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去世:200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10个作家,只要能有一个像凯尔泰斯,就有意义”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4月01日09:37 来源:澎湃新闻记者 石剑峰 罗昕

  据中新网3月31日消息,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 姆雷(Imre Kertész)去世,享年86岁。澎湃新闻第一时间联系了凯尔泰斯作品译者及《世界文学》主编。凯尔泰斯的译者余泽民说,凯尔泰斯不是 走红的那种诺奖作家,但他是一个“选得对”的作家,“诺奖选10个作家,只要能有一个像凯尔泰斯那样的作家,就是有意义的。”

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

  凯 尔泰斯于1929年出生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一个犹太人家庭。1944年,他被关进了德国纳粹分子设在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后来又被转移到德国境内的布 痕瓦尔德集中营。这位饱尝集中营之苦的作家曾坦言:“只要我想构思一部新的小说,总会想到奥斯维辛。无论我在思考什么,总要思考奥斯维辛。即便我所讲的 (从表面上看)完全是另一回事,但实际上讲的还是奥斯维辛。我是奥斯维辛灵魂的代言人。”

  1945年获得解救后,凯尔泰斯在布达佩斯《火花》报社开始了最初的记者生涯,还当过工人、自由撰稿人和文学翻译。特别的是,他翻译了尼采、维特根斯坦、弗洛依德、霍夫曼斯塔尔等哲学家的大量德语作品,并在翻译中深受影响。

  1975年,凯尔泰斯的处女作《命运无常》经过十年周折得以出版。后来相继出版小说《寻踪者》《侦探故事》《惨败》《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英国旗》,日记体文集《船夫日记》《另一个人》,思想文集《被放逐的语言》与电影剧本《命运无常》等。

  其 中《船夫日记》于1992年出版,是凯尔泰斯自1961年至1991年所写下的日记。与一般记录日常琐事的日记不同的是,这本历时三十年的日记记录的是每日的思索,是凯尔泰斯对自己平日所进行的、近乎偏执狂的思考的哲学性表述和文学性记录,也是他与帕斯卡、歌德、叔本华、尼采、卡夫卡、加缪、贝克特、伯恩 哈德的对话。《另一个人》则是《船夫日记》续篇,收入凯尔泰斯1991至1995年日记。这两本日记体文集分别于去年3月与8月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

  在文学成就上,凯尔泰斯获奖不少,他曾获得莱比锡书展大奖、匈牙利科舒特奖、德国国家最高文艺奖。但真正让他瞩目于世界文坛的,莫过于200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获奖理由是:表彰他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的深刻刻画以及他独特的自传体文学风格。

  在 《世界文学》主编高兴看来,凯尔泰斯之伟大在于他对奥斯维辛集中营不仅停留于控诉层面,还上升到深刻的反思。“一般有这个经历(指被关进集中营)的人会不 断控诉、沉迷于暴露苦难。但是他超越了这个方面。他更把奥斯维辛集中营看成是整个人类的堕落,对人类整体进行深刻反思。我想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另外他在描述集中营情形时也能相对客观。我们对集中营的印象是悲惨、苦难,但凯尔泰斯作品中的集中营也有片刻的欢乐和微笑。比较真实和客观。”

  高兴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其实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凯尔泰斯的生活并不容易,长期被排斥在东欧文学主流之外,还要靠翻译生活。“他属于被诺贝尔文学奖照亮才开始受世界各国关注的作家,是一个挺了不起的作家。”

  “比较有意思的是,凯尔泰斯是从集中营走出来的作家,而他最后能享受到世界级荣誉也缘于此。他其实有很多作品是在德国完成的,还受到了德国文学的基金支持。这挺意味深长的,可见德国这个民族还是很严肃地进行自我解剖和反思,为历史污点做忏悔。”高兴如是说。

