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语言人才培养更接地气

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服务国家战略,打造新型智库——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10日07:55 来源:人民日报 魏哲哲

  “语言教育应主动为国家发展需求服务,大数据时代,语言教学面临转型。”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阿拉伯研究中心主任 崔希亮

  当前,我国已进入公共外交新时代,探讨语言人才培养如何适应和转型尤为必要。2012年,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工作启动,北京语言大学成立阿拉伯研究中心;2014年,在阿拉伯研究中心基础上建立国别和区域研究所,以阿拉伯国家为基础,辐射 “一带一路”沿线全部国家和地区,同年设立国内首家中东学院,专门培养“一带一路”相关专业人才;2015年,自主申报设立“国别和区域研究”二级学科,并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为中国特色高校智库专业人才培养积极探索。

  高校如何担负起时代使命?北京语言大学依托学校特色和优势,从服务国家战略的角度出发,找准定位的思路值得借鉴。

  教学基于实践,推动成果转化

  在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开设了一门让学生备感压力,同时也能收获颇丰的课程——世界智库追踪研究。

  “这门课程的任务量很大,学生要在一个晚上编译七八千字的外文资料,提炼概括成一千字以内的报告,第二天还要将追踪的情况向大家讲述。学生任务量和压力都很大,但是学习效果也更加好。”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教授告诉记者,这门实践性的课程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直接参与智库研究,关注最新的智库发展动态,更好地带动了人才培养的同时,还形成了科研成果,为国家发展提供学术参考。

  这是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中一个很好的例子。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与实践脱节广受诟病。以阿拉伯语专业来说,一方面教材陈旧过于关注语法教学,另一方面,高年级教材内容设置多为深奥的文学作品,与社会需求脱钩,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中东学院院长罗林直言不讳。

  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通过尝试编写口语教程,改变内容设置,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另一方面,也推动联合培养的方式,让学生接受一线资料,进行实践性教学。目前,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专业已经实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在读期间出国率100%。

  “我觉得大学中收获最多的一年是大三出国,在菜市场买菜、同出租车司机聊天、与当地学生交流,比我在学校书本学习更有用处。”作为该校阿拉伯语专业的一名本科毕业生,小周感慨!

  目前,中心以《国别和区域研究专报》《国别和研究通讯》及《国别和区域研究》杂志为载体,以咨政报告、学术论文、专著等形式发布研究成果;每年发布《阿拉伯发展黄皮书》,该黄皮书系列是国内学界首次推出的以阿拉伯国家年度发展为主题的皮书,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内的空白。

  建立人才流转“旋转门”

  11月4日,沙特阿卜杜拉国王基金会将沙特人心中最崇高、最珍贵的克尔白天房金门幔帐,转交给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永久保存,作为中沙友谊的见证向公众展示,这是中沙民间友好往来的一件里程碑式的大事。

  高校如何成为人文交流前线?

  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发挥高校智库在公共外交领域的优势,举办国内首个“中国阿拉伯语月”“中阿语言文化论坛”。截止到2015年6月,北京语言大学与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的321所大学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依托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渠道,将“国别和区域研究”专业的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派往研究对象国家和地区。

  “让每个老师到国外的使馆、合作院校等单位工作,同时参与相关的课题研究;另一方面,让政治外交领域的人员进入学校讲课,形成人才流转‘旋转门’制度。”罗林介绍,通过打通商、政、学之间的人才流动通道,才能更好地做到人尽其才,才能提升科研质量、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大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