族意识、审美心理、理想情怀等,已经形成他们的风格和特点,可以看见畲族文学美 好灿烂的前景。”

  福建拥有畲族人口36.55万,占全国畲族人口的51.58%和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45.87%。据省文联副主席陈毅达介 绍,福建畲族作家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5人,省市级作协会员20人左右,从中国作家协会2014年选编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畲族卷》的情况 来看,占全国畲族作家人数的68%。“福建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长期处于杂、散居住状态,发展到现今这个规模实属不易。”

  来自福州大学的学者钟伯清从1997年开始,就从事于畲族文化研究。他提出了“渐行渐近的畲族作家群”的观点:“我们之所以提出畲族作家群的概念,因为畲族作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目前已有30人左右。而且畲族作家的群体意识正日益加强。”

  据悉,畲族文学可分为民间文学、半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相比于其他两种文学形式,畲族文学的出现,基本上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但早期,畲族的作家并没有身份意识,其作品与畲族文化本身没有关系。

  后来,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作家们,开始有了族群的意识。出生于1957年的雷德和是第一位专注于畲族题材小说创作的畲族作家。

  “60后”“70后”的畲族作家,有了越来越强的群体意识。作家山哈原是司法工作者,他早期的作品带有明显的职业印迹,但近年来,他开始转向畲族题材的文学创作。

  而在“80后”“90后”之中,因高等教育更普及、所受教育程度更高、文学爱好者更多的原因,呈现出年代越往后,畲族作家、作者人数越多的现象。

  与此同时,畲族作家的创作类型越来越丰富,如雷德和、山哈、粲然等的小说,吕奎文、雷风行、山哈等的报告文学等等,都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

  畲族“文学地理”版图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这一方人又反哺这一方地域文化。

  福建的地域特色鲜明,可用依山傍海来形容。地理位置的“山”“海”特点,从一定意义体现在我省新时期畲族作家的某种精神取向上。这种受自然环境、独特地域文 化影响的创作取向,是畲族作家群每个成员身上的烙印,也是他们创作的源泉。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所学术部主任钟红英把畲族文学创作的区域印象称为“文学地理”。

  雷德和是一位执着的“文学地理”发掘者。他的畲族民族题材作品,大多立足于他所生活过的闽东畲村,如《兰糟》中的蛤竹村、《夜闯卑库 山》里的南音村、《红祖国》里的雷家岙等。在他的作品中,畲民对祖图的图腾信仰,四月初八的“牛歇节”等生产性节俗,以及畲民对土地、耕牛以及与人之间的 深厚情感,都有着生动的表达。

  相比雷德和对畲族的山的钟情,粲然的笔下则是海。1978年出生的她,居住在海边,被称为畲族第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在区域设置上,大多数位于沿海的某一个城市或某一处海滩,人物则定位为十七八岁的花季少女。在她身上,洋溢着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青一代畲族作家的才华。

  而 钟红英的作品,则努力寻求民族身份认同,她通过考察民族的历史文化,在散文作品中追寻民族之根。如《崖壁上的舞者》选取畲族迁徙、发展史上10个富于特色 的村庄,描写畲族作为一个民族的前世与今生。此外,连江、罗源、建宁的一些畲族作家,他们多数对古典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拥有着厚重的文化气息。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形成各种各样的审美,也利于我们文化多样性的建设。畲族的文化内涵,所埋藏的文化宝藏和文学之源,需要开掘出来。”包明德说。

  凤凰展翅须凭风借力

  处于起步状态的畲族文学,处于成长时期的畲族作家群,不可避免地存在种种不足与局限。“具体可概括为‘一少’‘二散’‘三缺’:‘一少’是指有影响的作家、 作品少;‘二散’是指创作题材不集中、没有创作核心;‘三缺’是指缺少品牌作家,缺少发表作品的阵地,缺少培训和指导。”陈毅达说。

  为了弥 补这“三缺”,近年来中国作协和我省相关部门加强了对少数民族作家的扶持和培养力度。2012年,中国作协启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工程”,除在鲁迅 文学院开设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高研班、培训班外,还专设少数民族文学重点作品扶持项目等,我省畲族作家先后参加培训,钟红英、雷德和、钟而赞的作品分别获中 国作协2013、2014、2015年度少数民族重点作品扶持项目。

  “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学需要两双翅膀,其一是作家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二是文学刊物和文学组织拿出更多平台,让作家在这个平台上展示。” 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赵晏彪说,举办文学赛事、剧本影视化、作品网络推荐等多方面平台搭建,能更快促进畲族文学发展。

  据悉,在平台建设上,本月进行的“新时期畲族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首次集结了全国各地的畲族作家、畲族文化研究者,他们在论坛、现场教学和创作实践之中, 梳理畲族作家群及畲族文学的发展脉络,相互介绍学习经验。这样的交流平台,今后还将不断延续;此外,《民族文学》正与畲族聚居地宁德市探讨建立民族文学创 作基地。目前,《中国民族报》《福建民族》等刊物,重视起对畲族作家的培养,《文艺报》《福建日报》《福建文学》等报刊上,畲族作家、新人的作品也更常见起来。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