集中营里的少年凯尔泰斯

  凯 尔泰斯《英国旗》《命运无常》《另一个人》《船夫日记》的译者余泽民对凯尔泰斯之伟大亦有感受。他告诉澎湃新闻:“凯尔泰斯对于大屠杀文学的贡献在于,不是把大屠杀归结于某个人或一个民族,而是抽象到人类的大屠杀史。他把纳粹大屠杀提升到人类文化史层面,不是停留在一个民族的控诉层面。实际上是把对历史的认识和个人经历提炼到人类层面。他说,并不仇恨德国,甚至他的写作受到德国文学滋养,德国人也敢于面对历史。他是让整个人类去反省历史,而不是纠缠个人的 经历。他从大屠杀看到的是人类行为的普遍性,所以他对人类未来从来没有乐观过。”

  “他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就是在这里,实际上把个人最深刻的思考放在文学里,他一辈子都是在思考,大屠杀集中营的一年只是一个影子,在冷战中的那么多年,给了他思考土壤,他说过不想离开这里,他说要看这部杀人机器怎么运作的。”

  “他几乎没有私人生活,没有孩子,婚姻也都带着集中营的阴影。他一辈子就是在思考,思考是他的生活内容。”在余泽民看来,凯尔泰斯和其他作家相比最与众不同的 地方就在于思考,“以人类一份子去思考,他像个局外人,记录这些东西,作为局外人去观察人类。这样的作家,在世界上是极少的。”

  “他跟很多把个人哲学放在作品中的作家不同,他是直接面对个人的思考记忆,没有掩饰什么,从中提炼其中的人类意义。中国读者对他有畏惧,大多数读者思想能力有限无法与他对话。很多读者也对我说,读他的书,觉得说的特好,但看不懂。”

  “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实际上也经过冷战,很多读者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愿望,确实很难接受他。正是因为这样,读他才更有意义,尤其是对我们的作家,以另外一 种方式,自己作家怎么放在文学中,为什么去写,怎么去写,个人在创作中占什么样的位置。凯尔泰斯都有过深刻的思考。在中国,肯定找不到这样的作家。”

  余泽民现定居布达佩斯。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凯尔泰斯对于东欧文学的意义在于他的获奖让匈牙利文学受益最大,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实际上冷战结束后的东欧文学在当代文学里是最有沉重历史感的,只有在东欧能产生这么有力量的文学。”而凯尔泰斯对于世界的意义在于让人们的目光重回冷战。“欧洲文学和世界文学将目 光转向了20世纪最沉重的话题,后来的赫塔·米勒是这一话题的延续。”

  “还有一 个,凯尔泰斯创造了一个文体。”余泽民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凯尔泰斯的小说都被称为思想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结构,很少纯虚构。“他也说过,他也能写故事性小说,但是不想写。他想写的,都是情节性降得最低的。比如《英国旗》并不是虚构,而是他最精确的回忆,有点自传性质。只是裹上了侦探小说的外衣。他有一个自传体的问答录《K档案》,都是自问自答,我一直推荐给国内出版。他所有的小说,都是自己最真实的东西,无论是思想还是记忆。他小说里的细节也都是最真 切的感受,很少做完全的虚构。”

  “在获得诺奖的作家中,他不是走红的那种诺奖作家,但他是一个选得对的作家。因为没有诺奖,他就会被忽视,他就会消失。这就是诺奖的意义。诺奖选10个作家,只要能有一个像凯尔泰斯那样的作家,就是有意义的。”

  附:凯尔泰斯·伊姆雷作品年表

  1975年《命运无常》(长篇小说)

  1977年《寻踪者》(中篇小说)《惨败》(长篇小说)

  1990年《为了未诞生孩子的祈祷》(长篇小说)

  1991年《英国旗》 (中篇小说)

  1992年《船夫日记》(1961-1991日记)

  1993年《大屠杀是一种文化》(文集)《笔录》(中篇小说)

  1997年《另一个人》(1991-1995日记)

  1998年《行刑队子弹上镗一刻的死寂》(文集)

  2001年《被放逐的语言》(文集)《命运无常》(电影文学剧本)

  2002年《清算》(长篇小说)

  2006年《K档案》(自我对话录)

  2007年《世界公民与朝圣者》(短篇小说)

  2008年《欧洲的沉郁遗产》(文集)

  2009年《表述的历险》(文集)

  2010年《哈尔迪曼书信》(书信集)

  2011年《另存》(2001-2003日记)

  2014年 《最后的酒馆》(2001-2009日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