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人生出彩 梦想成真——代表委员审议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3月08日07:44 来源: 人民日报

  体面劳动赢得出彩人生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今年高校毕业生将高达765万 人,要落实好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多渠道就业创业。用好失业保险基金结余,增加稳就业资金规模,做好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对城镇就业困难 人员提供托底帮扶。完成2100万人次以上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任务。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杨志明委员

  化解就业难需两头发力

  “招工难”和“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领域的主要矛盾,这是人力资源供给和需求结构不匹配问题的集中反映。我国仍处于产业 链的低端,普工岗位仍占多数,但青年劳动力中大学生已是主力,新生代劳动者也对职业发展有更高预期,再加上就业服务、培训还不到位,供需不匹配问题仍然存 在。

  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需要从扩大改善岗位需求和优化人力资源供给这两头齐发力。首先是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 技工培养模式,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做好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等工作。其次是改善就业环境,改善用工管理和劳动条件,建 立良好的企业文化,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适应新生代劳动者需求。再就是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水平,以劳动者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为导向,搭建功能完善、真 实有效、方便快捷的公共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供需匹配效率。

  (本报记者 李昌禹) 

  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吴江委员

  就业要数量更要质量

  当前,我们更多地关注就业的数量,而对其质量关注不够。事实上,就业的质量和数量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未来一段时间,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会出现“用工 荒”与“求职难”的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的出现与我国传统用人模式是相关的:长期使用廉价劳动力,用工时招人不用时辞退。没有真正关注人才的成长和就业的 稳定性问题。

  为克服就业质量不高的问题,建议政府通过大力开展职业培训、完善职业资格制度来提升质量;同时,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合理收 入报酬和社会保障,尤其是提升技术工人的劳动报酬,提振其工作动力和积极性。此外,还要进一步关心企业文化建设和劳动者的精神生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 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本报记者 魏哲哲) 

  上海汇银集团董事长沃伟东委员

  去产能职业培训要先行

  2015年,我国就业形势稳定,但随着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的推进,有人担心,会不会出现下岗潮?

  其实,去产能等措施与稳就业并不矛盾,即使存在一定压力,也有化解方法。首先,缓解就业压力,相关部门要把工作做到前面。比如,对于即将淘汰的落后产 能,相关工人的提前培训至关重要,通过再学习,政府可将这些面临下岗风险的员工转移到新兴产业。其次,随着经济转型升级,政府要将劳动力引导到更有竞争力 的领域。在此过程中,要充分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提高劳动力和岗位的匹配度。同时,对于个人来说,要充分了解时代环境,通过不断学习来适应经济转型。

  (本报记者 肖家鑫) 

  香港特邀界别蔡冠深委员

  现代服务业需要年轻人

  香港大部分的GDP是来自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里面没有中小企业是不行的,社会上90%都是中小企业,而中小企业就是从创业开始的。比如很多家族企 业,都是白手兴家上来的。所以创业对于推动就业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多给青年人一个机会去创业,就等于多一个机会去解决就业问题。

  内地 有些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跑去搞餐饮创业很成功,却有人质疑说这是浪费人才,我不这样认为。高水平的知识精英进入一些传统产业,带来变革,一样可以取得巨大 成功。香港一位厨师被称作“美女厨神”,美国硕士毕业,回来搞一个餐厅,又煮得美味又有明星效应。现代服务业最需要年轻人创业,能够创好业,可以带动一批 人,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本人的发展都很有好处。

  (本报记者 尹世昌) 

  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徐群贤代表

  去产能重视职工分流

  化解过剩产能、推动能源化工产业向高端发展,是我国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但淘汰关闭落后产能不可避免地会造成部分职工下岗。这些人员的安置和再就业是去产能过程中难度最大、矛盾最多的环节,关系到社会稳定。

