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里尔克诗全集》:从这里进入里尔克的世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6日07:43 来源:人民日报

  我们常常可以在书店、图书馆或咖啡店看到各种读书沙龙。作者、译者、编者、读者、书评人……他们聚于一堂,各抒己见、挥洒激情甚至唇枪舌剑。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一本书也因此变得更加多维立体。

  即日起,读书副刊将推出新栏目“读书沙龙”,聚焦爱书人的盛会,采撷那些思想的精华,以飨读者。

  ——编 者 

 

  时间:2016年1月10日

  地点:字里行间书店

  背景:2016年恰逢20世纪德语世界的巅峰诗人里尔克逝世90周年,商务印书馆推出了国内首部《里尔克诗全集》(全四集共10册)。遗憾的是里尔克所有德文诗的译者陈宁已于2012年离世,年仅42岁。因此这场沙龙也是对陈宁的一次致敬。

  出席嘉宾:

  诗人多多、王家新、王寅;

  北京大学教授、评论家张辉;

  《里尔克诗全集》法文诗的译者何家炜

 

  里尔克的作品在中国一直备受关注,已经出版的译本有冯至、绿原、林克、刘皓明、黄灿然等。全集选用的是陈宁与何家炜的译本。

  体味悲欢,与天地相往还

  多多: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通过袁可嘉、冯至的翻译,读到里尔克的寥寥几首短诗,如《豹》《预感》《秋日》。2007年读到了刘皓明翻译的《杜伊诺哀歌》《献给奥尔甫斯的十四行诗》,也知道了里尔克的诗歌如此具有难度与挑战性。

   20世纪初,欧洲诗歌界公认有双雄——里尔克和瓦雷里,一个是德语诗人,一个是法语诗人。他们互相欣赏,在中国都有自己的读者。在中国、西方乃至世界, 诗歌的阅读都受到翻译的影响,并不能同步。刚开始总是些片段的短诗,但并未能一窥全豹。因此,我并没有在最应该受到影响的年代读到里尔克,这是很大的遗 憾。当然,里尔克的丰富性也没有那么容易被吸收,他已体味尽人与物的悲欢,达到与天地相往还的境地。

  翻译是自我个性的牺牲

   王家新: 这套全集是里尔克中文译本里最全面最专业的版本。陈宁曾说,译者不仅要有个性,而且要有牺牲精神,要尽量忠实于原作者。今天网上“玩票”的人 很多,但翻译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我也做翻译,我翻译的诗人都是我爱的诗人,我的译文中有爱的燃烧,是牺牲的产物。没有这种精神,你无法进入里尔克的世 界。

  伟大的作品在每个时代都应该有不同的译本,但是在那么多译本之后,你的译本有没有其他译本不可替代的独到意义?陈宁的译本和其他译 本不大一样,比如《杜伊诺哀歌》,“谁,倘若我呼号”,他用了“呼号”,一般用“呼喊”;“究竟谁会在天使之列将我垂听”,他用了“垂听”。当然,我们不 是说这样翻译就是完美的,但可以看出陈宁的呕心沥血,他要给语言一个新的身体。

  何家炜:我和陈宁是在网上的翻译论坛相识的,他知道我在 翻译里尔克的法文诗,我知道他翻译了里尔克的很多德文诗。后来他还建立了里尔克中文网,收集与里尔克相关的所有资料。我们的交流主要在网上。他曾经问我翻 译时要不要将里尔克德文诗中的高频词进行统一,还有一次邀请我一起读《圣经》,因为里尔克诗中有很多与《圣经》相关的典故。我们只见过两面。2002年我 骑车到沈阳去看他,在他的书房里住了一个星期,里面有各种版本的里尔克的书。第二次再见已是他的遗容。

  全集更接近里克尔的世界

   王寅:里尔克代表一种高度和难度。难度在于他对语言的挑战、对自己灵魂的探索,包括情感的挖掘。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次接触里尔克,到现在已经30年过 去了,每一次读里尔克都有新的感受。很多当年喜欢的诗人,现在我们已经不去读了,而里尔克依然让我们这么着迷。他身上有一种女性的柔弱气质,但他的诗却有 很强的爆发力,比如《杜伊诺哀歌》。这是让人难以想象的,用里尔克自己的话说,这好像是上帝读给他听的诗。

  张辉:陈宁在序言里提到《归真要道》这本书,提到两个翻译原则:一是“译义求达不敢藻饰”,一是“不增己见不减原文”。这是陈宁翻译的理想,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态度。

   对于里尔克的诗来说,全集的意义更大。为什么这么说?这主要是因为里尔克诗歌中的文化是非常丰富的。他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第二故乡是俄国,也去 过北非,甚至对印度文化也有非常深的研究,他给法国雕刻家罗丹做过秘书,后来还在巴黎生活了许多年,写了许多的法文诗。因此,全集会让我们尽可能地接近里 尔克的世界。

  (本报记者周飞亚整理)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