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雕琢海南文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7日17:00 来源:海南日报

  “一件事情的成败,说起来有许许多多的缘起。《天涯》杂志二十年一路走来,在知识界、文学界的江湖上尚有一席之地,自然与天涯人艰苦的劳动有关, 但也不仅仅与天涯人有关,还跟在座和不在座的众多作家学者有关。办好一份刊物,不是几个编辑关起门来昏天黑地地就能干出来的,编辑不过是作者与读者之间的 媒介,给读者们找作者,给作者找读者,待他们对接说上话之后便悄悄地退出来,成为旁观者。”这是《天涯》杂志现任社长、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孔见在前不久 《天涯》杂志二十周年座谈会上说的一段话。

  1995年,作家韩少功担任海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他决定着手策划改版《天涯》杂志,并邀请作家蒋子丹担任主编。一转眼,《天涯》杂志已经改版二 十周年了。《天涯》杂志的改版,曾经在1996年被《新民晚报》评为当年的十大文化事件。在海南建省二十周年的庆典中,《天涯》杂志也曾入围海南省知名品 牌。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

  这样一份在全国文学期刊界举足轻重的文学杂志,一直在海南岛生根发芽。2015年12月5日,《天涯》新老杂志人齐聚海口知和行书局,一些热心 读者在活动开始前已经将座位占满。本来只计划做二十套特价销售的《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最后不得不追加到六十套。排着长队等着作家韩少功、蒋子丹等《天 涯》新老编辑签名的读者们让《天涯》人感动又感叹:“谁说海南没有文学氛围!?”

  纪录片里的《天涯》

  五块钱盒饭接待国外专家学者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发布会的第一项内容,是给读者们播放了当时知名电视纪录片导演马小刚、方燕妮伉俪在十几年前为《天涯》拍摄的一部纪录片的片段。拍摄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的这部纪录片,基本再现了《天涯》杂志初创时期的编辑们开会以及日常编稿的细节。

  《天涯》初创时期,经费紧张,所以对编辑制定了一系列节约的制度,比如校样稿子的打印,一律正反两面打印。于是,那些投稿者不用的稿子,《天 涯》从不舍得扔掉。别人投寄的稿子,将书钉取下来,背面用来打印《天涯》的校对样稿,或者是作者的电子投稿。这一传统一直保留至今天。

读者在签售现场观看《天涯》纪录片。

  纪录片里拍摄了《天涯》杂志编辑部开发稿会和选题会的情景。会议结束,中午吃盒饭。这是一个非常生活的话题。《天涯》杂志五块钱的盒饭标准,曾经接待过不少外来的同行,其中包括国外的一些专家学者。

  不定期地,《天涯》杂志也会邀请海南岛本地的作者到编辑部作客,给《天涯》提提意见,出出主意。纪录片里拍摄到时任《新东方》杂志副主编的孔见 先生,他当时青春有加,对《天涯》似乎有说不完的话,十分喜欢。果然,不久,他便到了《天涯》工作,直到如今,成为《天涯》杂志的社长。

  《天涯》人说《天涯》

  在《天涯》工作,我就是硕博连读

  《天涯》杂志的灵魂人物,改版构思者,首任社长韩少功用生动的现实例子来说明《天涯》杂志的定位。这几年,他长期在湖南乡下居住,因为中央政策 的扶持,一些农民的税赋已经全部减免,还额外有一些农业补助。有一天,当地的农民和韩少功聊天时,对他说,老韩,现在政府对农民实在是太好了,不能再好 了,再好的话,就要派干部下来给农民喂饭了。这是一种声音,或者说是一种对现实的观察判断。而就在同一天呢,韩少功在微信的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个知识界的精 英,正痛心疾首地发微信说着自己对现实的种种不满。这又是一个言说的维度。而《天涯》杂志呢,试图将这两种态度,都表达出来,综合起来,甚至是提供更多的 观察社会的维度。这样,《天涯》就有了存在的意义。

  而改版后的首任主编蒋子丹则对坊间有关她一开始拒绝韩少功的邀请的传言做了纠正。她正式的修订版本是:一开始接到韩少功的邀请时很犹豫。经过深 思熟虑,她决定接手做《天涯》的主编。做一本杂志的主编,意味着时间和精力的双重投入。而当时,蒋子丹正是中国炽手可热的女作家,写作正是高峰期。她的犹 豫是如何能兼顾自己的写作和编辑。事实证明,做《天涯》主编的几年,她的确没有时间创作自己的小说散文了。但是,《天涯》的作者队伍质量极高,这些作者对 编者的视野是一种打开。离开《天涯》杂志的主编岗位之后,蒋子丹曾多次说过,做《天涯》主编的这些年,对她是一种精神滋养。

