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何建明:还原现场 有助警醒未来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22日15:16 来源:长江日报 万建辉

  发生在去年8月12日子夜 的天津大爆炸,造成消防人员110人遇难,5人失踪。去年9月开始,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赴天津港爆炸现场采访,与幸存消防人员及家属详谈。今年2月 初,国务院公布调查结果。与此同时,《人民文学》发表何建明18万字长篇报告文学《爆炸现场》。本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在天津港举行《爆炸现场》一书的 首发式。

  何建明日前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表示,他之所以要把这事写成报告文学,是因为仅靠新闻报道不够,很多细节被遗漏了;而还原事件本来面目,有利于人们吸取经验教训,警醒未来。

  【访谈】

  大事件需要大文字

  记者万建辉

  爆炸现场采访照片,消防员杨光和何建明(右)合影   何建明供图

  一直有两个现场他不忍描述

  “我坚持要去爆炸现场看,后来一名消防排长带我去了。当我站在那个炸出来的大坑前,目睹被炸成一片废墟的现场时,我感觉自己的心像被铁钗子扎着一样痛楚不堪……尤其是地上还到处可见那些牺牲和失踪了的消防队员们的衣服、遗物,我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了……”

  何建明说,其实一直有两个“现场”,他不想刻意描述,但它们一刻不停地像幽灵似地每天在眼前晃荡着,令他痛苦不堪。

  一个是,搜救队在爆炸之后的爆炸核心地,就是大坑的附近,发现一批消防队员牺牲在那里,是成片成片地倒在那里。他们的尸骨大多变成了一具具炭化了的白骨架。很奇怪的是,骨架基本上都是一个姿势:双臂高高地举着,右臂都比左臂举得更高一些。

  为什么是这样的姿势,专家告诉他:爆炸的那一瞬,消防队员在牺牲前都是下意识地试图举手挡掩,但爆炸的气浪和燃烧的烈焰来得太猛、太快,就在他们刚刚下意识地做出一个抬臂挡掩时,烈焰就将生命化成了灰烬……因此才有了那些最后的定格。

  另一个现场是,多数牺牲在爆炸核心区的消防队员,是在三五天后被搜救队员们发现的。一位指挥官告诉他,不少牺牲的消防队员被爆炸时的强烈气浪冲出几十米甚至几百米,甩落在四处凌乱的角落里。当发现他们时,其惨状使不少年轻的搜救队员不敢上前多看一眼。

  一位母亲唤醒了植物人儿子

  何建明说,采访中,刻骨铭心的事太多。去年中秋节,何建明采访天津消防总队领导,听说有位昏迷40天的消防员刚刚醒过来,赶紧上医院去看。“到医院进了重症室,见到满身绑着纱布的年轻消防队员张超方,他一见我进去就向我敬军礼,令我十分感动”。

  一个人昏迷40天后能够醒过来,是很稀罕的现象。后来才知道,这位英雄的消防队员有位伟大的母亲,在儿子昏睡不醒的日子里,母亲天天到病榻前呼唤他的小名。

  张超方的妈妈张风云告诉何建明:“部队领导很细心,待DNA确认出来后,才允许我进重症室见我儿子。第一眼看到儿子时,我心疼得没法形容。儿子全身多数地方被白纱布包着,脖子真的肿得像水桶粗……最要命的是儿子躺在那里一动不动,咋叫他就是不应我。”

  在护士指点下,张风云每天下午4点进病房给儿子擦身,一遍遍叫:“方,妈来了,你醒醒,你看妈一眼啊!”她在医院附近租了间房,天天去医院。喊了几十天,张超方慢慢有了反应。有一天,张风云凑到张超方耳边连叫了他几声,突然发现儿子的眼角在淌眼泪。

  何建明采访张超方的前四天,张超方睁开了眼睛。看到了久别的母亲,40天后苏醒过来的张超方首先抬起右手,抹去母亲脸上的泪水,然后向床前医护人员行了军礼。

  “爆炸现场”也是“情感现场”

  天津大爆炸现场,除了彻底变形的钢铁废物,最主要的对象就是人,而其中最最主要的又是消防队员。165名遇难者中,大部分是消防员。当时舆论对于消防员的行动处置对错,存有许多争议。这些都是何建明的笔触指向消防员群体的动因。

  “要感谢公安部,感谢国务院调查组,我才有了抵达爆炸现场的可能。”何建明说。大火与消防队员们肉体搏杀的结果,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看到,他之所以能够零距离走进现场,“一方面是幸运,一方面也有些熟人朋友,他们都信任我”。

