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协新闻 >> 正文

接生活的地气 连人民的情意 挖文学的富矿

——铁凝主席参加中国作协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3日17:14 来源:中国作家网 范党辉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参加2016年重走长征路的作家代表授旗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参加2016年重走长征路的作家代表授旗

  12月11日至13日,中国作协主席铁凝来到江西,参加中国作协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强调要用我们的笔和爱,抒写长征精神,抒写人民生活,抒写时代巨变。

  于都集结

  用长征精神铸就文学灵魂

  12月11日,中国作协纪念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启动仪式在江西省于都县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前隆重举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启动仪式,向参加2016年重走长征路的作家代表授旗,并发表讲话。江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天行,江西省文联主席叶青,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胡殷红、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彭学明、作家出版社社长葛笑政,以及来自江西各地100多位作家、文学工作者、基层文学爱好者参加启动仪式。

  铁凝在讲话中指出,长征是中国革命最为伟大的集结、最为伟大的出发、最为伟大的转折和最为伟大的前进,不仅是一场人的勇气和意志的极限抵达,更是国家前途命运的生死远征。长征走出的不仅是一支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革命队伍,更是一种自强不息、百折不挠、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和魂魄。这种精神与魂魄,是激励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和源泉。

  铁凝回忆说,十年前,她和一批作家重走长征路,曾亲身体验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与困苦。一路走来,第一次近距离地了解长征、认识长征、感受长征,切实感受了战斗的“惨烈”,跋涉的“悲壮”,真正理解了什么叫“奉献”与“牺牲”,受到了深刻的心灵震撼,为红军战士信仰的无私与纯真的精神所感动。十年后,再次来到中央苏区根据地、中央红军集结出发地、长征精神发源地——于都,恰是一次对长征精神的“追本溯源”,一次“从头开始”的学习过程。在于都,大家可以最真实、最直接地感受当年长征的气息、氛围和精神磁场,感受当年老区人民母送子、妻送夫、父子兄弟同长征的动人场面。

  铁凝说,中国作协即将开展的纪念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活动,正是为了接生活地气、连人民情意、知时代冷暖,掘文学富矿。作家要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踩坚实大地行走,到人民中去,到生活中去,向着人类的精神高地进发。

  叶青在致辞中说,当年中国共产党人在赣南创建了革命根据地,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孕育了伟大的苏区精神。我们以文学的名义纪念建党95周年、长征胜利80周年,不仅是要回望历史,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更是要深入挖掘赣南革命历史题材的富矿,传承红色传统,弘扬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在新的历史征程中开展新局面。

  作家代表彭学军说,向西向北的两万五千里,我们会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地丈量。用我们沿途的所思、所想、所感,做出文学的生动注释,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洗礼、一次磨砺、一次在历史与现实交汇中完成的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重走长征路,是一次盛大而踏实的实践方式,能够强健我们的脊梁,照亮我们的笔端。

  这次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举办的活动是中国作协围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开展的系列文学活动之一。从2016年1月份开始,中国作协将陆续组织作家分别沿着当年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重走长征路,寻访长征的历史遗址,体验长征的艰难险阻,感受长征的革命精神,接受长征的灵魂洗礼,触摸长征胜利80年来的时代巨变。

  红军村捐书

  感恩老区人民的精神滋养

  12月12日上午,微雨天气,寒意阵阵。从于都到瑞金,从长征渡口到红军烈士纪念碑,一路走来,遍地的红色遗存、令人追忆的红色岁月,让作家们激情澎湃。作家们说,在这片红土地上,在这片蓝天下,几十万赣南儿女为了新中国的建立付出了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今天来到共和国的摇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诞生地瑞金,倍感亲切。铁凝在叶坪乡黄沙村代表中国作协向两个红军村分别捐赠3000册图书。很多村民自发汇聚到村广场上参加了这次活动。

  作家们还一同参观了叶坪革命旧址群、沙洲坝革命旧址群、叶坪乡黄沙村华屋的烈士林。在黄沙村后山,17棵青松巍然屹立,那是17位烈士离开家乡参加红军时种下的信仰和精神。听着讲解员的讲述,铁凝与现场的作家们一起在红军烈士纪念亭前,向烈士默哀致敬。17棵青松,是17位红军战士的英灵,他们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大家上了一堂庄严、深沉、震撼心灵的特殊党课。

  当天,铁凝还专程看望了赣州87岁的老作家罗旋,代表中国作协表达对罗旋老人的祝福和敬意。

  深入人生  深入人心

  基层文学工作座谈反响热烈

  12日下午,在宁静、整洁、充满书卷气的瑞金文学艺术院召开了中国作协江西基层文学工作座谈会。铁凝就“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一主题,与来自江西省内特别是赣南和周边地区的红军后代作家、高校师生、农民作家、网络作家、基层文学工作者代表60多人进行座谈交流。赣州、瑞金、于都、宁都、抚州、宜春、吉安等各地作协主要负责同志纷纷介绍了各地作协搭建平台、扶持创作、培训作家、组织采风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也提出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如对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发展前景的忧虑与慎思,希望中国作协的各项文学扶持与组织工作能够向老区、向基层倾斜。

  作家们表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人民群众的爱与苦,需要文学工作者感知与触摸。隐匿在生活深处的真与善,等待着文学工作者的发现与挖掘。只有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说出人民的心事、写出人民的心声,展现时代风貌、彰显民族精神,才能创作出更多的精品力作。

  座谈会上,有近30位“红二代”、“红三代”作家,他们谈到,农民和红三代这两个身份对于他们的写作意义重大。他们更愿意贴近大地,贴近普通人,把笔尖降低到草叶的高度、泥土的高度、盐巴的高度、虫子和稻谷的高度。这个时候,他们觉得自己的灵魂是在场的。

  铁凝听了大家的发言,感受到赣州革命老区作家对文学非常纯粹的热爱,非常感动。铁凝特别与作家们分享了她对深入生活的看法。她说,对于作家,深入生活本身也是持续性的学习。我们要终生向生活学习,向人民学习,向经典学习,向中外一切优秀的文化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持续写作的能力。要把向生活学习,变成一种自觉。深入生活应该是作家创作的铁律。

  她说,江西大地是一座文学富矿。希望老区的作家们能够“占住”自己独有的宝贵资源,咬定青山不放松。对文学而言,历史的线索是不能断的。以文学的方式,做历史线索的探寻者和连接者,从而打通连接我们精神的脉络,是成长在这块热土上的作家一直认真实践着的。而所有的回望历史,都是为了今天和未来。在走向城镇化的今天,中国社会不断产生很多新的群体、新的诉求、新的焦虑。作家在占有了生活之后,还要懂得研究生活,获得研究生活的能力。深入生活,最终深入的是人心,最终深入的是时代的深处。   (范党辉)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