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天光云影共徘徊 2015阅读图景·哲学与社科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6年01月05日07:25 来源:人民日报

  哲学是最根本的学问,探索世界及万物之本源;社会科学则是关于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学说,涵盖了历史学、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宗教民俗……可谓海纳百川。二者相辅相成,共同铺垫了文明的基石。

  在古希腊语中,哲学一词的原意为“爱智慧”;而诗人诺瓦利斯曾说,“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这份“乡愁”,其实就是对于智慧、对于真理的眷眷深情。

  本期年度人物陈来,就是这样一位怀着“乡愁”、寻觅中国传统哲学家园的行者;社科文献出版社,一直致力于学术的繁荣与优秀书籍的传播;而专家们所荐之书,亦自出机杼、见识不凡。

  就让这些人、这些书带着我们,一起踏上爱智求真的旅程。

  ——编 者

  人物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陈来的哲学之路

  赵金刚

  陈来先生现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馆馆员,是当代著名的哲学史家、哲学家。30多年来,他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以其严谨深刻的思考,为当代 中国哲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是2015年出版的新著《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深刻阐释了中华文明价值观的哲学基础,深入辨析了中西核心价值观的异 同,引起了社会各界很大关注。

  自1969年起,陈来就开始自学哲学社会科学。而他真正的学术历程始于1978年——那一年,他考上了北 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他的硕士论文是《论朱熹理气观的形成与演变》,这个题目以前没有人做过研究。为此,他详细考证朱子书信的写作年代, 先作了《朱子书信编年考证》,为论文的叙述分析打下了坚实的文献考证基础。这本书也成为陈来最早的学术著作。

  1981年,陈来研究生毕 业并留校任教,1982年报考博士生,之后在张岱年的指导下于1985年完成了博士论文并获得学位,成为新中国首位哲学博士。他的博士论文《朱熹哲学研 究》,把对理气先后论的研究扩大到整个朱子哲学。此后,陈来又转向对阳明学的研究,1991年春出版了《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的精神》,把中国学者的王 阳明哲学研究提高至世界前沿水平。在宋明理学的研究上,陈来还出版了《宋明理学》《中国近世思想史研究》《宋元明哲学史教程》等书,对宋明理学进行了系统 的阐释。这些著作,奠定了他在这一领域的权威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陈来的主要精力转向古代思想研究和现代哲学研究,他先后出版了 《古代宗教与伦理》《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两部著作。《古代宗教与伦理》交叉使用人类学、宗教学、文化学等方法,对夏商周的宗教与伦理观念作了综合性思想 史的研究,对儒家思想的根源做了全面探索。季羡林曾由此书而感叹:“居今之世,研究国学而不能通西学,其成就与贡献必将受到局限,此事理之至者。陈来先生 正是一位博通今古、融汇古今东西的学者。”

  自80年代后期以来,陈来一直积极参加有关传统与现代化的文化论争。他关注并努力回应思想文 化界的反传统声浪,也写了不少文章和评论,反对激进的反传统思潮。《人文主义的视界》《孔夫子与现代世界》《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陈来十分关注传统文 化在当下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些著作即是他思考成果的汇集。

  陈来研究范围广泛,对于古代、近古、现代的中国哲学都有涉猎。他关 注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动向和挑战,而且继承了冯友兰、张岱年的治学方法,重视对文本资料的深入解读和内在理解,长于对古代哲学的概念分析,注重揭示 出中国古代哲学固有的问题意识。他既重视文献资料的收集与考察,又注重以西方哲学作为比较和参照的背景,视野较宽,且能交叉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开辟 中国思想文化研究的新维度。

  也许是儒家哲学的浸染,陈来身上总是带着一种中正平和之气。他十分注重对学生的培养,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 一个学生的论文都会亲自修改,细致到论文里引用材料的标点符号。很多弟子都一直保留着当年自己论文上的批注,这无疑是先生给学生最珍贵的礼物。他对学生提 出“两条腿走路”,不仅希望学生学术上有所成就,更要在德行上有所坚守,他以自己的智慧为当下的中国思想界注入了新鲜血液,更为中国思想界的未来培养了一 大批优秀人才。

  出版社

  而立之年,情怀不改

  董风云(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工作室主任)

  在即将过去的2015年,作为学术出版的一方重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刚刚度过了自己的30岁生日。而立之年最好的礼物,就是为广大读者献上了很多颇具 影响力的图书。皮书、列国志、中国史话、学术集刊与甲骨文等知名品牌,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助力学术评价及传播方面体现了自身的社会担当与人文情 怀。

