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冲刺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短板在哪儿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7日08:00 来源:光明日报 高书生
浙江省首届雕塑展上的现场表演。CFP
上海艺术博览会现场 CFP
上海市民文化节手工艺大赛作品展示。CFP
制图:李慧
■亿美元 ■亿元人民币 制图:李慧

  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已明确,到2020年,文化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这是一个催人奋进的战略目标,文化产业在“十三五”时期将进入冲刺阶段,应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找到短板,明确主攻方向。

   

1.2020年,文化产业会达到多大规模

  一个产业要成为支柱性产业,首先要达到一定规模,公认的标准是该产业应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5%以上。

  2014年我国的GDP为63.6万亿元,2015年至2020年6年里,按名义GDP增长率(即现价GDP增长率)两个口径估算,到 2020年GDP规模分别为106.69万亿元和110.26万亿元,保守些取个整数即100万亿元。也就是说,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至少应达到 5万亿元,才有可能占GDP的5%。

  向这个目标冲刺,难度可想而知。

  2014年文化产业增加值约2.4万亿元,与目标值5万亿元相差2.6万亿元。冲刺目标的难易程度,可用三组数据分析:

  第一组:年均增长率。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5万亿元,从2015年至2020年6年间的名义增长率年均要达到13%以上。文 化产业的名义增长率,“十一五”时期(2006年至2010年)年均21.05%,“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4年)年均21.32%;2005 年至2014年10年间年均21.41%,除2014年为12.13%、略低于13%,其余年份均高于13%。由于文化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继续保持20% 以上的增长率是有难度的,但13%的年均增长率还是有可能达到的。

  第二组:年均增量。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达到5亿元,从2015年至2020年6年间的年均增量要超过4333亿元。2005年 至2014年10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量只有2012年超过4000亿元、达到4592亿元,主要因素是2012年调整了统计口径(因此项调整,增量 达到2037亿元),年度增量超过3000亿元的,也只有2013年,为3280亿元(含个体户)。从这个角度看,冲刺目标的难度还是相当大的。

  第三组:相对值。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004年为2.15%,2014年为3.76%,2015年预计为3.90%。要达到 5%,“十三五”的5年内需增加1.1个百分点,年均0.22个百分点。2005年至2014年10年间,有两个年份即2012年和2013年,文化产业 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比上年增加0.60个百分点和0.25个百分点,这说明实现年均0.22个百分点的目标是有先例的。其余大多数年份比上年增加 0.14个百分点左右,这说明完成年均0.22个百分点的任务也是很艰巨的。

2.“需求侧”,“三驾马车”齐发力

  投资、消费和出口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对于文化产业亦是如此。下面我们分别从这三个角度来分析文化产业的增长潜力。

  首先,看投资。与消费和出口比,投资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显著。2005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只有2892亿元,2014年 已突破2万亿元、达24339亿元,增加了7.42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2005年为3.26%,2014年达4.75%。投资贡献率保 持相当高的水平。但存在的问题也很突出:

  一是投资不稳定。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量看,2010年、2011年和2013年三年投资增加额均比上年减少,降幅分别为-14.34%、- 20.22%和-31.37%。也有投资增加额比上年大幅增加的年份,2012年投资额为1.6万亿元,比2011年增加5253亿元,与2011年只增 加1420亿元相比,增幅达269.93%。

  二是投资来源不合理。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自筹资金(实质是靠自身积累搞投资)的比重畸高,“十一五”时期年均75.82%,“十 二五”时期年均81.26%,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年均占比高出8个百分点左右。以2014年为例,如果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中自筹资金占 比(83.49%)降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自筹资金占比水平(72.16%),融资额将扩大2757.60亿元。

  再看国内贷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十一五”时期和“十二五”时期分别为16.98%和13.62%,比同期文化 产业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分别高出7.70个百分点和5.89个百分点。仍以2014年为例,如果文化产业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达到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中来源于国内贷款的占比水平,国内贷款额将扩大1328.24亿元。