  这 是何建明从事非虚构创作几十年来最感觉刺痛的一部作品,痛苦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比如“5·12”大地震和北京“非典”等事件。当何建明来到 重症监护室,抚摸着尚在治疗中的伤员那一条条炽焦的伤疤时,仍然感觉心的彻痛与胆之寒战。从去年9月到11月,中秋节、国庆节,还有许多个周六与周日,他 都与天津消防队员们在一起谈论爆炸现场,回忆那个夜晚的瞬间所发生的一切。

  到春节前,近20万字的稿子成形了。“也许有人会向我提出质疑:大爆炸是一场悲剧,你为何把消防队员的牺牲写得如此壮丽?”何建明说,其实,消防队员们的生命本来就是极其壮丽的,他只是尽力去还原现场。

  他从爆炸现场进入,还原的是一个震撼人心的情感现场。

  死亡就是一瞬间

  读+:你去了爆炸现场,也接触了那些严重烧伤的幸存消防战士,担不担心受刺激留下心理阴影?

  何建明:我现在常常会突然半夜醒来,因为我常常想起那些年轻的生命顷刻间就消失了!幸存者们各种残疾,各种惨烈。我很多时候不敢细想那些细节,但我是作家,必须要完成我的“现场”记录。我不能因此陷入“现场”而不自拔。

  读+:采访中,你最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哪些?

  何建明:当然是大爆炸的那一刻,那些战斗在现场的消防队员们的表现。他们没有一个人因为害怕而退缩,没有。

  是那些为了拯救和抢救战友的另一批英雄们,他们在随时还可能被大火吞没而牺牲的风险下,依然勇敢地向大火的现场冲锋。

  是那些为了让烈士的家属们少一份悲痛而千方百计将烈士的尸体整理得好一点的安魂者。

  发生爆炸的那个瑞海公司的马路对面,就是一个公安基地,里面有4个公安单位,有消防队,有派出所,危险品、爆炸物就在他们的眼皮底下,最后他们的牺牲最惨烈。

  在现场英勇奋战的人群中,有后来被处分被关起来的人。他们在火场和爆炸现场是英雄;但追究事故责任时,他们仍是有责任的罪犯。

  读+:在大灾难面前,消防队员是如何面对生死临界点的?

  何建明:我了解到的情况是,就战斗任务而言,没有一个消防队员畏惧火情与现场。后来证明,之所以牺牲了那么多人,是因为消防队接到火警后,像往常一样直奔现场,到了现场后发现火情异常,最后想按经验作些处置,但已经来不及了。

  即使这样,我采访到那些活着的消防队员听他们讲述逃生过程时发现,他们之所以能够活着出来,就是现场那些已经牺牲的指挥员在最后时刻给他们下达了“后撤”的命令。

  有的牺牲的人根本没来得及做什么就遇上了大爆炸,更有很多消防队员在爆炸发生后、在随时可能被现场不断爆炸的种种危险夺去生命的危险情形下,仍去拯救那些受伤的战友和群众。

  其实我发现,人真到了死亡临界点时,就不再那么惧怕死亡了。死亡或许对那一刻的人来说,只不过也是一个瞬间的想法或做法而已。因为你用不着多想什么,命运在一两秒钟之间决定了。

  “我的责任是去表现人们

  在面临灾难和生死时的各种情感”

  读+:天津大爆炸有那么多新闻报道,你为什么还要把它写成报告文学?

  何 建明:任何一个重大事件,仅靠浅层的新闻报道,即使铺天盖地,也是远远不够的。文学的深度参与,从长远看,远远超越于新闻的意义。因为文学更多关注的是人 的生命和人的情感,以及对灾难本身的深刻思考。这是任何新闻报道所不能代替的。而且我发现,那么多新闻现场报道,还是漏掉了很多真实的细节。

  我捕捉到了这些细节,记录下来,我觉得这些文字带着生者和死者的体温,能让活着的人明白,生命在灾难面前有多无奈,有多了不起!

  读+:许多报道追问大爆炸发生的原因,但你偏重揭示生命消逝的残酷性,你做这种选择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何 建明:事故原因和责任,国务院公布了调查报告。这些都有强大的国家机构进行。我的优势,是从文学角度,关注大爆炸中生命的意义,人在灾难和生死面前的情 感。大爆炸死了那么多人,死了那么多年轻的生命,他们突然的死,给他们的家庭,给他们的亲人带来的痛苦与苦难,以及他们临死时的表现,我认为这些是最值得 我记忆和记录的。怎样让生命在不可抗拒的事故与灾难面前表现得更灿烂、更自然、更有价值,我想这是我们人类最应该拥有的东西。

  读+:你觉得你写的爆炸现场,与新闻报道里的爆炸现场相比,有什么不同?

