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绘影二十世纪以来最杰出的文学家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07日09:08 来源:青年报
作者简介:万之
作者简介:万之

  本名陈迈平(1952-)为长期居住瑞典的中文作家、文学编辑和翻译家。著有小说集《十三岁的足球》、文学评论集《诺贝尔文学奖传奇》及译著《阿尼阿拉号》(瑞典诗人马丁松作)和《航空信》(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与美国诗人布莱通信集)等。曾担任《今天》文学杂志编辑。

  内容简介:书中收录的每一篇文章都精准

   重译并重读了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并以之为线索深入探析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理由。通过史料、作品形式、思想史等多重视域的切换考察,万之揭示出诺贝尔文 学奖的授予原因往往并非政治的,而是文学的,其文化关怀在于打捞和拯救不为世人所知的“冷的文学”。同时,随着沃尔科特、大江健三郎乃至莫言的获奖,围绕诺贝尔文学奖欧洲中心主义的批评声音不攻自破。这一古老的文学奖项依然发挥着自我更新的力量,不断映照出世界文学的多元性。

  精彩文摘

  文学是文学,奖是奖

   一项文学奖,其实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文学的意义,另一方面是奖的意义。有位知名中国作家谈到诺贝尔文学奖时就说过,“文学是文学,奖是奖”,意思 是文学和这个奖其实还是两回事情。我以为这有一定道理。就“文学是文学”而言,其审美价值和意义的读解与任何奖项本来没有必然的联系,“文学”可以和 “奖”完全无关。如果我们要谈论优秀的文学,我们不必谈诺贝尔文学奖。很多没有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例如易卜生、托尔斯泰、卡夫卡,他们的文学作品 都是极品,超过了很多得奖作家,至今拥有广大的读者,并不因为没有获奖而逊色。倒是有的获奖作家的作品,时过境迁,很少有读者再去问津,曾经光辉夺目的奖 牌现在也蒙满了历史的灰尘。

  然而,“奖是奖”,我们也难以否认这个有着百年多历史的“奖”还是在全世界有着相当特殊的地位。在全世界的 文学奖项中,它的奖金最为丰厚,仪式最为隆重,影响最为广泛,地位也最崇高。历史上已经有过很多世界公认的一流作家获得过这个奖,名字就不需要我来一一列 举了。当然,也不是这个“奖”才让这 些作家变得伟大,而是这些本身伟大的作家接受过这个“奖”,为这个“奖”增了光,增添了含金量,使它成为一种标志,一种品牌,一顶桂冠。作家一旦获得这个 奖,有点像是教廷封圣而可以不朽不烂,也有点像是获得了奥运会的金牌,可以名利双收,可以载入史册。这不光是个人成就达到顶点,还往往被当做一个民族一个 国家的荣耀,让国民与有荣焉。

  有些得奖作家的作品,得奖之前卖不掉几十本,很少有人认识到他们的文学价值,但是一旦得奖,就会身价倍增,成为世界畅销的作品。英国有 家报纸曾经作了一次试验。他们把2001年已经得奖的英语作家奈保尔的作品重新打印成文稿,改换了姓名发给十多家英国的文学出版社,假装是新作家的投稿, 结果这些出版社的编辑全都看不出作品的“文学”价值而退稿。反过来,如果是得奖作家的作品,只要有了这顶桂冠,出版社连文稿都不用看就会立刻把版权买断。

   对于这样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奖”,人们自然会关注它的评选结果,媒体也难免会炒作。每年公布诺贝尔文学奖得奖作家的时刻,瑞典学院就会成为国际媒体聚光 的焦点。毋庸讳言,“文学是文学,奖是奖”,能让人们感兴趣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这是一个世界瞩目的“奖”,因为它有世界影响,而并不一定是它本身的绝对 “文学”价值。在中国,每年评选结果公布之后也都会有点“喧嚣与骚动”,来自中国的作家在诺贝尔文学奖圣殿内继续缺席让有些人感到屈辱,好像国家有失体 面,民族有损尊严。还有人开始抨击这个“奖”,蔑视它,认为它的评选存在偏见,并不公正。其实,“奖是奖”,用不着因为吃不着葡萄,就硬要说这葡萄是酸葡 萄!

  也因此可以说,我这本书谈“诺贝尔文学奖”,侧重的不是前面的“文学”两个字,而是后面的这个“奖”字,主要想说说一个作家为什么 得“奖”,而不是分析作品,大概也算是“避重就轻”吧。我想这种情况是非常可能的:一个读者愿意拿起这本书,多半像是来斯德哥尔摩的游客愿意光顾一下诺贝 尔奖博物馆,虽然这是个文学殿堂,进来的人却不是因为它有关“文学”,而是因为这个“奖”。所以,假如这些文章还有人读,这本书还值得做一做,也就是沾了 “奖”字的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