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电影“贺岁档”酝酿新风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25日07:40 来源:人民日报 任姗姗

上图分别为电影《师父》《老炮儿》《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功夫熊猫3》主要人物。
制图:张芳曼 李姿阅

  随着电影《卧虎藏龙:青冥宝剑》的上映,热闹非凡的2016年电影“贺岁档”渐近尾声。以2015年底《师父》《寻龙 诀》为开端,两个多月的“贺岁档”集中上映了数十部中外影片。截至目前,2016年全国电影票房已经突破100亿,《美人鱼》以上映17天超过29亿的成 绩,继续创造着国产电影单片票房的新高。

  从1997年算起,“贺岁档”在内地已经成长了近20年,成为中国电影市场最成熟、最火爆的档期。今年这个被媒体称为“史上最强劲”的“贺岁 档”,不论影片内容、创作群体还是观众群体都在酝酿新的风向。                                      

  ——编  者

  据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与艺恩联手开展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显示,“贺岁档”观众满意度82.9分,超过暑期档成为2015年满意度最 高的档期,春节档(大年初一至初六)的满意度得分81.4,比去年春节档高出1.1分。票房数据也以更直观的方式反映了观众的选择。

  当我们回顾高歌猛进的“贺岁档”时,似乎还可以读出更多的变化,比如电影的内容、电影的创作群体、电影的观众群体,这些变化对中国电影的走向将发挥深远的影响。

  喜剧依然是主流

  类型混杂是趋势

  1997年,冯小刚以一部《甲方乙方》将贺岁片带入内地观众的视野。从《大腕》《英雄》《集结号》《让子弹飞》到《泰囧》《智取威虎山》《狼图 腾》,贺岁电影不仅反映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还常常起到“风向标”的作用。透过今年的“贺岁档”,我们同样可以看到电影发展的一些风向。

  喜剧依然是“贺岁档”的主流。“贺岁档”横跨圣诞节、元旦、春节、情人节等中外节日,“合家欢”风格的喜剧电影无疑最契合节庆氛围和大众心理。 《唐人街探案》《功夫熊猫3》《年兽大作战》《美人鱼》等喜剧片受到欢迎,特别是《美人鱼》刷新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再次证明了喜剧的观众基础。

  《美人鱼》依然是周星驰喜剧的“无厘头”风格,却以滑稽、夸张、嬉闹包裹了环保的正向主题。《美人鱼》里的一些桥段与周氏之前的作品构成了互文 却少了些新鲜感,一些笑点的设计不甚高雅,特效等制作方面也不甚精细,最终以比《西游降魔篇》更周星驰的港式味道满足了周氏粉丝的期待,而环保主题的设置 也契合了当前的社会主流情绪。同样“无厘头”的《万万没想到》和《恶棍天使》却遭遇尴尬。比较前者和后者可以发现,喜剧的手段是否与主题的设置构成有机联 系至关重要,如果只是为了打闹而打闹,为了搞笑而搞笑,打闹、搞笑的片段游离故事情节之外,或以打闹和搞笑填补剧本的缺陷,观众在故事里既找不到形而下的 宣泄快感,也寻不见形而上的心灵慰藉甚至思想启迪,自然无法取得认同。

  《唐人街探案》则是另一类喜剧。类型边界的不断模糊是当前世界电影的发展趋势之一,在《唐人街探案》中我们可以看到《失恋33天》《北京遇上西 雅图》《泰囧》等中小成本喜剧电影所共有的类型混杂的特点。《唐人街探案》的特别之处在于首次实现了悬疑片和喜剧片的结合,其悬疑的部分受到福尔摩斯、希 区柯克、日本推理小说和漫画的影响,喜剧的部分则更追求时尚化和偶像化,整体风格活泼多变、杂糅拼贴、节奏短促,恰好契合在日本动漫、英美电影和互联网文 化中成长起来的80后、90后观众的视觉审美趣味。