  何 建明:天津大爆炸现场有很多非生命的钢铁废物,有生命的基本上是人,基本上是消防队员。火与消防队员们的肉体搏杀的结果,很可怕。报告文学如果没有“现 场”的亲历与准确叙述,就没有必要去写。新闻报道,我不说都是蜻蜓点水式的“现场”,但也的确总是无法深入现场和人心。这不是贬损他们,是各自的分工不 同。

  报告文学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广阔

  读+:你的报告文学作品,与其他人的非虚构类作品有什么不同?

  何建明:我2003年写“非典”,2008年写汶川大地震,现在写天津大爆炸现场,这些作品都是亲身到现场写出来的。要说不同,可能就是我的“现场感”更强一些吧。

  在 新的历史阶段,我们中国的非虚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报告文学,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体,被广为实践和运用,发挥了任何一个国家所达不到的社会效应。我们与 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非虚构作家相比,唯一不足的是我们的作品还没有充分走到世界舞台上,那并非是我们的水平不如他人。

  读+:你为什么好像偏爱灾难性大事件?

  何建明:不对,我写了40多部长篇,涉及的领域方方面面,灾难只是其中一部分。

  写 灾难题材,有一个好处就是让人有一种强烈的反思责任感。比如天津大爆炸,深究事故背面的事情,就会发现中国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的种种问题。文学的介入,有 的时候起一个作用是通过情感的深入,让国人能够清醒一些,《爆炸现场》起的作用也是这样。如果看过这本书,你会像被打下烙印似地记忆着天津爆炸现场的那些 刻骨铭心的事情,你就不会再轻易地犯同样的错误。这就是文学所能产生的暗示和直接的作用。

  读+:报告文学在上世纪80年代影响力巨大,后来影响力下降,这些年来你为何能一直坚持报告文学创作?

  何 建明:普通人有这种感觉,作为专业报告文学创作者,我的感觉有些不一样。上世纪80年代是个啥传媒时代?一部作品出来,几乎全国人民都在看,记得清印象深 啊!现在是啥情况?再好的东西出来,也就吸引那么一些人,其他的多数人忙着干其他的,根本不怎么关注关心你什么经典优秀!每年我们出那么多书,你知道和记 得住的小说有几本?即使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有几个人读过?

  读+:在小说、媒体、影视、网络发达的今天,报告文学的优势是什么?未来发展方向大致如何?

  何建明:小说家媒体影视网络再发达,它也没有人能够像我一样有机会有能力有可能去深入采访和了解到天津大爆炸的核心内容和精彩故事。每一个文体、每一种职业既然它存在了很长时间,证明它总会有独特的存在意义和作用。

  我 写天津大爆炸,我相信许多媒体的报道无法与我的文字相比,因为他们永远不会有那么多细节,那么多无法想象的故事,像如何搜索失联人员、如何处理死亡者的后 事等等。我的作品中都有。我的不少作品改成了电影电视,有的影响很大,都是因为先有了我的报告文学作品,后来才有大家看得到的电影电视。

  我相信只要把作品写好,报告文学的空间永远是广阔的。我坚信这一点。

  【手记】

  夜半即起

  记者万建辉

  起初联系何建明,很担心这位中国报告文学的领军者太忙,没时间接受采访。没想到电话打通后,他答应得很爽快。那几天何建明正在参加“两会”,记者说可以等会议结束再进行访谈,但是他说,能抽出时间来。

  果不其然,头一天下午发去的采访提纲,第二天一早就收到近5000字的回复。第二封补充采访的邮件发过去,也是第二天一早收到了回复。他在邮件中说:“我半夜起来,完成了你交给的任务!”

  何 建明在第二封回复邮件中还告诉记者:“采访对我来说每一次都很痛苦很紧张。说来你不会相信,虽然我是中国作家协会驻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但我从来就是一 个业余作家,就是说我的工作不是专门从事写作,而是从事作家协会的管理工作。作协2/3的人员在我管理的这一块,平时根本不允许我待在家里创作。写天津大 爆炸也是,都是用的业余时间。好在天津离北京近,所以周六周日是我采访的全部时间。”

  记者还了解到,何建明身兼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及管委会主任等职,十分忙碌。就是在这种状态下,这些年来他出版了40余部文学作品,改编成影视剧的有8部,如我们熟知的《忠诚与背叛》《中国高考报告》《南京大屠杀纪实》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