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重温批评的初心,直面文学新经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20日07:5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自1998年开始,《南方文坛》以“今日批评家”为头条栏目专辑推介青年批评家,每期一人,至今已跨越了18年,96名青年批评家从这个栏目走 过,为文学界所熟悉。不同个性的青年批评家以其犀利而富有才情的言说,形成敏感深刻、灵动丰盈的批评文风,为当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日,收入这96名青年批评家文章的《我的批评观》出版,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南方文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 京联合召开此书及《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文学的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首发式。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以及谢冕、曹文轩、孙郁、程光炜、孟繁 华、戴锦华、施战军、臧棣、贺桂梅等参加活动。首发式由陈晓明、张燕玲主持。

  作为最初的“青年批评家”之一,李敬泽谈到,当时自己的“批评观”很低调,对自己没有什么期许,过十几年再看,也没有太大的失望。这本书体现了 青年批评家们青春勃发时期的志向与信念,十多年之后再放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有意思的文本,由此可以考察中国文学批评这些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以及批评家观念 的变迁。

  不忘文学批评的初心

  《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谈到,这96名青年批评家可谓浩浩荡荡,生气勃勃。《我的批评观》不仅再现了近20年文艺批评的争鸣,又试图还原历史,是批评家与批评史同在,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见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党委书记张艺兵认为,这三本书的推出,可以说明《南方文坛》对文艺批评力量的汇集、扶持和培育,很好地实现了文艺新思想的分享与传播。这些新思想新著作的推出,也正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人与书的相遇”这一追求的生动诠释。

  谢冕谈到,文学批评家很寂寞,比起作家、诗人、小说家,差别很大。《南方文坛》在遥远的地方十多年坚持从事一项寂寞的事业,通过这个平台培育了一支批评队伍,非常了不起。

  臧棣谈到,文学批评要有初心,有理想,应该形成一个真正的批评场域,让不同层面、不同年龄以及有很多差异的批评家能够聚合在一个场域里,让他们之间的批评话语碰撞,形成一种批评的力量。

  应对文学的新经验

  曹文轩认为,与其他刊物相比,《南方文坛》既是批评的阵地,也是批评家的阵地。它关心的不仅是一篇篇批评文章,还关心一个个批评家,特别是一些需要关心也值得关心的年轻批评家。作为一个特定学科,中国当代文学需要一批热血学者。

  孟繁华谈到,年轻一代对当下文学复杂性的理解,对我很有启发,他们的心情和我们这一代很不一样,我们这一代从事批评的人,似乎越做越战战兢兢,而年轻一代更有勇气表达出最真实的想法和体会。

  孙郁谈到,我以前一直有一个偏见,认为好的评论文章是作家写出来的,但是现在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个变化跟我们的教育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有很大关系,中文系培养了很多学者、批评家,《南方文坛》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了这些年来培养的人才的风采。

  程光炜说,《我的批评观》跨越20年,伴随着社会的转型,文学批评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批评所关注的是作家作品,但背后是大的社会问题。大家的批评观在这20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令人欣慰的是,文学批评的精神在下一代批评家身上延续着,只不过方式不同。

  破解前沿的新问题

  戴锦华认为,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不是一个文学边缘化的问题,今天文学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仍然不可替代。但是今天现代文学、现代电影、现代艺术的社 会结构是否仍然会继续?这是我们要提出的问题。在文明的临界点与突破口上,文学批评家是已经被弃的棋子还是空前重要?一个新的过程已然开始。

  施战军谈到,当年那些批评家的“批评观”有其情境与情绪,但与今天相比,批评最基本的传统没有变化。文艺批评的真谛,不仅仅是为了美,也是为了崇高的力量,这样一种力量,是很多人从事文学批评工作应该坚持的信仰。

  贺桂梅认为,这本书的时间跨越20年,给人们提供了审视当代批评史的有意义的文本和机会。在上世纪80年代,当代文学作品的批评是非常活跃的; 上世纪90年代,批评好像显得比较消停,相对来说,学术反思性的历史研究反而走在前面;最近5到10年的时间,文学批评又开始活跃起来。这启迪人们思考: 在什么样的历史语境下,批评是活跃的;在什么样的语境下,学术性或者研究性会变得更重要,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作为《网络时代的文学引渡》《文学的志业——“80后学人”三人谈》的作者,邵燕君和黄平、金理、杨庆祥也在会上做了发言。(欣  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