  新生代导演唱主场

  “小镇青年”成观影主力

  电影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而内容创新的背后,一定隐藏着观念的更迭,人才队伍的更新。这个“贺岁档”无疑是新生代电影人的主场。在所有导演中最为 资深的是两位香港导演周星驰、王晶(《澳门风云3》),其次是“60后”的高群书(《过年好》)、管虎(《老炮儿》)、张扬(《年兽大作战》),主力队员 是“70后”的郑保瑞(《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张猛(《一切都好》)、乌尔善(《寻龙诀》)、徐浩峰(《师父》)、陈思诚(《唐人街探案》)、邓超 (《恶棍天使》),等等。

  总体来看,“70后”导演没有“第五代”的历史包袱,也不像“第六代”需要面临从艺术片到商业片的转型,他们一登上历史的舞台就直面电影市场的 风起云涌、网络时代的文化形态,独特的知识结构和成长背景也让他们更容易读懂观众,他们构成了推动中国电影多样化的主力。在这当中,乌尔善继续中国式大片 的探索。高科技、高概念大片一直是中国电影的短板,乌尔善团队用大量时间研究国外奇幻冒险电影,总结出一系列的类型规律,并尝试与中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 对接。他们的实践证明,类型电影是中国电影实现内容拓展的“蓝海”。《一切都好》和《过年好》是“贺岁档”中少有的现实主义题材。二者不约而同地瞄准了现 代化进程对中国人、中国家庭乃至传统伦理的冲撞,可惜的是电影并没有就此深入下去,以致造成不地道的“合家欢”和不彻底的现实主义的尴尬结合。

  与电影人新力量相对应的是观众群体的更迭。据艺恩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县级行政区划影院的占比达到了全国的36%。猫眼数据报告也显示,大 年初一的网络购票率高达83%,三四线城市观众贡献了近半票房。所谓“小镇青年”占据了“贺岁档”电影消费市场的主流,“贺岁档”电影注重新鲜、轻松乃至 狂欢的“轻文化”与“小镇青年”的观影诉求比较接近。而在一线、二线城市,全家看电影已然成为一种新年俗。

  跨界跨地域跨国界

  改写经典塑造现实

  跨界跨地域跨国跨文化的合作,在这个“贺岁档”体现得非常明显。跨界方面,徐浩峰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其电影文学性突出,艺术感强,内蕴醇厚, 带有精英文化的味道;陈思诚、邓超演而优则导,他们的电影语言新鲜活泼,贴近青年观众,时尚度高。跨地域方面,周星驰、王晶、郑保瑞等香港导演继续“北 进”,或在演员或在主题方面凸显内地元素,继续向内地观众的趣味倾斜。跨国方面,《功夫熊猫3》为首部中美合拍动画电影,中美同时上映,从制作到发行实现 了双方的优势互补。除了国内市场,借助“普天同映”国产电影全球发行平台,《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唐人街探案》在春节期间首次在北美、欧洲、澳洲、亚洲 的50余座城市上映,力图实现中国电影在海外市场的突围。

  向自身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开掘的努力,同样呈现在这个“贺岁档”的影片中。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中国电影文化得以生长的沃土,对于传统文化的超 越则是电影时代性的需要。改编自经典文本的《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以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古代神话与现代科技之间的对话与融合,实现 了这种继承和超越。大量动作场面和特效镜头的运用,放大了《西游记》本身的神话魔幻色彩,以视觉奇观和视听震撼满足现代观众对“大片”的观赏需求;将原著 对正义的张扬进一步扩充为对救赎意义的探寻,讲出了一个孙悟空自我成长和唐僧舍身度众生的救赎故事,体现了从经典文学到电影影像,从古典文化到现代文化的 转换。优秀的电影应该不仅仅反映生活本身,而应对现实生活有所介入。《老炮儿》把握住了现实的脉动,观照着转型期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影片上映后,迅速引发 的一系列反思与讨论范围之广、热度之高,彰显了电影创作理应具有的现实介入能力。

  不断创造新纪录,正在成为中国电影的现实。市场的火爆,无疑将聚集更多的人才、更多的资本,也为中国电影在内容上升级更新、在电影语言上改写创 新、在电影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上不断建构攀登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只有自身不断进步,中国电影才能真正撑起美好的明天。这是“贺岁档”近20年不断发展的启 示,也是中国电影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