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浙江打造文化体制改革“样本省”:文化创新驱动发展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31日16:35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杭州12月31日电 (汪恩民 胡丰盛)12月30日晚,由浙江歌舞剧院民族乐团献演的“华管繁弦春风度·浙江民族乐团大型新年民族音乐会”在杭州举行,1600座的杭州剧院几乎座无虚席。这场音乐会演奏曲目融合了《春节序曲》、《蓝色的思念》、《卜算子·咏梅》、《梁祝》等经典作品,这些作品或为原创,或经过重新编排,或曾参与国际展演,为观众呈上了精品文化的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浙江歌舞剧院文化体制改革以后,从被动“送戏”下乡到主动打造精品剧目“卖戏”的首次跨年商演。

  相比当年一句“如何吸引到观众,从而增加演出收入”,就难倒众多文艺院团而言,如今,浙江歌舞剧院已经实现了从亏本到基本盈利的“大逆转”。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市场主体和政府行为“双重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的成功案例。

  重视市场文艺院团“转身” 改革成果“丰硕”

  “转企改制后职工思想观念有大的改变,原来事业单位大家是等、靠、要的态度,转企以后演员不是在忙于排练,就是在演出的路上。”国家一级演员、浙江歌舞剧院副院长严圣民告诉记者,已经到了年底,排上日程的大型演唱会还有五六场之多。

  而转企改制前,浙歌一度陷入创作瓶颈,与市场观众、专业奖项基本无缘。

  对于当时的歌舞剧团,民间曾有评价:仓库是基本归宿,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基本目的。改革以后,如何才能既叫座又叫好,走上精品创作之路,对国有院团来说是一段艰难的路。

  “如今是网络自媒体时代。我们想借助观众的力量,通过采购式服务,从众筹的角度看观众需要什么、想看什么,然后我们再有针对性的进行修改或者创作。”严圣民介绍,对于改制后的浙歌来说,他们在着眼于传承浙江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更注重了市场需求。

  今年10月份,浙江歌舞剧院大型民族舞剧《王羲之》和“大型民族管弦乐《富春山居图随想》大型舞台艺术作品重大加工修改提高项目”一起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15年度资助项目,分别获得240万和70万的资助。

  据悉,国家艺术基金由中央财政拨款,是中国最高级别的、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公益性基金。

  浙歌的成功,是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2013年,浙江歌舞剧院、浙江曲艺杂技总团、浙江话剧团三家率先改制的有限公司共推出了20部优秀的商演作品,可谓硕果累累。

  2014年,浙江文化院团改革成效持续现好。截止2014年8月,浙江省属8家院团,演出场次达1684场,收获2270.41万票房,8月份既完成全年84%左右目标。

  作为亲历者,严圣民表示,体制改革使坐吃“皇粮”的文化事业单位转变成面向市场的企业,演员收入是根据演出业务等标准,来发放工资。与过去拿“死”工资不同,演员的收入大有改观,多劳多得,大大激发了演员的积极性。

  文化体制改革“点石成金” 激活的不只是院团

  “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对浙歌来说不仅是一个很高的荣誉,同时也激励我们不断的推陈出新,拿出更好的作品来。浙歌要真正走向社会,打响浙江品牌,需要靠作品来说话。作品是院团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浙江文化强省的载体。”严圣民说道,接下来,他们准备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小剧,争取再申报几个国家艺术基金支持的项目。

  记者从浙江省文化厅获悉,浙江省市县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正在加紧推进。截至目前,浙江省承担改革任务的64个院团,基本都已完成阶段性改革任务。

  国有院团的改制,是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但是,被“激活”的并不只有国有院团。据了解,目前,除了文艺院团改革,浙江省持还续加大文化投入,建成浙江音乐学院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大力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文化基础设施网络体系和覆盖浙江全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院团以前的事业单位属性,导致其没有灵活的机制以及激发动力的条件。改制以后,其自身活力、探索能力明显提升,能够顺应市场规律发展,这些都为国有院线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

  “转企改制的国有院团要与市场竞争就必需了解市场,可以说,与市场进行互动,从而进行创作,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行为,有利于院团去迎合市场口味。”薛亮说,因为其先天的属性,改制后的国有院团仍然面临着经营人才缺乏、拓展市场能力欠缺、资金支撑不足等问题,需要其不断的去改进。

  因此,薛亮表示,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发展文化产业,特别是培育自己的经营人才,形成自己的资金支撑,自销对路,推出受人喜欢的作品是院团要重视的首要问题。

  先行先试用创新驱动发展 改革造就未来蓝海

  文化院线的风景“浙”里独好,得益于浙江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

  早在1999年,浙江就在全国较早地提出建设文化大省的目标,并于2000年颁布了《浙江省建设文化大省纲要(2001-2020)》。2012年,浙江又公布了文化产业发展“122”工程首批重点文化产业园区、企业名单,确定了未来蓝海中的“航空母舰”。

  2003年,浙江被中央确定为国内首批的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省份。

  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浙江,文化产业在浙江已经发展成为一片蔚蓝大海,不仅国有文化集团重新释放出市场活力,更让民营文化企业迈开了发展的步伐。

  目前,浙江省共成功举办了9届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和10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以第9届义乌文交会为例,文化产品的交易额达49.1亿元,相比去年大幅提升。

  “电视剧第一股”华策影视与克顿传媒强强联合,又斥资1.8亿收购青年作家郭敬明旗下最世文化26%的股权;“中国旅游文化演艺第一股”宋城集团以“千古情系列演出”为依托,斥资数十亿元打造“中国演艺谷”项目;“中国动漫服饰第一股”美盛文化投入2000万元控股动漫企业缔顺科技;“网吧第一股”顺网科技斥资2.3亿并购3家公司用于完善产品业务体系……浙江8家文化上市企业“占据”着国内8个“第一股”,在文化体制改革的激发下动作频频,探索文化产业蓝海的新坐标。

  甚而,“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古装剧——《芈月传》;人气十余年不衰的《盗墓笔记》,还有那部拿奖到“手软”,连美国视频网站也跟着改编的《甄嬛传》,它们的作者来自同一个群体——浙江网络作家群。

  十八大三中全会也指出:“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允许以控股形式参与国有影视制作机构、文艺院团改制经营。支持各种形式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近年来,浙江文创产业发展迅猛。2010年,浙江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056.1亿元,占GDP的3.8%;2012年这一数值和比值又达到1581.72亿元和4.56%;到2013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880.40亿元,占GDP的5%,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金兴盛表示,“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将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浙江要坚持改革创新方略。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文化创新驱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转变文化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