  而以翻译国外优秀社会科学著作为主、面向社会大众的“甲骨文书系”表现尤为突出。

  《金雀花王朝》是今年很受欢迎 的一本著作,作者是年轻的英国史学家丹·琼斯。尽管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遥远的英国中世纪史读起来颇有穿越的感觉,但提到书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很多人 都耳熟能详,比如狮心王理查、大宪章、黑太子、百年战争等——《冰与火之歌》就是取材于这段历史。另一本备受赞誉的书是来自英国学者基思·罗威的《野蛮大 陆》。这本立足于八种语言的原始档案、访谈记录和学术著作而写就的饱满之作,如同一扇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二战结束后、冷战开始前那个稍纵即逝的混乱年 代。

  继2014年的《天国之秋》之后,我们今年推出了美国汉学家裴士锋的另一部作品《湖南人与现代中国》。不同于中国现代化是首都与通 商口岸启迪内陆的普遍看法,裴士锋认为:湖南人在内部进行的思想改革与论述,牵动了中国近代史的走向。他以17世纪的湖南隐士王夫之为现代湖南人性格的原 型,分析其打破传统窠臼的思想如何影响后来的湖南复兴运动,并力图证明当时的湖南种种改革均走在全国之前。本书的观点虽然颇具争议,但作者的视角独特,论 证有力,让人眼界大开。

  迈克·达什的《郁金香热》讲述了人类历史上记载的最早的投机活动与金融泡沫。17世纪30年代,成千上万的荷兰人被卷入一股近乎疯狂的郁金香交易热潮,理性尽失,倾家荡产。对于中国当下的种种投资热,这或许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德国哲学家理查德·大卫·普列斯特的《我是谁?如果有我,有几个我?》是一部极少使用专门术语,也很少直接引用深奥原著的入门级哲学著作。作者借用哲学 以外的知识来阐述哲学问题,介绍重要的哲学学说。这本书创造了蝉联16周德国亚马逊销售冠军的纪录,对于一本哲学书而言,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我们注意到其他出版机构在今年出版的一些学术译著也深受喜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的“理想国译丛”推出了蒂莫西·加顿艾什的《档案:一部个人史》、 伊恩·布鲁马的《零年:1945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来自上海的“三辉图书”也策划了很多优秀作品,创始人严博飞还获得了“深圳读书月·2015年度致 敬出版人”的殊荣。其中最出色的要数米克洛什·哈拉兹蒂所著、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天鹅绒监狱》,以及斯蒂芬·平克所著、中信出版社出版的《人性中的善 良天使:暴力为什么会减少》。

  冬日围炉好读书。哲学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广大学人的优秀学术成果一直是社科文献出版社得以长足进步的坚实根基,依托这样厚重的靠山,相信我们的出版事业一定会更上层楼。

  图书

  《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丝路多情恰似故人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荣新江教授研究丝绸之路多年,此书是他专题学术研究的集中体现。

  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大通道,既有地区间的交流,更有国家间的交流。荣新江的研究,西起阿拉伯地区、伊朗地区,东到日本、韩国,既有十分具体的项目,如 《兰亭序》在西域的传播,也有大型主题,如祆教、景教、摩尼教的东传。在所有的专题研究上,都会结合最新发现的资料——不管是一段残缺的文书、一个银盘还 是一幅壁画,再深入发掘传世文献,进行整体解读。通读此书,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一个立体图景立刻呈现眼前。

  丝绸之路一直存在,学者的研 究也从未间断。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参与方,古代中国不仅受益于丝绸之路,也贡献于丝绸之路。从历史来看,中国富强才会带来更多贡献,今天的中国,无疑又迎 来了一个重大贡献期——尤其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是两千年未曾有过的。在全球化的历程中,丝绸之路必将迎来根本性的发展。

  当然,任何战略的实施都需要基础研究先行。指导丝路建设的人们,需要更多地了解丝路的历史,及时补课。相信荣新江此书,能对“一带一路”建设有所助益。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

  在黑暗中仰望星空

  李 舫(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世界史哲学讲演录》是黑格尔1822—1823年冬季学期在柏林大学的授课内容,他的6个学生将课堂笔记按编年史原则整理出来,最后集纳成书。这是他 思想成熟时期的巅峰之作,他站在人类思想的云端俯视着喧嚣世界和芸芸众生:“于是,我们就这样简要地对世界历史作了阐述。”

