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新剧本》创刊30周年:紧紧抓住“一剧之本”这个中心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2月03日08:19 来源:中国作家网 徐 健

  《新剧本》创刊30周年,发表剧本600余部,在话剧、戏曲、曲艺、影视等领域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

紧紧抓住“一剧之本”这个中心

  孟京辉的《思凡》、过士行的《鸟人》《鱼人》《棋人》《坏话一条街》、田沁鑫的《生死场》《赵氏孤儿》、刘恒的《窝头会馆》……这些曾经在新时 期中国戏剧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作品,都与一个刊物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就是《新剧本》。作为国内最具专业性的戏剧杂志之一,《新剧本》自创刊以来,30年 间,立足中国戏剧的发展,为中国原创戏剧作品提供发表平台,为全国各地的戏剧文化交流搭建桥梁,已经成为观察中国戏剧的一面镜子。在专业性戏剧杂志普遍式 微、传统媒体遭遇新媒体挑战的今天,《新剧本》是如何在坚守中前行的,它的“坚持”对专业刊物的发展具有哪些启示?日前,由北京剧协和《新剧本》杂志共同 举办的“《新剧本》三十周年纪念活动北京站暨杂志未来发展方向”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戏剧界的20余位专家学者结合30年来《新剧本》伴随改革开放共同成 长的历程,对杂志在全媒体时代下未来的发展、走向进行了深度研讨。

  一部鲜活的新时期戏剧史

  《新剧本》诞生的1985年,是一个困守与探索交织的年代。戏剧危机的声音不绝于耳、戏剧观争鸣渐趋深入、探索戏剧实践此起彼伏,《新剧本》从 创刊之日起,就确立了自己的刊物“底色”:为中国原创戏剧助力。30年来,该刊共推出192期,发表剧本600余部,3000余万字,在话剧、戏曲、曲 艺、影视和艺术评论等领域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与会者认为,是时代造就了《新剧本》,《新剧本》也记录了时代,这个时代就是中国戏剧不断前进的“剧时 代”,这也是它30年来活力不断的奥秘所在。可以说,《新剧本》用30年积累出一部鲜活的新时期戏剧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宋宝珍认为,《新剧本》的魅力在于它的文化、在于它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从创刊之日,《新剧本》就紧紧抓住了“剧本,一剧之 本”这个中心,这是它的定位和特色,也是它的风格和标识。我们总是说培养剧作家,评论家大概可以培养得起来,但是剧作家怎么培养?剧作家有时确实是需要天 赋的,但如果这些天赋不经栽培、不经培育可能很快就磨灭掉了。《新剧本》为那些有天赋的青年人提供了其新作甚至处女作发表的园地,这是很有远见的工作。戏 剧评论家林克欢特别提到,《新剧本》在推荐原创剧本、介绍西方优秀剧本、剧场发展上已经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接下来应该在此基础上,把国外的优秀剧作资源和 国内新剧作家培养机制结合起来,将国外的创作经验转化为本土戏剧发展的养料。只有完成这些工作,我们才能发展出真正的本土原创戏剧作品,中国戏剧才有可能 跟世界对话。

  “《新剧本》就是我的中戏”

  “我从创刊一直读到现在,整整30年了,前几天我把收集的杂志全都找出来,一本都不缺,有好几尺高。”谈及与《新剧本》的渊源、感情,文艺评论 家解玺璋说,“《新剧本》就是我的中戏,因为我不是学戏剧出身的,现在稍微有一点戏剧的知识,能够写一写戏剧评论文章,首先要感激《新剧本》对我的指 点。”而在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彭涛的阅读体验中,《新剧本》非常的“亲切和贴心”,它以自己独立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格,吸引着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和观众。

  对于未来的杂志建设,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陶庆梅认为,《新剧本》应该在当代中国戏剧理论的构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出更多更好的解读戏剧剧本的 文章。“中国戏剧的实践现在正慢慢地展开,而这一过程中,批评是非常稀缺的。”结合自己的批评实践,陶庆梅认为戏剧批评中的困惑无处不在。“当评论一部作 品的时候,你自己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如今我们面临着以往的理论假设在慢慢失效的状况,对于如何评价新的作品、新的戏剧现象,我经常发现自己处于‘失语’的 状态,找不到适合的标准和语言。”陶庆梅建议,《新剧本》如果能够承担一个理论建设的工作,并将其持续下去,随着中国戏剧的变化、发展,它的积极作用必将 逐渐显现。对此,解玺璋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希望专业刊物的编辑首先要有理论的敏感度,你要知道现在的戏剧理论和批评理论的前沿在什么地方。现在没有人 愿意踏踏实实地做建构理论的工作,以至于时下戏剧批评的出发点是什么、评判标准是什么,都是混乱的;而在文风上,一些评论文章,缺乏批评的锐气,文字绕来 绕去,就是说不到点子上,让读者看不出写作者的观点到底是什么。解玺璋希望,《新剧本》能够提倡一种新的批评文风,真正在专业性上走出自己的特色。

  在全媒体时代“转型升级”

  风风雨雨三十年,曾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很多戏剧刊物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新剧本》坚持下来了。“质量和独创,对一个专业刊物来说至关重 要。”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吴晓江说。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媒体的冲击,对于《新剧本》这样一个戏剧专业刊物而言,吴晓江认为,机遇大于挑战,这个机遇就 是,尽量向精致和专业化的方向走。未来如果把这个刊物有限的读者抓住,如果在技术上做到更加的精致和准确,从艺术上来说,吸引住戏剧行业中高精尖的读者和 观众,那么这个刊物不光是有生命的,而且它也是独创的。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转型升级,特别是像《新剧本》这样的专业媒体,如何在坚守中走出自己的特色?《新剧本》杂志的创建者、前主编徐恒进认 为,既要守住传统,又要有所创新。而创新是一把利剑,要挥剑向前,坚持走下去,才能走出一条生存之路。面对新的办刊环境,《新剧本》主编王珏表示,《新剧 本》的版面和栏目设置将会进行全新的改变,在保留经典栏目的基础上,开辟了关注当下国内外戏剧动态、具备深度和国际视野的新栏目,使得《新剧本》在激烈的 市场竞争之下,既能保持自己的特色,又能与社会潮流相契合。

  记者从研讨会上获悉,《新剧本》目前正在进行建设剧本库、新剧本互惠联盟和国家艺术基金青年编剧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这些项目“代表着《新剧 本》在全媒体时代转型的开始,体现了《新剧本》的血脉传承以及为中国戏剧事业作更多贡献的社会责任”。《新剧本》执行主编林蔚然说。面向未来,《新剧本》 将坚持以专业化为中心,坚持发表关注现实的原创作品,积极为全国的戏剧事业打造更宽广的展示平台。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