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深圳文学发展35年“回顾与前瞻”—— 深圳文学 站在高原企望高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22日16:33 来源:深圳特区报记者 孟迷
王干
孟繁华
王山
李兰妮
邓一光

  从国际作家写作营开始,经深圳经典诗文音乐会、女性作家峰会、十大佳著评选、非虚构文学系列讲坛等活动,2015第二届深圳文学季在临近尾声之际又掷重磅——

  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深圳市作协及各区作协承办的“回顾与前瞻——深圳文学发展论坛”日前在市文联举行,来自全国和深圳本土的 数十位作家和评论家,就35年来深圳的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等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并且对深圳文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启示,以及不足 和努力方向都展开讨论。

  ▶深圳是一面照亮过去的镜子

  “我觉得深圳的文学从成立特区开始和这座城市的形象一直是相匹配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评协副主席孟繁华专程赶来深圳参加论坛,作为一位 外来“观察者”,他讲述了自己对于深圳文学35年的认识,“上世纪80年代特区成立之初从全国各地来了很多作家,比如徐敬亚和王小妮把他们身上非常鲜明的 先锋性、观念性的东西也带了过来,那个年代深圳的文学是很有光彩的。”

  “到了90年代,深圳文学逐渐走向正轨,作家对于深圳的表达越来越具有深圳性,也越来越深刻,逐渐开始接近深圳这座城市生活的本质。”孟繁华说,“移民性”是深圳文学创作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不同的生活背景和文化经验来到深圳进行创作。

  “深圳是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照亮了自己过去的经验,才能够进行今天的创作。”孟繁华说,深圳市作协主席李兰妮以自己的患病经历写出的《旷野无 人》,“80后”作家蔡东的《往生》中对人性超时代的体验和理解,秦锦屏在深圳记录陕西社会经验的《拉手手亲口口》都是如此。“这些作家和作品都非常重 要,在当下中国文学格局里,深圳的作家确实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旧经验和新生活碰撞出“先锋性”

  孟繁华的老朋友、著名作家邓一光移居深圳后很快便写出了关于深圳的随笔集,但孟繁华认为,邓一光写再多深圳的生活,事实上都在写他理解的深圳,最后其实还是在写他自己。

  对此邓一光表示,如果考量深圳的文学,确实无法拿传统的文学经验进行比照。“因为年轻人带着旧的成长经验到此,而这些经验是无效的。”邓一光说,“但上世纪80年代之后的中国大陆发展的许多经验,不管是观念、思想还是行为,很多都来自于深圳。”

  “深圳文学的特点就在于,大多数写作者从这里起步,通过自己的旧经验和新生活的冲突,开始重新建立自己的写作价值。”邓一光说,深圳中青年在文学期刊上发 表作品量非常大,就是源自于他们的写作,其实和自己的生活是保持一致的。“2000万人留在这座城市,他们要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价值认同,才能让自己走 下去。”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深圳市评协副主席王素霞表示,深圳文学的先锋性恰恰是建立在新都市文学的源起之上。“深圳文学的先锋性,首先在于它敞开的街道 经验式书写,颠覆了以往的文学经验;其次是自由而开放的新思想,文人下海、打工生活以及高雅艺术生存艰难等让这座城市的文学不再传统;第三是稳健而自由的 写作生态。”

  ▶总结成就,不忘前瞻

  《小说选刊》杂志社常务副总编王干说,深圳为文学理念提供了一个叙述上的经典模式,叫“外来者模式”。“深圳文学一直是被宠爱着的,在深圳的作家是被呵 护、被交流、被评论的,我觉得这也是深圳文学35年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经验。”王干表示,对于文学的重视会让深圳在未来生长出自己的文学参天大树。

  深圳文学35年,处于而立与不惑之间。总结成就之时,也须前瞻未来发展。

  中国作协《中国作家》总编王山表示,从文学的角度来说,如果要做一种前瞻,深圳作家可以不仅仅拘泥于对生活的体验、对生命的经历以及对故乡的回望,而可以有更多想象的能力。“深圳文学现在还属于有高原无高峰的状态,我希望在未来深圳这片文学热土可以出大作品。”

  一直关注并推动深圳网络文学发展的深圳市作协副主席于爱成表示,虽然深圳网络文学发展繁盛,但营销环境还缺乏有实力的网络平台和合适的商业运作模式,无法实现网络文学产业链签约、扶持、发表一条龙的打造。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