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全民共建已成常态——上海浦东打造公共文化建设社会化专业化样本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11日09: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许亚群

2014年10月5日,上海简单生活节,姚明、蔡康永“分享书房”。

  2015年4月17日,陆家嘴白领受邀免费夜游震旦博物馆,参观各类馆藏精品,欣赏浦江夜景,参与文化活动。

  十里洋场追忆着昨日的笑脸,浦江两岸融汇着今天的期盼。上海市的改革开放步伐,一直坚持走在全国前列。而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浦东新区,更是敢于先试先行,大胆探索,闯出前所未有的破冰之旅。

  近年来,浦东新区乘文化体制改革东风积极实践,在2015年末实现了全区36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会化、专业化管理全覆盖的战略目标。今日之浦东,正以政府文化管理部门简政放权、管办分离为指导思想,以各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运作为着力点,有效挖掘社会文化资源的潜能,释放着全民共建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社会管理效能彰显

  一个寻常的午休时间,金海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周建义在他的办公室里同曹路镇文化馆馆长喝茶聊天。“你们这个社会团队管理究竟有什么好处?还要把这种模式在全区内普遍推广?”作为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曹路镇文化馆馆长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假设我们的硬件设施、经费等方面都差不多,但你的指挥工作就不如我灵,开展活动的手段也不及我多。”周建义笑称。两个人就如何更好地开展公共文化活动深入交流了很多意见,聊了将近一个小时。

  今年63岁的周建义,在退休之前曾任职浦东新区浦南文化馆馆长。“那时候我最发愁的就是文化活动没有年轻人来参与,文化中心都快搞成老年活动室了。我曾经尝试组织了一个‘青年城堡’,最后也失败了。”周建义坦言。“因为体制僵化而导致的资金、人员调度失灵,项目开发不力等诸多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2015年初,全市首个“公办民营”的区级公共文化设施金海文化艺术中心正式投入试运营,并通过公开招标的形式选拔委托经营对象。周建义组建的民间非营利组织“浦东上上文化服务中心”竞标成功。短短一年时间,周建义笑称自己逐渐找到了当年“梦想的感觉”:“我感觉这一年的工作,真是越做越精彩。一方面,管办分离的体制让资金投入使用更加灵活高效,人员的任用选拔也做到了有进有出,唯才是举。另一方面,我们利用灵活的体制开展了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将文化的触角延伸到更多需要被关注的社会群体。”

  在这个面积达1.1万平方米的文化中心里,影剧院、图书馆、培训中心、综合排练厅等全部功能均免费向市民开放。沪剧演出,剧场门前排起了长队;由残障、患病人士组建的合唱团经常来这里活动;咖啡厅、影剧院、健身中心等场所吸引着大量年轻人广泛参与文体活动;文化馆再也不仅仅是老年人的活动阵地……每天目睹着这里发生的一幕幕,周建义的心里都会备感欣慰:“这一切,都是公共文化社会化运作改革的硕果。”

  2015年,浦东36个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因地制宜、大胆创新,诞生了一大批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成功运作的典型案例。塘桥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采用混合委托管理模式,有效打通了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弥补社区自身文化服务资源和能力的不足,中心制定出台了《购买文化类社会组织服务目录》,每年投入专项资金60余万元,用于扶持“上海港码头号子”非遗传承、扯铃和围棋推广、全民阅读、文化团队等建设,并引进培育了20多家文化类社会组织参与中心的文化服务,共同塑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花木社区文化中心通过实施行政协调管理、团队志愿者自助管理、品牌项目化管理的模式,将中心部分活动室交由街道文体团队和志愿者队伍自行管理,同时为提高中心的知名度,还引进了部分诸如洪泽工作室、陶艺吧、航模折纸等品牌项目,给其创作点提供工作目标,提高了中心的文化品位,广泛集聚了人气。

  社会资本广泛参与

  在浦东新区三林镇的母亲河三林塘港里,巡游的花船在缓缓行驶。河北岸,面塑、美食等非遗项目在鳞次栉比的摊位前吸引着游客接踵而至。河南岸,礼堂内的民俗文化论坛正在火热开展,人头攒动,场面火爆。如果在不经意间拐进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寻常巷陌,你可能会邂逅一场弥漫着茶香书香的文化沙龙,或沉浸在一个民俗音乐的演艺现场……

  每年,不知会有多少外乡人流连于此地。在他们眼中,这是看得见的新鲜民俗。而又不知会有多少本地人忘情于其中,对他们而言,这是摸得着的儿时乡愁……

  2014年已近春节的一个傍晚,三林镇文化活动中心的会议室内,当地文化主管部门领导、行业协会代表、企业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召开“2015三林文化共建茶话座谈会”。会议期间,在三林镇文广服务中心主任王建军公布了2015年三林文化活动重点项目之后,包括上海民俗文化节在内的10余个项目经费赞助指标很快就被企业家们“一抢而空”。回忆当时的场景,王建军很是感慨:“民营企业家们关注文化、支持文化的积极性是发自内心的,那是很让人感动的一幕。”

