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展综述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9日08:08 来源:中国作家网 宋梦寒

  时代意象 画以载道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展综述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第三届架上连环画展11月23日在北京开幕。这是本次展览全国巡展的第六站,也是继 2010年“首届架上连环画邀请展”和2012年的“第二届架上连环画·插图邀请展”之后的又一次学术大展,是“架上连环画”规模最大、参展人数最多的一 次展览,也是连环画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的巡回展览。这标志着连环画艺术经过了30多年的沉寂后,在当代艺术语境下,实现了视觉思维和形式语言上的审美转型, 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展览由中国美协主办,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盼盼集团惟善轩美术馆、辽宁省美术家协会、大连市文联、鲁迅美术学院、张江当代艺术馆、昆明市委统 战部、81美术馆等承办,经过近一年的精心筹备,于8月12日在上海举行了首场展出,之后又分别于9月12日在大连市图书馆、9月18日在鲁迅美术学院、 10月23日在昆明博物馆、11月14日在北京81美术馆举办了巡展,最后在中国文联文艺家之家展厅完美收官。

  “架上连环画”是对“大连环画”观念的实践和探索,是对传统连环画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加深与拓展。近年来,在中国美协的支持下,在连环画艺委会的 努力下,“架上连环画”已成为连环画在新时期蜕变的标志。在保留了原来特有的文学性和连续性的基础上,对绘画本身的形式感和观念化的探究所带来的表达图式 和象征符号的转换,也凸显了连环画在当代语境中新的视觉体验和审美经验。

  与前两届邀请展不同,本届展览采取了邀请名家与面向全国征稿相结合的方式,参展作者也由少数连环画画家扩大到美术院校的年轻师生群体,并集结了 大批民间的连环画作者。展览共收到参展作品600余套4000余件,经中国美协专家组初评、复评,入选作品60套,最终选出优秀作品42套。这些作品虽然 表现的都是抗战主题,但每套作品的切入点都不尽相同。有直接表现战争场面的《登陆日》(李岩),也有人物传记式的《远东战役中的和平天使》(索焱);有关 注特定事件的《罹难后的寂寥》(官欣),也有追求散文式叙事的《勋章》(许航)。在艺术语言上也呈现出连环画特有的多样性,既有走写实路线的《二战中的伟 人》(李非),也有追求写意性的《一九四五》(牟磊),有强调形式构成的《日本侵华战争序幕与“九一八”事变始末》(张晓东),也有在造型设计方面突出概 念性的《众生之殇》(张放、周庆)。展览再次证明,“大连环画”的观念不仅已逐渐被老一辈连环画画家接受,更引导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认知,也因此吸引了数量 可观的新生创作力量。

  当代语境下的学术性探究

  创作观念上的学术性探究一旦契合了当下的精神关切,势必带来视觉思维上的当代性转变,以及艺术语言上与时俱进的重构。黄霞的水彩画作品《红灯 记》,用新现实主义手法重新演绎了舞台剧,虚实相间的留白强化了构成上的设计感,也突出了色彩的视觉张力。赵克标的油画《吾儿谨记》,以符号化的语言配合 简洁的文字,利用画幅在形式上的连续性和形象上的起承转合掌控整体的节奏,动静相宜。刘祎璠的版画《自由与和平》摒弃繁复的细节,用稳定的构图和冷灰的明 亮色块来表现黑暗中坚定的希望,其中补色的运用十分巧妙。陈建平的《红色经典诞生地》尽管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可谓“意笔草草”,但大块的红白对比充分运用了 中国画在构图上“金角银边”的法则和布局中“计白当黑”的意趣,使最单纯的表现手法成为最有力的叙述方式。除了传统的国画、版画、油画和水彩画表现出了各 自的特色外,钢笔画、钢笔淡彩和铅笔素描也利用其语言的特殊性展示出了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在历史题材中融入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感悟,以形式语言作为对主 观意志的阐释方式,并使语言本身具备了独立的审美价值,这可以说是画家们在自我审美追求中对于连环画本体语言属性的探索与实践,也是“架上”观念下的连环 画在学术探索与当代审美关切的成功对接。

  连环画的传承与发展

  本届连环画展邀请的27位连环画名家,都是连环画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作品曾感染、教育了几代人,对中国连环画的发展有过深远的影响。今天,他们仍以其对现实生活的当下性表达和思考作为创作的支点,致力于在现当代艺术探索的境阈中推动连环画繁荣复兴。

  沈尧伊的《抗战音画》是一组以抗战时期的画家和音乐家为主题的肖像画,除了沈老在处理画面上一贯的潇洒利落、一气呵成外,与抗战艺术家之间的灵 犀相通也让人物的刻画格外生动感人。董克诚的水彩《狙击英雄》用笔洗练帅气,画面纯净色彩丰富,意境悠远而清冷,用宁静如夜曲般的抒情手法,以唯美的视觉 效果表现了英雄面对战争的从容英勇。陈玉先的水墨连环画《铁道游击队》以奔放张扬的芭蕾舞造型营造出充满视觉张力的舞台效果和激昂的乐感,生动诠释了中国 画的“写”的意趣。同样是水墨,侯国良的《松花江上》则是以极具个性的艺术语言表现了一种天真自由的诗意化的悲壮。崔晓柏的油画《老洋炮》用夸张概括富于 形式感的人物形象、略带装饰性的色块以及如打击乐般铿锵有力的用笔,讲述了一个威武不能屈的故事。

