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柳青不仅是作家:《创业史》影响了几代读者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4日16:41 来源:陕西传媒网--陕西日报 张民翔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柳青为了践行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深入农村到群众中去,到长安县皇甫村深入生活,创作出了长篇小说《创业史》,这部巨著蕴藏着柳青14年农村生活的丰厚积累,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在《创业史》中,柳青成功地塑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等一批十分成功的形象。特别是梁生宝和梁三老汉两个人物,已排进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有特色的典型形象的行列。《创业史》它们以特有的魅力,影响了几代读者。而《梁生宝买稻种》不仅走进初中课本,也走入几代人的心灵中。 

  柳青心系农村发展,情系中国农民,为了见证新中国农村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和反映中国农民的心声,他毅然放弃了安逸舒适的生活工作环境,挂职来到长安县任县委副书记,来到神禾原下皇甫村的一个破庙——中宫寺里安家落户。他深入到群众之中,穿着农民般的土布棉祆,和乡亲们在“马号”的土炕上抽旱烟谝闲传,聆听最质朴、最接地气的创作元素和农民的心声。当他知道蛤蟆滩稻子产量低后,就让当时的互助组组长王家斌到眉县去买稻中,因而才有了《梁生宝买稻种》的精彩描述。当他得知队里的大青骡子得了病,半夜去给牲口看病,为了指导饲养员养好牲口,他就编写了《耕畜饲养三字经》并印发小册子在长安县农村推广,中国青年出版社印成附有插图的小册子,发行全国。 

  1957年因连阴雨,成熟的麦子发了芽,大家束手无策,柳青就号召村民龙囗夺食,冒雨用剪刀剪麦穗,在大灾之年皇甫村获得了丰收。作为一个作家,柳青不仅仅在小说里关注社会,更在行动中关心困难的乡亲。他看到蛤蟆滩有几个村子,多年来留传一种“粗脖子病”,就到处寻方问法,建议他们吃碘盐,并和王家斌带领群众打深井,改变乡亲吃水条件,消灭这种地方病。《创业史》中才才娃的原型刘田民说:“我小时头上长满黄水疮,是柳青叔在北京开文代会时给我买了黄水疮膏,并让马葳姨多次为我头上抹药。”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在皇甫村,柳青不仅是“百事问”,而且是“百事管”有人问柳青:“你在县上是分管啥工作的?”他风趣地回答:“凡是群众需要的事我都管。”柳青是一个铁肩担道义的作家。 

  在皇甫村,柳青和乡亲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60年4月,《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寄来时,他对妻子马葳说“一分钱也不留,留下一分钱就不是全部!”柳青硬是将16065元的稿酬,捐给王曲公社建了个农械厂。1961年开始写《创业史》第二部时,村里要拉电了,这让点了一辈子煤油灯的乡亲们欢欣鼓舞,可是村里没钱。看到乡亲们向往光明的愿望要落空,柳青向中国青年出版社预借5500元稿费,为皇甫村支付高压电线、电杆费用,让村民早日享受到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为人民创作,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纵观柳青的创作生涯和《创业史》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无不体现着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无不展现着文艺工作者肩负的时代责任,是一部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亦是陕西黄土地文学界的自豪和骄傲。 

  柳青精神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之所以产生这么久远的影响,与他深入黄土地,扎根人民之中是分不开的。所以,柳青不仅是个作家。更是个坚持原则,坚持社会主义理想的共产党员。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