  黑格尔的客 观唯心主义体系分为三个部分,即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世界史哲学是其精神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黑格尔的体系中,世界史是客观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整个历史进程是精神的一种连贯进程,整个历史无非是精神的实现过程,而这种实现过程是由各个国家完成的;国家就是世界历史在尘世中的实现”。 1996年,《世界史哲学讲演录》在德国首先作为试行本第十二卷出版,旋即引起轰动,成为20世纪黑格尔复兴运动的重要补充。

  黑格尔是 人类思想密林中一个孤独的散步者,他的哲学艰深晦涩,几乎涉猎了人类知识的全部领域——历史、自然、法学、伦理,甚至更多。他在黑暗中仰望星空,而恰如其 所言,“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黑格尔广博的知识与深邃的思考,至今散发着无穷的魅力,他对于人类的预言宏阔睿智,对世界的未来深 谙于心,以至于不论何时何地,我们都会诧异地发现,不论走得多远,我们从未走出过黑格尔的预设——他就在道路的尽头,静静地等待着我们。

  《鸦片战争》

  唤醒“健忘”的英国人

  刘悦斌(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鸦片战争是中英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件大事,但是在两国的历史记忆中,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在中国,它是巨大国耻,也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可说是尽人皆 知;在英国,它却淹没在历史的深处,大多数英国人或不甚了了,或闻所未闻。正是基于两国普通民众对这场战争了解程度的悬殊和认识上的差异,为了提醒“健忘 的”英国人,英国学者蓝诗玲写了这本《鸦片战争》。

  与以往相关著作相较,本书充分运用了中英双方的史料,对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作了全景式的描述。作者立场客观中立,指出英国“是明显的机会主义和伪善,因为它的政客、商人和军人都隐瞒了他们是在文明和进步的幌子下为保护非法的毒品贸易而战的事实”。

  更有意义的是,本书对鸦片战争对构建中国和西方国家彼此形象的影响作了探讨,这有助于今天双方之间的互相理解。特别是对西方来说,要理解中国人民对西方的看法,理解中西之间的关系,“就必须要明白中国是怎样记忆鸦片战争的,要明白英国在双方冲突中的作用”。

  《文明是副产品》

  文明偏爱无心插柳

  米 雪(书评人)

  历史向前发展的同时,从不会忘记对“源”的探索。文明是人类与动物的智慧界碑,使人类的进步大跨步向前。而关于它的起源,社会学家郑也夫认为,文明是副产品,是人类无心插柳柳成荫。

  为何做如此惊人之语?“今天人类的能力已远超过去。但正是人类与日俱增的能力所造就的自信,使我们误以为古代文明是人类目的性行为的产物。本书的目的在 于推翻这种虚妄不实。”作者写道。当我们轻率地以为自己已经是万物主宰时,“君临天下”的俯瞰式思维,更容易使人类陷入唯我独尊的危险境地。

  书中从外婚制讲起,将农业、文字、造纸术、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的起源娓娓道来,这6种极具代表性的事物的起源,就是本书的核心内容。外婚制度并非出于物 种进化、社会制度的选择,却意外促成了后代的基因优化;文字是权利的产物;造纸术是制作树皮布时的偶得……而正是“副产品”,大大改变了人类文明发展的进 程。

  “目的性行为必在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成果的开创性有限,难以成为文明的发轫和转折点。”从看似平常的现象中,作者发现了“创造常在意料之外”的规律,认清了人类思维的局限。

  《匠人》

  当双手与物质对话

  罗 敏(第一财经集团人文部主任)

  恐怕很少有人会认为,一个程序员与一个乡村手艺人之间有什么共同点。但在社会学家桑内特看来,两者都有一种“为了把事情做好而把事情做好的欲望”。正是这种欲望,定义了“匠人”。

  就这点而言,工业社会效率至上的观点,是与匠艺思维格格不入的。18世纪开始,依靠双手劳作的传统工匠感受到了他们的黄昏:在机器的高效准确面前,他们 的手失去了大部分价值。桑内特试图调和两者:流水线产品的“完美”会让人们理解,匠人制作的不完美的产品才是独一无二的。他回溯了漫长的工艺史,反思了数 位哲学家的讨论。回归匠人思维,意味着我们要重归一套认知框架,现今评价智力和工作的方式也会受到挑战。

  诚如桑内特所说,制造具体物品 的过程,也在影响我们的认知。当我们热衷于浮光掠影式的影像,满足于千篇一律的产品,匠人和匠艺,注定是遥远的。但,谁不曾在生命的某一刻,尝试成为一个 真正的匠人呢?去钻研、沉浸、改进,重拾这“持久的、基本的人类冲动”,“几乎所有人都能变成优秀的匠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