  尤山的《爱在上海诺亚方舟》兼具油画的沉着厚重与中国工笔画的细腻温润,又有写意水墨的韵味,在表现手法的创新上是一个成功范例。秦龙的《我的 名字叫抗生》运用了“写意”式的讲述,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方式,利用平行空间的交叠渲染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无助。胡博综的《沙家浜》是在传统的线造型中融 入了当代的设计构成元素,利用线条的疏密、走势形成了气韵节奏,而画面中的留白则应了“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的中国艺术的美学特质。李晨的《反法西斯 战争胜利70周年》组画借鉴了古典油画的构图方式,不仅对人物有细致传神的刻画,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是气势宏大。

  如果说,传统连环画中画家用理性和意志实现“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功能性,从而体现出个体与社会的统一,那么,在当代语境中,连环画则更多地 反映了在对现实的观照与个人内心的沉思反省中,画家自我的审美价值观和历史观,其中对于新技法和材料的尝试也最终将艺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家的主观情绪升华 为艺术创作的现实功用性需求。受邀参展的画家以其作品的深厚底蕴为展览增加了文化和艺术底蕴,他们极富时代气息的绘画语言也为“架上连环画”提供了富于当 代性的范本。他们的参与对于年轻作者来说,既是引导,也是激励。

  另一方面,参展的年轻画家,特别是艺术院校的学生,也在此次展览中显现出了蓬勃的创造力。他们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对历史事件的观察有独特的视 角,对于画种之间的融会贯通更加自由活泼。学院的背景保证了这些年轻作者在艺术教育方面的一贯性,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为其提供了艺术观念和语言的开放性 与包容性,使他们在连环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中能够不断地自我更新,始终保持旺盛的艺术生命力。这些年轻人不仅是连环画事业的继承者,更是开拓者,在不久的 将来,必定会成为连环画创作的中坚力量。

  新的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担当

  从中国近代美术发展的脉络来看,连环画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进程中,都以其“大众艺术”的面貌肩负着社会政治文化的普及和宣传职能。尽管在内容题 材的丰富性和表现形式的多样性方面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但对于连环画画家来说,历史担当才是始终无法回避的命题。特别是在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高度发达的当 下,重视主题的社会意义和教化功能,弘扬现实主义精神,依然是连环画创作和发展的动力。

  展览中不论是李斌在《杨靖宇》中凝重的黑色,还是吕子扬在《安东事件组画》里恣肆的水墨,也不论是沈尧定的《国际主义战士——贝熙叶》的明亮色 彩,还是桑麟康《南京城终日火光冲天》中版画效果的黑白色块,都以不同形式传达出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值得一提的是,李晨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组画,也是中国邮政为庆祝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发行的特种邮票的画稿。这套组画以恢弘的气势和厚重的历史感彰显了“架上连环画”在伴随时代前行的进程 中,其精神向度和人文情怀的与时俱进,也体现了连环画在当代审美思潮中逐渐提升的影响力。这不仅标志着连环画可持续发展空间的增大,更意味着连环画画家社 会责任的重大。

  连环画虽然以纯粹的绘画艺术为起点,其落脚点却是和人民生活联系最紧密最广泛的社会需要,这与中国美协一直倡导的“大美术观”是一致的。参展画 家以当代的视角审视和反思战争,在对历史事件的描述中融入了对现实的关切,可以说是连环画作者们对“大美术观”的一次学术性实践。

  为办好这次展览,中国美协连环画艺委会做了大量工作,更重要的是,展览得到了中国美协的大力支持,使首次面向全国征稿的连环画展取得了令人瞩目 的成绩,也展现出了较高的整体水平。在获奖的42套作品中,有多幅分别入选“铸魂鉴史 珍爱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术作品展”,以及“让历史照亮未来——中国军事文化周美术作品展”。

  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赞扬了展览反思历史、歌颂现实的积极意义,对中国美协和艺委会多年来推动连环画事业的发展所做的工作予以了肯定,并对连环画在未来的社会责任提出了很高的期许。

  中国的连环画艺术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由普及文化到雅俗共赏的提升阶段,上世纪80年代由反映现实到审视历史的转变阶段,也经历了 世纪之交在国外动漫和多媒体对中国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下坚守阵地、寻求革新的探索阶段。今天,在“大连环画”观念下应运而生的“架上连环画”,终于迎来了新 的辉煌。尽管小人书式的出版模式依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但“架上”观念下的连环画对于绘画语言与文学性美感的叙述性表达,则更加符合当代的审美理想和追 求,这也意味着中国连环画已重新建构了富于当代适应性的话语体系,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向了新的发展时期。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