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方言成电影"卖点" 与电影或可相互"激活"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2日08:5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皓月

  近年来,方言电影渐成中国电影市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从《疯狂的石头》中的重庆话、《江城夏日》中的武汉话,到《唐山大地震》中的唐山话、《一九四二》中的河南话,再到近日热映的《山河故人》中的山西话、《老炮儿》中的老北京话,电影中的方言让观众领略到种种魅力。对于方言电影,业界尚无明确定义,但基本共识是“方言电影必须使用某一种方言作为电影的主要语言”。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民间生活的生动表现形式,保存于方言之中的汉语多样性往往与乡土文化、乡愁情结联系在一起。然而,在全球化的当下,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一些方言的社会功能逐渐减弱,使用者越来越少,个别方言甚至濒危。因此,方言与电影的碰撞,一方面能借助影像形式保存部分方言资料,体现方言电影的“活化石”意义;同时,电影的传播效应或许能改变部分人“说方言土”的态度。

  从电影的发展来看,电影镜头越来越关注小人物的真实生活状态。方言作为承载乡土文化、地域特色,且具有鲜活感、亲近感的表达方式和交际工具,若作为电影的叙事语言出现,无疑会为电影表现内容的生活化、艺术手法的多样化、故事述说的亲切化提供更为鲜活的元素,体现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趣味,烘托出更多文字与画面背后的历史环境,折射影片所反映的特定地域的深度文化。因此可以说,方言与电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相互“激活”。

  从长远看,方言可以成为方言电影的“卖点”,也可能会因特定的语言词汇而限制电影的受众群。笔者认为,一部方言电影是否叫座,方言只是一种手段、工具,最关键的因素还在于电影本身的质量,其文本内容、叙事结构,以及对社会环境的表现和对人物性格的“着墨”,才是更重要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