  1985年,王建军时任三林镇图书馆馆长。当时的基层,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文化系统如何助力农业生产发展?王建军曾经带领馆员们去田间地头送发农业知识学习手册,可收效甚微。后来他几经考虑,决定举办一个“百名生产队长科学种田知识大竞赛”。于是他奔波于农业、副业各主管部门,听取这些部门的意见,活动最终获得了多家政府主管部门和有关单位的认可,并得到了相应的经费支持。竞赛举办当天,大家参与积极性极高,好评如潮。这为图书馆日后在三林镇开展各项活动竖立了良好的口碑。

  户外艺术节、简单生活节、话剧展演季……历经五载培育“艺术之花”,文化品牌已然绚烂浦东。浦东文化艺术节不仅是市民享受文化滋养的最佳平台,更是浦东探索文化创新、寻求机制突破的试验田。历经了去年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创新探索,2015年浦东文化艺术节期间,政府干脆当起了“幕后英雄”,灵活运用政府购买、项目激励、资本引导等方式搭起文化舞台,吸引众多社会文化机构和团体参与,鼓励专业的文化团队和市民担当文化活动的主角。本届艺术节,浦东政府投入资金500万元,而撬动的社会资金超过了7000万元。在刚刚落幕的2015陆家嘴金融城文化节上,各个项目几乎都有市场资金、市场力量的助力,文化节很多子项目更完全是利用市场资金、市场运作的手段,还有很多机构通过冠名、赞助等方式支持文化节的各项活动。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上海回向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等一批高品质的民间公益基金项目也落户浦东,提升了浦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扩展了优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受益面。

  “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应该包含两个关键层面,一是探索政府委托社会力量建设公共文化,二是探索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建设。”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主任王玺昌表示。近年来,浦东在前一方面做出了诸多创新探索,而在王玺昌看来,后者同样具有更为深远的意义。

  国有民营一视同仁

  “过去了这么多年,居然在这里被找到了!”著名画家靳尚谊在上海浦东民办美术馆——龙美术馆内目睹着这幅被还原修复的《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不断地对观众回忆起当年的故事。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就这样在跨越了半个世纪之后再度见到了自己早已被遗忘的青年时代作品,而今已在拍卖市场上有着不菲的价值……在2014年国庆节前夕,由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担任策展人的“革命的时代:新中国建立65周年纪念特展”在龙美术馆(浦东馆)开幕,包括《毛主席视察上钢三厂》等一系列栩栩如生的画作如诗般呈现在广大观众眼前,每一幅画都以精湛的技艺凝滞了流金岁月,内容震撼,故事性极强,很多作品还是中小学课本中的原作。儿时的记忆,迅速拉近了红色经典与观众们的距离,使得展览一经推出就备受欢迎。

  虽然是民营美术馆,但龙美术馆也承担起践行社会价值的责任,成为了浦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分子。“国有美术馆受体制制约,资金实力也较为有限,策展布展论证时间相对较长。而民营美术馆具有机制灵活、充分考虑受众需求等一系列优势,也可以在公共文化服务中承担起更多的惠民职责。”龙美术馆负责人坦言。2015年,龙美术馆推出的公共教育项目也呈现出颇多亮点。“最前沿”系列讲座、高端艺术课程、“龙小美”青少年美育计划、艺术之旅等项目,面向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艺术需求的市民,广泛培育了群众的美术文化根基。

  2015年3月,《博物馆条例》的出台为正在浦东不断增多、蓬勃发展的非国有博物馆带来了诸多利好消息。“近年来,浦东新区高度重视民办美术馆、博物馆这些社会力量对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也给予了相应支持。民营和国有艺术展览机构是一种优势互补的关系,在未来有着更大的合作空间。”王玺昌说。

  浦东新区文化艺术指导中心负责的“文化惠民”品牌——“百场文艺巡演”自2004年创立以来,已成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典范:2004年在全市首创巡演制度;2008年市级专业院团加入巡演竞标;2009年社区文化代表全程参与监督;2014年巡演场次从400场大幅度扩容到了500场……“2015年共有68家院团参与巡演的竞标,其中50家中标,包含外省市、本市的优秀剧院团、院校、民营剧团及演出公司,数量之多创下11年来之最。”活动有关负责人介绍,“而我们在采购时遵循以节目质量和群众点单需求为根本导向、各类院团一视同仁的原则,不会特意向某些机构倾斜。”在引导示范下,各街镇文化中心在实施政府采购行为的时候体现得更为灵活,使得更多民间文化组织获得了展示自己、服务社会的舞台。

  伴随着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民营社会组织意图参与其中。如何培育更多具有专业资质和管理经验的社会组织成为顺应发展需要的当务之急。2015年7月9日,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共文化服务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在文化艺术指导中心挂牌成立。上上文化服务中心、鑫源社区文化服务中心等多家单位成为首批入驻孵化基地的民营机构。在一年的孵化期中,它们将接受标准化、规范化、系统化的培训指导,全面掌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标准和要求。社会组织在孵化合格后,将被授予资质证书,并纳入“浦东合格社会文化服务主体推荐目录”供社会选择,真正实现社区文化中心的独立运营。“民营组织有热情、有活力,但国有机构有经验、懂需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社会化发展需要民营机构的广泛参与,但应该使他们明确群众的需求和政策的导向,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宗旨。”孵化基地负责人表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