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大剧院,讲好你自己的故事——一场由剧场管理引发的讨论

对话人:朱迪·凯莉(英国伦敦南岸中心艺术总监) 张宇(中国对外文化集团董事长) 任姗姗(本报记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4日08:03 来源:人民日报

北京天桥艺术中心。

朱迪·凯莉

张宇

伦敦南岸中心。
人物速写及制图: 蔡华伟

  中国新一代的剧院不要成为传统戏园子,而要成为吸引全城、全国乃至全世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此跨界合作、激荡艺术创造力的空间,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

  我们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消费迫切需要实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转换。

  一个国家如果只讲求物质文明的话,这个国家就会丢掉自己的灵魂。

  3月3日至4日,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联合举办“中英艺术中心&剧院管理高端对话”。这也是2016年中 英创意系列对话的开幕活动,伦敦南岸中心艺术总监朱迪·凯莉,巴比肯艺术中心创意学习总监肖恩·格雷戈里,威尔士千禧中心商业运营策略总监乔纳森·波伊 纳,与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广州大剧院等十几家剧院的管理人员,上海话剧中心等艺术机构的工作人员,以及政府机构人员互相取经。

  本报记者特邀请参加此次对话的中英双方代表,从“第一线”的剧场管理实践出发,讲述他们对于剧院观众培养、艺术中心可持续经营模式以及中英文化交流方面的心得。

  一出好戏

  让陌生的地方熟悉起来

  记者:中国的剧院管理乃至演出经营业态似乎走在了一个新的“岔路口”。据统计,从1998年至今,我国新建和改建的剧场达260个,目前国内剧院总数已 经超过2000家。而另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国内剧场演出总收入不足百亿,全年演出超过50场的剧场只占剧场总数的35%。我们的剧场为什么不吸引观众?

  张宇:剧院建设的速度、多样化的剧场和演出形态,对大剧院的管理运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新一代的剧院不要成为传统戏园子,而要成为吸引全城、全国乃 至全世界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在此跨界合作、激荡艺术创造力的空间,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灵魂。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问题,我们的文化消费迫切需 要实现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供需平衡转换。我们的舞台演出、电影电视等文化产品和文化供应总量在全世界居于前列,但坦白地讲,适销对路的东西远远不够。

  记者:讲到适销对路,在北京这个全国最主要的文化消费市场,好剧从来都不缺少观众。比如,之前在北京连续演出两个月的音乐剧《剧院魅影》,即便到了最后一场依然观众爆满,一票难求。

  张宇:《剧院魅影》是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开幕演出大戏,曾在全球演出7万多场,被全世界的观众检验过。这次在北京演出了8周,在广州演出了40场,总票 房超过了1.2亿元人民币,受到中国观众的欢迎。从去年11月开幕到现在,因为《剧院魅影》《北京法源寺》,至少有10万人走进了天桥艺术中心。这说明, 好戏能让陌生的地方与观众熟悉起来。当然,我们后来也举办了许多场观众见面会、讲座、论坛等。这一定程度上是受到英国同行特别是伦敦南岸中心的启发。据我 所知,自5年前朱迪·凯莉接任艺术总监以来,伦敦南岸中心的年度观众总量从100万升至800万—900万人次,伦敦南岸中心也成为伦敦第三大旅游景点。

  记者:要知道,目前伦敦的全部人口不过860万,这相当于伦敦人每年至少有一次走进南岸中心。这是怎么实现的?

  朱迪:伦敦南岸中心处于一个黄金地点,我们紧邻泰晤士河,同时拥有八九个室内外不同的演出场地。而且,我们每年只有圣诞节那一天关门,其他364天从早 上9点半到晚上9点半灯火通明。因此,南岸中心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剧场,而是一个综合的社区文化中心。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艺术、学习知识、朋友聚会,或是举 办会议、学术研讨等等。当然,我们的表演艺术项目也非常密集,有各种各样的艺术节,人们买一张票就可以参与好几个活动,自然会在这里逗留很久,人流也因此 越来越多。

  剧院故事

  关乎人类进步与未来

  记者:有一种说法,判断一家美术馆或者博物馆是否受欢迎有两种方式,一是看它的纪念品商店,二是品尝它的咖啡。南岸中心有多少家纪念品商店和咖啡馆?