  今年,国务院出台文件强调把职工安置作为去产能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中央财政安排1000亿元专项奖补资金,用于职工分流安置。在方案落实的具体过程 中,应加强对分流人员新技能的培训,并按照职工的实际情况、技能水平合理分流下岗职工再就业。对于成批接收、安置分流职工的企业,国家应给予税收减免、产 能核准等优惠政策,鼓励国有企业承担社会责任。除了二次就业外,要引导分流职工创新、创业,通过构建融资对接、创业孵化、创业培训等功能平台,让分流职工 实现就业。

  (本报记者 张丹华) 

  中北大学副校长熊继军代表

  大学生须提升实践能力

  现实中,一方面存在企业招人难,另一方面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导致这种矛盾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比较差。近年来,很多学校扩招,但是 教学资源并没有扩大,学生享有的教育资源并不充分,没有足够的动手实践能力;同时,一些企业不接受学生在上学期间实习,也导致了学生动手能力的相对不足。

  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在两方面下功夫:一方面,高校需要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大学生的就业实践能力,如一些高校正积极探索面向在校学生的“创业 孵化器”和“创客空间”,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另一方面,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力度,高校、企业间通过订单式培养、定向招聘等方式,让学生 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企业也能招到对口人才。

  (本报记者 赵 兵 刘鑫焱) 

  江西南昌市长郭安代表

  创新引领新就业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前,南昌正将“创新发展”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就业创业工作。

  2015年硅衬底LED技术获得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南昌硅衬底LED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了产业化,打破了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依托这一技术,南昌聚 焦“光谷”发展,已初步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整个产业链拥有12家企业,初具集群规模,2015年产值超过50亿元。依托国内外潜力巨大的LED高 端产品市场,南昌以打造南昌“光谷”为目标,重点建设LED技术研发中心、检验检测和认证中心、人才培养中心、交易应用中心和全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大众创 业、万众创新,形成以“产业链”打造“人才链”、以“人才集群”催生“产业集群”、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局面。

  (本报记者 任江华 吴齐强) 

  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关牧村代表

  让贫困家庭学生就业

  扶贫先扶智,只有让贫困家庭学生接受教育,充分就业,才能实现有效脱贫。很多贫困地区都教育落后,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这使得他们既不能及时掌握、使用先进生产技术,也不能进城就业,甚至有一些人依旧抱着“等、靠、要”的心态,难以真正脱贫致富。

  要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可以从现有贫困地区初高中毕业生的需求出发,从政策性助学和扶助性就业入手,使贫困家庭的学生普遍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充分就 业,解决贫困代际相传的问题。为此,我国需要制订、修改针对贫困地区学生的特殊政策,在自愿前提下,确保初中毕业生能直接免试免费进入中等职业学校,高中 毕业生能直接免试免费进入高等职业院校,成绩合格后允许毕业,并实现就业;同时,建议我国成立“贫困家庭青年教育关爱基金”,广泛吸纳各方资金,用于贫困 家庭学生的就学和培训。

  (本报记者 靳 博) 

  云南省楚雄州彝族农民自贵菊代表

  别让农民在创业中掉队

  在新一轮的全民创新创业浪潮中,不少农民面临着缺资金、缺技术的难题,同时应对市场风险能力也不足。如何确保农民在创新创业中不掉队,让他们共享改革创新的成果,考验着地方政府官员的施政智慧。

  虽然困难不少,但并不意味着农民不能创新创业。以楚雄州为例,针对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妇女,楚雄州通过引导村民成立刺绣合作社,把专业设计师请进来开展 创意设计、将刺绣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大城市等手段,培育知名品牌,让土技术变成金疙瘩。因此,农民参与创新创业,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和大力支持。资金不足, 可以从不太占用资金的项目做起,从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抓起,如农民直接卖粮不赚钱的话,政府可鼓励、引导农民进行规模化养殖种植。

  (本报记者 杨文明) 

  理性创业实现光荣梦想

  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集众智汇众力的乘数效应。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构建大中小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创客多方协同的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培育创业服务业,发展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