  现任社长孔见也对《天涯》改版二十年来,从一个作者转变成为一个编辑者做了简单回顾。并对在休息时间赶来分享《天涯》精选本的一些热心读者表示 了敬意。孔见在一篇纪念《天涯》二十年的文字里,曾解释过《天涯》一直关注中国现实问题,一直以韩少功、蒋子丹第一代《天涯》人设定的方向上前行不止。

  现任主编王雁翎,是唯一一个在《天涯》杂志工作了二十年的见证者。她深情回忆了从《天涯》杂志初改版,到她担任主编以后的心理变化。每一年六期杂志,每一期超三十万字。二十年,王雁翎仅校稿便达到了三千多万字。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首发式的历届编辑们

  王雁翎在一篇文字里曾这样记录她的编辑史:“‘作家立场’迄今讨论过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有——全球化、市场化、环境与生态,后殖民、民主与宪 政、民族主义、国情与现代化、发展观、女权、教育、现代传媒、三农,社会分层、底层等等。《天涯》既旗帜鲜明又兼容并蓄的办刊方针,给各种思潮、观念提供 了亮相的舞台,成为各方自由平等讨论的平台。《天涯》二十年来的历史,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的历史,有心人可以从中看出这十几年来中国思想潮流的变迁。”

  《天涯》第一代编辑张浩文和崽崽,也深情回忆了在《天涯》工作时的内心感受。张浩文现场一句话获得了不少掌声:在天涯工作五年,我的感受就是硕博连读。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

  作者都是中国文坛最响亮的名字

  《天涯》二十年的精选丛书一套共六册,分别是小说卷《蝴蝶发笑》,散文卷《绝版的抒情》,民间语文卷《此情可待》,作家立场卷《我们经验里的时代》《平静的坏心情》和《生为女人》。

  这六册书,精选了《天涯》二十年来的精华。

  《蝴蝶发笑》本是铁凝发表在《天涯》杂志上的一个短篇小说的名字,而翻开这本书的目录,作者的阵容简直让人晕眩。汪曾祺、莫言、王安忆、苏童、毕飞宇、迟子建、叶兆言、须一瓜、盛可以、张楚等。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签售现场火爆。

  而《平静的坏心情》一书,更是集聚了龙应台、韩少功、张承志、野夫、北岛、刘亮程等一批代表着当代中国最为优秀的思想者随笔。

  《我们经验里的时代》是一本主题图书,该书的作者分别是五零后六零后七零后和八零后代表性作家和学者,他们从自己生活和生存经验来描述这个变化多端的时代。其作者阵容也豪华极了,他们有:李锐、陈思和、秦晖、徐友渔、蒋子丹、王十月、徐则臣、葛亮等。

  《生为女人》也是一部随笔集,是《天涯》杂志将多年来关注女性主题的文章第一次结集出版。这些作者以女士为主,比如崔卫平、戴锦华、沈睿、翟永明、张念、陈蔚文等,但也有不少男学者,如徐敬亚、周国平等。

  《绝版的抒情》是《天涯》散文新锐榜这个栏目的结集,这些年,《天涯》发掘了一批散文新锐作者,每一年第二期集中推出,并配发评论。入选这本书的知名散文作者有:雷平阳、塞壬、格致、江子、江少宾、沈念、杨献平、帕蒂古丽等。

  《此情可待》是《天涯》杂志民间语文栏目的精选。“民间语文”是《天涯》区别于其他杂志的一个重要栏目,其主要发表的内容如日记、书信、寻人启 事、档案、公告等,这些带着浓郁的时代气息的非文学的作品非常受读者的欢迎。而这本《此情可待》是精选了《天涯》发过的情书,从一九五零年代,一直到最近 几年。可以说是一本情书的编年史。

  虽然会有很多优秀作品被遗漏,但是,这几册书,基本上代表了《天涯》杂志这二十年来所关注的点和面,《天涯》见证了中国二十年来的发展和变化,而这六册精选本图书又见证了《天涯》二十年来的执著和变化。

  《天涯》二十年精选丛书发布会后,举行了签名售书活动,场面火爆,让人振奋。仿佛海南岛的文化沙龙时代已经来临。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