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徐冬冬:博物馆不应只成为旅游景点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2月01日07:18 来源:光明网

  导语:

  他曾是第一个由联合国主办其画展并收藏其作品的中国 画家,被誉为中国当代抽象绘画开山之人。著名画家徐冬冬,曾于1997年启动“阳光与和谐的梦想”大型行为艺术,它以1997年出版的《徐冬冬画集》作为 创作载体,用现代行为艺术方式将该画集放置到世界各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中,以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他的足迹遍布全球,见证了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对于最 为熟悉的博物馆话题,他对记者表示,“自己有很多话想说”。

徐冬冬:博物馆不应只成为旅游景点

著名画家徐冬冬(资料图片)

  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里产生的

  记者:早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您就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对唐、宋、元、明、清各代绘画作品进行了临摹学习,能否分享一下这段经历对您艺术创作的影响?

  徐冬冬:我年轻的时候喜欢去故宫临摹古画,那个时候的故宫没有像现在这么多人,我很喜欢倪瓒、黄公望等一些 画家的画,一旦故宫里面有展出,都要尽量去看原作。虽说只是一幅幅的画,但一到里面,我就感觉身边都是活着的人,这是五代的李成,这是“八大山人”站在我 面前,好似笑眯眯的,那是“扬州八怪”里面的黄瘿瓢……

   这个世界上有的人天天相见,但似乎是陌生人,有的人隔世看到了他的作品,却亲切的不行,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那是一个年轻人与古人们的一次次“雅集”, 我们有说有笑,通过一幅幅的画作,我得以和古人的灵魂相会。你看中国的山水画,淡淡几笔,文文雅雅,透露出简约的美感,不光美,还有善意,我是从古人那里 领悟到如何认识“真、善、美”这三个字的,回头来看,我觉得这段经历不仅仅是对我绘画的启蒙,在我的价值观、人生观、宇宙观的形成过程中,这些博物馆、图 书馆、美术馆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记者:前段时间,故宫办了“石渠宝笈展”,您对此有关注吗?听说排队就需要排6个小时。

  徐冬冬:人确实很多,其实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国外博物馆的管理方法,他们参观的人也很多,在国外很多大的博物馆,买票的时候,就告诉你几点到几点,这个区域你可以直接去看,在这个时间之前你可以先去看别的区域,不需要耗费这么长的时间排队。

  另外,我觉得这次故宫90周年的展览,应当对捐献展品的人表达应有的敬意,比如张伯驹先生捐献的《展子虔游春图》,起码应当把捐献人的名字标注 到作品说明上,这也是国际惯例。故宫的90周年展览,应该让大家看到这90年是怎么走过来,有多少人为了中国文化的保护、传承做出了怎样非同寻常的贡献, 而不是只是展出一幅幅作品有多么好,要让人们了解作品背后的精神上的价值,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神脉络、精神的根。

  博物馆不应只是旅游景点,而应成为大家经常去的地方

  记者:多年之前,您通过“阳光与和谐的梦想”行为艺术把自己的画作带到了世界各地多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等机构,在看过那么多博物馆之后,您觉得国外的博物馆在“软件”方面的表现,有没有国内同行应当借鉴的地方?

  徐冬冬:第一个是服务观念,在国外看博物馆的时候,真的很羡慕,我经常看到有一批批的孩子来,博物馆的地擦 得很干净,孩子们有的坐着听老师讲,也可以躺在地上自己玩儿,有很多背包客来了,就直接把背包放下坐地下,人家也不会觉得你素质有多差,博物馆的工作人员 没有把你当成给他们添麻烦的人,而是对他们的展览有兴趣的人。

徐冬冬:博物馆不应只成为旅游景点

在国外,博物馆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地方(资料图片)

  第二个是现在我们现在好多博物馆都被当成旅游景点了,而不是大家经常会去的地方,在国外的博物馆都是有年票的,入了它的会员,以后比如有新的展 览会通知你,每周几点到几点的音乐会也会通知你,中午还有午餐可吃,很多人周末会经常去博物馆,这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像国内一样,当成旅游景点去 一次就完了。

  与改革开放前相比,我们现在不少博物馆建的确实很好,比以前好多了,但是在导览和讲解这些“软件”方面确实存在问题,我们的孩子一进去就觉得没劲,从小没有美的教育,博物馆要让人们有了兴趣点才不会变成只是旅游景点。

  记者:现在的博物馆好像有点两级分化,像故宫这样比较著名的博物馆大家都挤着去看,但一些地方性的博物馆却门庭冷落,国外是不是也是这样的?

