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创新剧目探索戏曲更多可能 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6部作品今起献演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1日07:33 来源:文汇报  邵岭
  • 图片说明:《情殇马嵬》是上海越剧院越剧《唐明皇与杨贵妃》中的一折,也是全剧的高潮。(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供图)

  •   在话剧领域如火如荼的小剧场概念,能为传统戏曲带来新的空间和新的生命吗?今天启幕的首届上海小剧场戏曲节将对此作出探索与回答。在6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的6部创新剧目将分别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戏剧沙龙和上海京剧院周信芳戏剧空间上演。

      活动主办方、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总裁张鸣表示,借助小剧场概念独有的实验性与创新性,在局部范围内探索新的戏曲表现方式和元素,是举办小剧场戏曲节的主要 目的。而一些参与入围剧目评审的专家则告诉记者,6部剧目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突破,在“吸”收传统精华养料的基础上,“呼”出了新想法、新形式、新概念, 从而有望让戏曲艺术的一支触角,伸展到当下的主流观众视野,进入更多青年观众的审美范围。这也符合戏曲节命名的初衷:“戏曲·呼吸”。

      注重故事性,弥补传统剧目短板

      即将上演的6部剧目分别是:京剧《碾玉观音》、越剧《情殇马嵬》、昆剧《夫的人》、京剧《十两金》、新概念戏曲《青春谢幕》以及梨园戏《御碑亭》。尽管剧种不同,表现手法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增强了故事性。

      如何发掘老故事的内核,满足当代观众的舞台期待?上海京剧院的《十两金》取材于李渔的传奇小说《十二楼》,讲述了在一个想买爹的穷小子和一个想买儿子的 财主之间的故事,从“你买我不卖”到“你卖我不买”的剧情反转中,蕴含着中国人内心深处延绵千年的“孝”和“道”。梨园戏《御碑亭》出自《今古奇观》中的 《王有道疑心弃妻子》。主创选择了其中3个主要角色,删减旁支,从女性视角出发,重点着力于刻画女主人公的内心变化与人生选择,并将原先故事中的大团圆结 局为开放性结局,以传统手法讲述了一个更加具备现代精神的故事。“有冲突,有张力,有荒诞,有喜感,改编的小剧场戏曲,基本上满足了我们对一个好故事的期 待。”有评审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上海昆剧团的《夫的人》则是对经典故事作了重新解读,它改编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但却以麦克白夫人为第一人物、第一视角,着重于对人物心理的挖掘与刻画,“有哲理的味道,有人性的考量,有强烈的实验昆曲的味道”,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说。

      在业内人士看来,对于故事的重视,弥补了传统老戏的短板。《十两金》的制作人、余派传人王珮瑜表示,传统的骨子老戏,功能往往不在讲故事,而是呈现流派 艺术和表演形式。“传统的中国戏就是以歌舞演故事。但是到了今天,这个观念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多好故事来勾连起这个时代的观众,符合他们的审美需求。”

      提炼传统元素,拓展舞台呈现

      与大剧场相比,小剧场最大的特点并不是空间概念,而是前卫和先锋的意义。6部剧目平均时长在80分钟左右,如何在简化某些程式的同时,在表演方式和舞台呈现上进行拓展,主创们都进行了各自的探索。

      荣广润对京剧《碾玉观音》印象深刻。该剧改编自宋话本,故事本身变动并不大,但在舞台呈现上和传统京剧有很大不同,无论是服装、造型还是舞美,都更追求现代感和时尚感,突出“唯美”二字。

      《御碑亭》的舞台几乎空空如也,贯穿始终的是创作者对于“空的空间”的巧妙运用——通过法国人乔治·拉沃达的灯光设计,呈现到观众眼中的空间,既是人物内心张力与情绪的交锋,也是情节的留白,用相对静止的画面表达人物的微妙心理,人物心绪脉络由此成为全剧节奏的主轴。

      《夫的人》也在造型与空间设计上突破了传统,写意部分大于写实部分,色彩、灯光乃至演员妆容都借鉴了其它艺术门类,更接近年轻观众的审美。《十两金》将传统戏中富贵衣的设计运用到了一桌二椅上,设计了一款“富贵桌椅帔”,让人眼前一亮又无违和之感。

      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传统戏曲在诞生之初就是小剧场艺术,具有小剧场基因,如今尝试小剧场剧目,不是赶时髦,而是一种回归。即将展演的这些剧目,不同程度上借鉴和提炼了传统元素,这对于戏曲创新未尝不是一种启迪。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