  这两项“一里一外”可使文化产业扩大融资额4085.84亿元,约占2014年文化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6.8%。要使潜在投资变成实际投资,前提是从体制和政策上疏通文化产业融资通道,包括间接融资(贷款)和直接融资(上市和发债)。

  其次,看消费。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公共消费两大块。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城乡居民用于文化娱乐的人均消费支出为671.5元,文化 娱乐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1087.9元、占比5.4%,农村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07 元、占比2.5%。按城乡人口数匡算,2014年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总量约为9430.74亿元,与2014年2.4万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额相比不成比例。 无论是城镇占比5.4%,还是农村占比2.5%,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不协调,也不利于支撑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当然,这也充分表明文化消费潜 力巨大。按照2014年数据估算,城镇居民文化消费占个人消费支出的比例增加一个百分点,人均文化消费支出即可增加201.46元,文化消费总量即可增加 1509.28亿元。对于城镇居民来说,增加200元用于文化消费不太难,相当于看2场电影(60元/次)或1场戏而已。

  公共消费可以间接用公共财政文化与传媒支出推算。与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支出相比,公共财政用于文化消费的绝对额更小。2007年,全国公共财 政文化与传媒支出只有728.9亿元,2009年刚过千亿元,2014年为2319.4亿元,比2013年只增加了74.1亿元。2007年至2014 年,文化与传媒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维持在1.5%左右。到2020年要建成覆盖城乡、实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国家财政投入势必 有所增加,特别是公共文化消费已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公共财政投入文化的支出将会增加。2014年公共财政支出规模已超过15万亿元,文化与传媒支出增 加0.1个百分点,公共文化消费增量就相当可观。

  最后,看出口。“三驾马车”中,出口对于文化产业的拉动作用还很微弱。一是规模太小。2005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只有78.9亿美元,相 当于646.33亿元人民币。2014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为220.4亿美元,相当于1353.87亿元人民币。这与我国贸易大国地位极不相称。二是出 口下滑。2013年和2014年连续两年核心文化产品出口额出现下滑,其中,2013年比2012年出口额减少78.59亿元人民币,2014年比 2013年出口额减少202.48亿元人民币。“十三五”时期,如何激活文化出口贸易,使其发挥拉动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应当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提上日 程。

3.“供给侧”,牵住“牛鼻子”

  再从“供给侧”看文化产业发展的短板,结构性问题十分突出,既有产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问题,也有所有制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等问题。化解这些结构性矛盾,要牵住“牛鼻子”:

  1.技术改造

  每一次科技进步,都会带来文化业态更新换代,不仅催生新兴文化产业,而且推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从而优化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从“供给 侧”发力,技术改造当打“头炮”。无论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还是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都需要再造业务流程,革新工艺、更新材料,都离不开新技术、 新设备。新科技对文化的影响及渗透,借助于文化装备实现,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度通过技术装备水平体现。目前,文化装备业对文化产业技术改造支撑力还不够大, 文化装备业尚未纳入国家装备制造业规划,这与部门分割有关,亟待通过沟通、协调得以解决。

  2.要素市场

  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资本等生产要素。前些年相继组建的文化产权交易所(简称文交所),市场定位应是要素市场,而不是商品市场, 更不是商品期货市场,事实上文交所发展已偏离了要素市场定位。如何激活文交所,使其文化生产要素配置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从“供给侧”发力的重要一 环。文化素材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公共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积累了海量的数字化文化资源,仅公共博物馆拍摄的国家一级文物高清照片就达387万张,进行 再加工就可以作为生产要素进行交易,既能够服务文化生产方式变革,又可以传承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地文交所在文化素材的登记、交易等方面大有可为。

  3.骨干企业

  骨干企业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和质量的决定性力量,也是实现文化产业战略性目标的中坚力量。近年来,文化企业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经营 实力也在增强。自己跟自己比,资产和收入规模都在成倍增长,但与其他领域相比,尤其是跟国外知名文化企业相比,国内文化企业的规模和实力真是“小巫见大 巫”。培育骨干企业,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应从实现支柱性产业目标的高度重新审视、规划,扎实推进。

  (作者系中宣部文改办巡视员、副主任)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