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人民文学》外文版跨文化传播的新视野论坛举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5日07:47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杨

以更广视野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

《人民文学》外文版跨文化传播的新视野论坛举行

  近日,由人民文学杂志社和北京语言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表述中国:《人民文学》外文版跨文化传播的新视野”论坛在京举行。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阎晶明、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在开幕式上致辞。

  阎晶明在致辞中说,表述中国是面向世界时所应具有的真正的内涵和姿态,中国的历史现实和中国人的生活及心灵正成为世界的热点和关注的焦点,这正 是中国文学所应承载的。互联网时代,文学创作的空间更大了,在向世界推介中国文学时,应该具有更新的、更长远的视野。开放的中国文学与开放的中国社会是同 步发展的,既坚持传统、又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学定能开辟出更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世界不同民族的文化是国与国之间增进了解、加强友谊的桥梁。在作家梁晓声眼里,“文学如同游车,从这桥梁上通过,载着各自国家的风景明信片,此类明信片虽然也属于印刷品,但是体现着手工制作的特征,其文化内涵的民间性不言而喻”。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为使中国文学更好地发挥“明信片”作用,中国作协做了大量工作。中国作协外联部主任张涛介绍说,除组织作家代表团访问和 中外作家交流外,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推动中国作家作品的翻译出版。中国作协定期举办汉学家文学翻译研讨会,为外国翻译家提供与中国作家交流的平台;同时, 推出《人民文学》杂志外文版,集中将更多中国文学面孔推向世界舞台。

  上世纪80年代,一些中国作家和作品已经被翻译成外文,为很多外国读者所熟知,但人数并不多。《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认为,当时在中国作家群 中,这些作家是“比较绚烂地、快速地走出去的一种身影”;而今天的中国文学和中国作家“在慢慢地向世界走去,他们就像缓缓向前挪动的车群,虽然不快,但是 留下的痕迹可能更深”,“更能体现中国文学的真实”。这种“渗透式的前进”也可概括《人民文学》外文版的办刊历程。从2011年英文版试刊至今,《人民文 学》陆续推出了英、法、意、德等多个语种的外文版,并将继续推出日、韩、阿拉伯等语种的版本。施战军希望《人民文学》外文版能够使国外读者了解中国文学的 丰富性、审美性以及它对于中国人心的写照,把中国文学当成文学而非社会学来思考中国人和中国精神。

  “中国文学走出去”这一话题令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想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大量引进国外的文学和思想资源。她认为当时中国文学、文化之所以没 有大规模介绍到世界,是因为世界上对于中国文学和文化没有对等的欲望;如今,面对中国崛起的事实,在国家战略层面讨论中国文学走出去则成为切实可行的事 情。说到表述中国以及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戴锦华认为这首先意味着如何想象自我和认知自我的问题,然后才是如何表述。当我们经过几百年艰辛历史终于开 始参与乃至主导世界性事务时,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在表述中国这一点上,可能意味着中国向世界提供不一样的价值。今天重新言说世界时,我们或许可以反转世界 地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当中以真正自信的态度再度理解中国、思考中国、认同中国,结构当代中国文化的版图,重新打开中国当代文化的可能性。戴锦华同时提 醒,“我们有没有在他人之镜中找出真正的自我,自我之鉴能不能映照世界”。相对于中国崛起作为一个经济事实,进而成为一个政治事实,我们在文化上事实上还 没有拿出与中国崛起相对应的文化结构。

  在对话环节,鲁迅文学院副院长邱华栋、《人民文学》副主编徐坤、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清华大学教授史安斌、《人民文学》英文版编辑总监 Eric、中西文化项目顾问王竞围绕“当代文学跨文化传播中的策略与效果”这一主题,从市场、传播方式、全媒体形式以及实际操作的细节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看 法。北京大学教授吴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吕新雨、《人民文学》副主编宁小龄、李东华和作家代表徐则臣、马小淘也就以文学表述中国时所应具备的视野等话题展 开讨论。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