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研讨会探讨文学出路

顽强坚守还是任其泯灭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4日08:44 来源:中华读书报

  本报讯(记者 舒晋瑜)“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在急剧的变化中面临着地方性经验的泯灭,大众传媒、高铁、航空……方方面面的挤压使得过去传统的地方越来越面临危机。”在12月4日举行的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研讨会上,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提出,这种危机不仅会影响到城市的面貌,还会影响到口音。然而,地方差异被泯灭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中国也同时经历着地方性的复兴,每一个地方的文化自觉和自豪感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

  李敬泽说,如何理解地方问题,同时也是如何理解中国。在新的世纪,地方正在重新获得一种新的文化力量。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讨论苏州当代小说与地域文化,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的关系,也包含着这个时代关于文学创作,关于作家的写作与地方文化认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北京大学教授陈晓明认同李敬泽的观点。他认为,全球化和地方性作为互动关系存在,一方面全球化压抑、取消并泯灭了地方性,但是地方性倔强、顽强地保护自己,并在全球化的压力中重新建构。这是一个后现代时代的文化特点。苏州在今天全球化的世界当中,如何在文化上重新理解地方性,这不只是一个文学的特点,是苏州文化重建的课题。同时,陈晓明认为苏州的作家为苏州的文化地方性保护做了巨大的贡献。陈晓明说,电影也好,其他的视听艺术也好,都很难像文学这样,以母语、以方言的方式保护一方地方文化。地方性大量泯灭丧失的时候,文学书写比任何时候都重要。

  2012年底召开的“苏州作家与中国当代文学”研讨会,因讨论过当代文学史中苏州作家的意义。那么,苏州作家的文学史意义何以形成,苏州市作协主席、苏州大学文学院院长王尧认为,答案之一是地域文化的影响。这是本次会议讨论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想由此探讨在逐渐变化的地域文化影响下,苏州当代小说有何新的可能。

  王尧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陆文夫、范小青、苏童等作家的小说,都有鲜明的“苏州气质”,但又不同,不同的作家所受地域文化的影响是有差异的,审美特征的个性差异明显。因此,地域文化的影响可能有基本规律,但没有统一的答案。对于批评家而言,可能有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焦虑,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但对小说家而言,地域文化是母体,小说家不会想批评家那样条分缕析。批评家的分歧常常不是针对具体创作和文本而言,而是一种理论的焦虑。小说家处理地方经验、地方知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还是要从创作出发。他说:“陆文夫的‘小巷文学’已经不能概括苏州当代小说的整体特征,苏州小说创作已经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与吴文化的消长有关。一方面有稳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苏州的文化结构已经变化,是更敞开的地域文化。而且由于小说观念方法和技巧的变化,苏州作家处理地域文化的方式 已经转型,这就有了新的可能性。”

  苏州作家如何书写苏州的问题上,苏州市名誉主席范培松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苏州小说中地域文化的表现越来越淡化。”苏州地域文化必须靠人物形象彰显,如陆文夫笔下的朱自冶、高晓声笔下的陈唤生。但是当下的文学作品中,艺术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或者是有影响地展示苏州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几乎很难找到。范培松认为,苏州作家应该以塑造出有影响的、体现苏州地域文化的人物形象为自己的责任。“我们都守土有责,现在的地域文化慢慢的消失,流失,我们只能坚守,坚守就是先锋。”

  那么,苏州地域文化的书写有何出路?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吴俊指出苏州文学的出路就是逆袭,看每个地方的地域文化如何逆袭当代的主流文学。他认为,地域文化实际在消失,靠坚守是守不住的。“文学承担了对于地方文化或者说主流的社会趋势逆袭而生的功能。一个顺势而为的文学,或者追随主流潮流的文学注定是没有价值的。”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