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电影:用好金融资本这把双刃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18日08:44 来源:光明日报 汤嫣

  电影《叶问3》3月初上映至今,持续引起各界关注。只不过,这一次人们聚焦的不是电影本身的剧情、艺术质量等话题,而是在其8亿元优异票房成绩背后不断被爆出的“幽灵场”“水票”等诡异现象,制片方、发行放映方等几方之间的各种利益勾连和资本运作手段以及由此引发的“风波”。近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就该片在非正常时间虚假排场的违规情况,对发行方和放映方予以惩处。之后,《叶问3》其背后的金主快鹿集团旗下多家资金渠道遭遇挤兑危机,宣传方又传出公司大规模裁员的消息,与这一事件相关的各种新闻依然在持续发酵,闹剧连连,不断产生恶劣影响,使“金融手段对电影产业的影响”的话题再次成为业界热议的焦点。

  “票房造假”现象不是电影圈的新鲜事。“买票房”并不是表面看上去那样,是电影投资方自己出钱拍电影又自己出钱买单的“亏本生意”,也不是投资方单纯为了制造电影“场场爆满”火爆假象的举动,其背后隐藏着复杂的资本运作手段和利益关系。以《叶问3》为例,其电影票房与电影投资方旗下相关公司的股价密切相关,漂亮的票房数字能够带动公司股票价格的上涨。一旦票房成绩达到预期,其股票和其他方面的收益不仅能够覆盖自购票房的花销成本,还能带来巨额收益。从某种程度上讲,电影投资方的盈利点已经从电影本身渐渐转移到电影之外,电影的票房成绩不再只是用于衡量电影经济收益与播映成绩的指标。

  作为一种创意产业,电影没什么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所以融资比较困难。中国电影产业年产量达六七百部,但获得高额票房的往往只有少数几十部,市场竞争激烈,投资风险很难控制,成功了可以赚得盆满钵满,失败了有可能血本无归。所以,越来越多电影公司选择与金融机构联姻,委托他们进行专业的资本运作,打通上下游环节,为生产创作提供资金保障,让电影人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之中,这本无可厚非。然而,金融资本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可以助力艺术创作,用得不好则会反受其害。正如华谊兄弟执行总裁王中磊所说,最令人焦虑的是每个电影制作人似乎都成了金融高手。中国电影的金融,就是应该用它的方式,融到懂得这部电影的钱,而不是说每一个电影项目都要成为一个上市企业。资本蜂拥而至,使电影界风气日渐浮躁,一些人在各种利益和诱惑面前越来越难保持清醒认识。他们不将提高电影作品的艺术质量作为工作重点,而将心思更多地花在思考如何联结金融机构与股票市场,依靠资本运作获得收益上,更有甚者不惜铤而走险,进行“偷票房”。院线往往以票房作为主要排片依据,个别影片票房造假使同档期其他真正高质量的影片排片受到影响,这种恶性竞争扰乱了电影市场的正常秩序。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潜心搞创作的人将越来越少,这对于整个电影业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相关政府部门重拳出击:2016年初,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统一领导的“电影市场秩序专项治理活动”启动,重点解决票房不如实统计等问题。《叶问3》事件正是活动启动以来惩处的最大一起违规事件。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所熟知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其上百年的历史中,始终担负着教化大众、娱乐大众的作用。而今,走进影院观看电影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电影产业迅速崛起。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电影的终极追求还是艺术价值与文化意义。中国广大电影人还是应该把眼界与精力放在电影作品本身,以电影本身的魅力吸引更多观众,赢得票房成绩,这才是电影产业发展的正途。一部好电影作品,银幕前应是接踵比肩的观众,银幕后才是傲人的票房成绩。只有当“幽灵场”“水票”等怪异现象销声匿迹,票房成绩变得纯粹干净,中国电影市场才能迎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与高峰。

  (汤嫣,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