  ——摘自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遂宁市长赵世勇代表

  创业不忽视“草根”力量

  鼓励创新创业,首先要解决“谁来创”的问题,这需要在“众”字上下功夫。我们当地制定了英才招聘等系列措施,吸引“高精尖”产业领军型人才,发展高端产业。但由于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要调动民众创业的积极性,还应把“草根创业”放到重要位置。

  为了推动大众创业,政府需要摸清不同群体的特点,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为推动大学生创业,我们将扶持就业政策与鼓励创业政策相结合,去年引导近 1500名大学生创新创业;同时,政府应及时把握“草根”创业创新的动向,为他们提供周到优质的服务。政府可以建立就业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咨询,发挥就业 “导师团队”的作用,并为创业者及时提供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服务,确保大众创业收到积极效果。让这些要素都充分发挥作用,投身于创新创业的“草根”们一 定会迎来春天。

  (本报记者 张 文 徐 隽) 

  浙江杭州市政协主席叶明委员

  减税降低创业成本

  减轻企业税负,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当下,部分行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税费占营收比重仍然偏高,负担仍比较沉重,这影响了民间创新创业力量的活跃。

  建议科学调整缴费标准,适当减轻社保缴费负担,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综合考虑企业承受力、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确定公平合理的缴费比率;针对不同行业的运 营特点,设立与企业的营利能力、成本费用相挂钩的缴费制度,有针对性地减负。同时,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探索各项税费的下调空间。对企业所得税与个人所得税 重复缴纳的部分,可以按照其财政贡献率,允许地方政府给予金额奖励。对于城市维护费等附加税费,可以探索打包设置综合税种,并在财政支出中按用途比例进行 分配,减低税收征收成本。

  (本报记者 张腾扬) 

  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夏鹏代表

  降低创业者融资门槛

  资金问题是制约创业者的主要问题之一,银行理应提供融资支持,但对发展前景不明朗的创业项目,银行一般不会介入。同时,传统银行贷款需要抵押物或者有形资产担保。很多创业者只能通过民间渠道融资,高昂的财务成本压缩了利润空间,让创业者没有能力进行研发与创新。

  减轻创业者的财务成本重压,需要进一步降低创业者融资的门槛。划好贷款总额这块“蛋糕”,在国有银行贷款指标中划分出一定规模,支持创新型、成长型的创 业者和创业项目;同时,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创业者的发展特征,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加快公益类金融担保公司建设,进一步完善金融担保体系。

  (本报记者 钟自炜) 

  安徽合肥市长张庆军代表

  宽松环境呵护创业

  大众创业,不是光有热情就可以,项目推进、融资担保、技术水平……方方面面都会成为制约创业者发展的瓶颈。从政府角度看,要抓住营造宽松环境的“牛鼻子”,为创业者谋得“后路”。

  首先是构筑载体,利用好高校院所、大型企业等联合共建的专业公共服务平台、研发试验基地。二要提供服务,完善创业辅导、人才培训、要素对接等公共服务功 能,同时强化融资服务保障。三是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系列政策,采用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多种投入方式,扩大普惠政策受益面。最 后是营造宽松环境,比如,建立风险容忍和尽职免责机制,提高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和天使投资基金的风险容忍度,为创业者“兜底”,免除其后顾之忧。

  (本报记者 何 璐 孙 振) 

  山东济宁市工商联主席陈颖代表

  别让融资成创业掣肘

  很多人怀揣创业梦,却受困于资金的限制,无处施展身手。土地成本、用工成本、买租办公场所成本等偏高,让一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望而却步。

  为此,政府应该在降成本、易融资方面下功夫,精准制定扶持政策。一方面,要营造“零成本”“低成本”创业环境。比如,对创业企业减免税费,并对有发展潜 力的创业企业给予奖励;在创业孵化器内,免费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或提供租金补助;为创业者及其员工提供社会保险补贴等。另一方面,要加大资金扶 持,破解“创客”融资难题。要进一步加大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力度,为创业者提供贴息担保贷款;鼓励一些创新型创业企业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本报记者 刘志强 潘俊强) 