  朱迪:我们有2家纪念品商店,21家咖啡馆,咖啡的味道相当棒。我们每年有一半的活动免费向公众开放,纪念品商店和咖啡馆的营收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 此外还有40%多为政府补贴,有了补贴我们才能进行公益性的艺术教育项目。当然,我们在享受政府补贴的时候必须有说得过去的理由。比如,政府需要我们建一 家艺术中心,除了小孩子来接受艺术教育,还要让他们的父母受到艺术方面的影响。完善剧院整体的艺术生态是我们的目标。

  张宇:上一次见面时,朱迪女士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管理剧院当然需要技术,但最根本的还是人”。

  朱迪:在加入南岸中心之前我是一名导演,对故事比较看重。剧院同样要讲好自己的故事,它应该具备两点:首先要吸引人,必须精彩,出人意料;其次,故事的 含义要多元丰富,让不同的人都能有所收获。一家剧院不是给单一的观众群提供单一的被动的体验,应该提供或者激发观众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感受到剧院在讲自己 真实生活中的故事。

  记者:剧院就像一个演员,而管理者就是剧院的导演。作为导演的你如何感受观众的需求?

  朱迪:其 实,不管虚构还是非虚构的故事,总是与我们真实的经历有关。讲故事的人如果没有相应的同理心,你的故事无法打动人。剧场所讲的故事,有关人类进步,有关人 类的想象力,还有的是讲人类的未来。英国的艺术和剧院行业非常关注自身社会的思维及变化,因为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于社会而存在的。

  观众 走进剧场的同时也就踏进了剧院所营造的这个故事。这是一种全方位的体验,这里不仅有艺术上的知音,还有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观念,甚至有你想不到或者一时 实现不了的愿望,各个领域各种文化背景各种社会层次的观众在剧场里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为这些“不同”的存在,剧场的故事有了丰富的元素。

  张宇:中国现在有2000多家剧院,如果其中的10%甚至5%能够讲好自己的故事,也许我们的整个文化生态都会随之变化。

  “黄金时代”

  文化艺术怎能缺席

  记者:当前,中英人文交流的不断升温,这让我们的故事有了更丰富的色彩。比如,英国音乐剧《剧院魅影》与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的成功联手;再比如,在2015年“中英文化交流年”之后,两国今年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

  张宇:中英两国领导人提出共建“黄金十年”,在我看来,“黄金十年”绝对不可能没有文化艺术。今年国内的艺术院团将带着汤显祖的经典剧作前往英国,与英 国艺术家和观众们共同纪念汤显祖和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随着两国间的文化艺术交流和文化产业合作更加密切,我们对彼此的市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也 将拥有更多的朋友、友谊和理解。

  朱迪:艺术的潜力是无穷的,它可以拓展我们的想象力,让人们能够想象英国是什么样、中国是什么样、世界 是什么样。以前的艺术为少数人而产生,由少数人产生,现在的艺术是为大多数人产生,也由大多数人产生。我们的工作,不仅让人们看到艺术往什么方向发展,也 看到人的本质,看到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

  张宇:“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朱迪女士的很多观点展现了英国同行开阔的视野和想象力。英国的创意产业也领先全球。我很好奇,如何让一种相对保守的文化焕发无限活力?

  朱迪:我必须承认,其实英国人非常保守,最近十年才渐渐开始转变。工业革命时期,我们的一位作家写道:“一个国家如果只讲求物质文明的话,这个国家就会丢掉它的灵魂。”我希望今天的英国也像1840年“工业革命”一样,注重创意产业和文化艺术。

  在我看来,中国文化有保守的一面,但同时非常开放。中国绘画,眼睛所到之处皆有风景,这与日本浮世绘非常不同。而且,中国的民间艺术保留得非常好,令人 惊叹。往前看,中国有很多传统技艺、书法艺术、民间表演,现在也有很多优秀的当代艺术,中国创意艺术的发展是连续的,也是有迹可循的。我期待,中英两国艺 术家的创意在交流合作中迸发新的火花。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