  徐冬冬:我一直认为博物馆不在大小,而是在于你想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儿,故宫有故宫的办法,中国美术馆有中国 美术馆的办法,地方的博物馆也同样有自己的办法。比如河南、山西这些地方在农耕社会都有悠久灿烂的历史,如果能把本地出土的东西做成很好的展览,也很好 啊,不见得非得办成故宫那个样子,但是可能面临缺乏人才的困境。

  在国外很多乡镇里的博物馆办的也很好,在日本有一个洗温泉的地方叫箱根,那边就有一个小的博物馆做的很温馨,虽然小,但它很会借景,由于面对着富士山,它就做了个景框,看着窗外的景色就像画一样,这是个私人的博物馆,还会提供给你一些书看,让人感觉非常的精致、舒服。

  现在国内一些博物馆的建设我还是很遗憾的,这可能跟观念有关系。我老家是宁波的,在那里有个很有名的藏书楼叫天一阁,本来不大,是个很好的四合 院,但近年来扩建的越来越大,先是把旁边秦家祠堂放进去,然后又把周围一个戏楼也弄进去,再加上拆迁的一部分地方做成了公园,一下子就把本来很纯粹的藏书 楼公园化了,整个藏书楼的气息就不好了。我们建博物馆不能是为了旅游,你还要尽量还原它的原貌,有时候大兴土木反而破坏了原本应有的气息。

  博物馆里有浓厚的学术自由气息,任何人都可以来这里寻找他喜欢的东西

  记者:看过世界上那么多博物馆之后,您怎么看待今天中国的文化和博物馆之间的关系?

  徐冬冬: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为什么在博物馆里就能看到,因为它不是一段时间的思考,他是一代代的,我们的文 明史是3500年,在博物馆中唐宋元明清都能看,这样我们对自己的民族,对自己脚下的土地就会不一样。中国每天会有许多乡村消亡,中国的文化产生在乡间, 我不希望我们的孩子以后认为我们的房子就是公寓和别墅,是现代的东西,我们的文化产生在哪儿,一定要知道。

   故宫它不仅是一个博物馆,它还是中国的历史,通过宋元明清这些画,来告诉我们中国的古人是怎么来审美的,怎么来理解宇宙世界。我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看 宋徽宗的花鸟画,两个小鸟眼睛里面含有智慧,哎呀,一看这个国家的君王那么慈悲,是个很富有的文明的国度的君王,这个不得了。宋朝时候的人穿的衣服,袖子 大大的,女人走路像云彩一样,还有男人的发髻,在他们的生活里,充满了诗意,随便拿起一个筷子,它都刻着诗和画,包括过去的茶道,宋徽宗画里都有表现,勺 儿、杯子什么样,如何抹茶的,通过这个了解那时候的人的生活状态。

  在西方的博物馆,你去看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作品他们都是给教堂画壁画的,画圣经故事,而中国的画家不一样,他们都是文人雅士,我看了全世 界这么多的博物馆,我们现在留下来的画家,都不是工匠,比如王维,他不是专门画画的,但是他开创了南宗画派,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奠定了中国画的基 础,中国的画是很高级的,文明程度高级的不得了。

  我们现在看博物馆不能看到一幅画就想着值多少钱,而是应该出于兴趣,我觉得博物馆是一个让人安静的地方,能寻回自己文化的地方,我当时通过“阳 光与和谐的梦想”进行图书放置时,原因之一就是我觉得博物馆、图书馆是很自由的,任何人都可以到这里来寻找他喜欢的东西,去发现真善美。

  (采访者:光明网记者 郭佳)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