  贵州省紫云县坝羊乡科羽有限公司董事长舒明勇代表

  返乡创业破解守业难

  返乡农民工创业难,守业更难。有些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有技术、有热情,但缺少资金、管理经验和市场头脑,过度依赖政府扶持,政策和市场稍有风吹草动,脆弱的企业就难以承受。

  为推动返乡农民工创业转型,企业和政府需要双重发力。一方面,企业自身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另一方面,政府要在一开始引导农民工创业时就切实从地方长 远发展考虑,对选择的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引导,因地制宜发展适合当地的产业;要多为企业搭建平台,多带企业和产品出去亮相,帮助企业对接市场。同时,政府 要深入了解农民工“守业”的真实困难和需求,出台的扶持政策要“接地气”,避免扶持变“负担”。

  (本报记者 黄 娴 肖伟光)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委员

  高校多培养创业人才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仍存在一些问题:很多高校管理者和教师还将创新创业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由于学科建设独立性较强,各种资源分散于各学院、学科,影响到协同创新中资源的共享、整合。

  建议打破固有思维定式,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高校要克服就业导向的成才思维惯性,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 课程教育体系,将创业实践纳入专业实践拓展体系。同时,应构建“产学研”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链条。对内突破学科或部门划分形成的体制限制,建立跨学科或部门 的协同研究和创新平台;对外主动与政府、企业合作,积极参与地方产业升级、企业关键技术攻关等多方面工作,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本报记者 郑海鸥)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王涌天委员

  大学生创业需要实支持

  去年以来,国务院推出一系列举措,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毕业创业、休学创业已不鲜见。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本身来说,缺少经验、资金等,对市场情况的不了解,缺乏真正有商业前景的创业项目,导致创业成功率不甚理想。

  鼓励大学生创业不应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学生自身、学校、政府三方共同发力。合格的大学生创业者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关键还要组织起一支 优秀的团队,分工负责技术研发、市场销售等。学校应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整个培养体系,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大学生的创业 能力。政府则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步伐,切实做到“规范管理、提高效率”,同时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为构建创业创新的生态系统奠定良好 的基础。

  (本报记者 郝迎灿) 

  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张亚忠委员

  创业教育要跟上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也更加需要大批精益求精的技能型人才,大学生如果不能与时俱进,就会进入两难处境。

  建议高校加强教育分层,以适应就业市场。本科阶段的教育主要培养工程师,本科以上教育主要培养研究人员,博士教育主要培养大学者。同时,高校应当加强对 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除了安排课时教授专业性知识,也应当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各级各类学校应当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批判精神的培养。对社会而 言,应当建立能够承担大学生创业风险的机制,不要说一些敢于创新创业的大学生“另类”,因为可能恰恰是在“另类”中,能够开拓新的领域,做得很好。

  (本报记者 张 烁) 

  北京市安保服务总公司海淀分公司副经理朱良玉代表

  扩大创业政策覆盖面

  2015年上半年,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685.1万户,形势喜人。然而,目前政策过于偏重在校与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政策的覆盖面有限;过于偏重创 业园区、孵化器等各类创业平台中的创业企业,对于平台外的创业企业政策覆盖不足。而创业教育和培训,普及程度较低,缺乏实践教育。

  要破 解这些难题,政府需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是扩大创业教育与培训的覆盖面,建立覆盖城乡青年的创业综合服务体系;二是在就业创业的引导、扶持上精准发力,充分 了解创业者的需求,如对于青年创业基金规模小、设立创业基金地区少的问题,政府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并引导资本的合理流动,解决创业者融资难的问题。

  (本报记者 贺 勇 王昊男)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