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出版发行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30日19:52 来源:中国诗歌网

  由诗人、诗评家、自由撰稿人、“长河文丛”主编、“为良心写作”倡导者马启代和诗人书法家周永联袂主编的《中国首部微信诗选》,经“长河文丛”编委会审核编辑,由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并于近日在各大新华书店和当当、亚马逊和孔夫子等网上书店陆续上架。

  《中国首部微信诗选》一书是从2015年1月开始,由《山东诗人》杂志和“长河文丛”编辑部联合组织的微信诗征稿活动缘起,2月、3月、5月陆续开展了三期征稿,陆续收到各地文朋诗友投稿1517人次、3523首微信诗歌。后经《山东诗人》杂志社和山东微信群诗歌征稿组联合评审委员会严格评审,推出了327位 诗人入选本书。

  本书由诗人马启代先生作序,入选作者既有活跃在中国当代诗坛的实力派诗人,也有暂露头角的青年诗人,可谓翘楚纷纭、精彩纷呈。此外,为打造好这一新兴的诗歌选本品牌,《中国首部微信诗选》将作为年度选本,每年通过征稿、评审出版发行。

中国首部微信诗选

中国首部微信诗选

  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

  ——关于《中国首部微信诗选》的断想(代序)

  马启代

  写书、评书、藏书,还要卖书、编书。凡事都讲究成就感,“首部”自然是编书人的追求。

  题目来源于我自己的一首诗,那首诗的题目叫《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诗中写道:“面对白纸,我就有国土万里,它一步一叩首/是刀,是良心的钻/我必须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多年来,我积极倡导并践行“为良心写作”,恰如诗的最后一段所写“——每当阅读新作,笔就刻骨铭心地痛”。这首诗曾被《丑石》诗刊(2012.1)作为“卷首诗”特别推荐,后来被选入多个选本,持续地被一些诗友如王启章、邹林芳等在文章中论及。我之所以在开篇说到这些,实在 因为给这样一部诗选写几句话颇犯踌躇。提笔之前,胸中有千言万语,打开电脑,却又陷入长久的沉思、遐想。

  此时的窗外已是暮秋的原 野。今日晴好,天高云淡,透明的阳光厚厚地覆盖着大地。步入中年,在摸爬滚打、伤痕累累中毅然紧咬牙关的我与眼前成熟的秋天颇似精神上的知己,热烈、感 伤、莫名其妙的忧郁与壮心不已的激动。好久不读古诗的我,脑海里猛然冒出来的诗句竟是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伫立窗前的我,并无吊古伤今的冲动,头脑里继而出现的是四年前我写自己那首诗的情景,其 心境,颇与古今相通。

  时光流逝如常,有人热闹,有人显赫,有人恬淡,有人退去,我们潜隐在文字中的情感和意志还是呼之欲出,撼人心旌…… 

  我有一个很有才华也很有思想的朋友,作为少有的知己,我都不知道该不该写出他的名字。是的,我在另外的文章中提到过他,他说过这样的话,人类有了互联网,也许像学会了使用火一样是个伟大的发明。他叫张延安,诗人,他说这话时很认真,看着我,我肯定地点头。前几天,一家刊物给我做访谈,我又提到了这个问题,不过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的。我说,我们自小学的教科书上说“火”的发现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又说意大利文艺复兴让人类摆脱了蒙昧的中世纪。我不知道现今的教科书是如何说的,但我强调,“火”的发现和使用只能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诞生,只有“人”的尊严作为国家意志被以“法”的形式贯彻确立方可称为文明社会,网络技术的进步,对于全球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是一个保障,因为它将使那些未被文明照亮的地方暴露无遗。也许我的推论过于乐观,但无疑这是今天正带 给我们艰难的、微弱的一线曙光的科技。

  我是从这样的社会背景上来理解网络以及所有自媒体的,当然包括微信,以及微信上的诗。 

  按 我个人的经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见到的基本上是被称为286、386以至586的所谓电脑打字机,后来接触到了什么方正排版系统,再后来是电话上网等等,江湖上开始有网站、论坛产生。那个时候我忙于至今看来漫无目的的奔波操劳,离文坛越来越远,办公、家庭的电脑基本是摆设,后来跟我多年的手提也是充当一个样子。我开博客是2009年3月11日,新博客是2012年12月2日(此后开通了微博,基本没用),这些博客都是诗友岩峰帮我注册的,它伴随了我重新回归写作的过程。不过直到2014年3月1日才在诗友黑骆驼的多次推荐下,由他亲自在北京的一家小酒馆里为我注册了微信,我发布的第一条微信却是3月3日与李新宇先生的合影,上面横竖两条书法都是李先生给我书写的“为良心写作”,直到9月以后才开始学会基本操作,特别是遇到周永以后,使用才算正常起来,但我至今没有直接在微信上写过一首诗。由此可见,我不是新技术的追潮者,甚至有些木讷迟钝,与潮流总隔着一段距离,既不至于落伍,也绝不是勇立潮 头的弄潮人。不过,微信所带给我的便利是一言难尽的,但同时,过多的圈子和群友反而让我只能扮演一个潜水者。

  根据相关资料的记 述,互联网产生于1969年10月29日的阿帕网(Arpanet)。其标志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计算机通过网络的首次连接。中国互联 网的发展始于1987年夏天,北京大学的钱天白教授向德国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当时中国还未正式加入互联网)。此后经历了五个阶段,即网路探索 (1987年~1994年)阶段、蓄势待发(1993年-1996年)阶段、应运而起(1996年-1998年)阶段、网络大潮(1999年—2002年 底)阶段和繁荣与未来(2003年~至今)阶段。 其中,起点中文网的前身玄幻文学协会产生于2001年11月,2002年6月,第一版网站试运行。在网络上发表Blog的构想始于1998年,2000年博客开始进入中国,但到了2000年才开始真正流行,2004年的木子美事件,让中国民众认识到了博客的影响力。到2005年,国内各门户网站,如新浪、 搜狐、网易、腾讯、博客中国等纷纷加入博客阵营,出现了博客的春秋战国时代。2005年9月8日,新浪推出Blog2.0公测版,成为国内首家正式推出

  Blog频道的门户网站。2008年各种各样的小网站开始运作微博形式的互联网展品,新浪由时任桌面产品事业部主管的彭少彬主持开发,其微博于2009年8月14日开始内测,此后逐渐风行一时。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突破1亿,此后连年加速增长,迅速普及。可以说,微信作为一种更为便捷的传播形式和平台,仍在迅猛发展中,吸纳了 数亿人群。

  我们所说的微信诗,就是在这样的科技背景上出现的。黑格尔说过,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我们不能在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对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武断理解。我相信,微信的出现,也许其蕴含的巨大价值尚未完全显现。

  不 能不谈到2015年伊始的“余秀华事件”。如果非要把余秀华的迅速被关注定性为一个事件的话(这显然符合网络的本性),很显然,诗刊通过微信推出的余秀华 比纸刊推出的余秀华是成功的。我们且撇开诗歌文本的艺术质量不论,事实上从来也很难给一首几首诗歌甚至一个诗人截然划分等级(但好孬的基本尺度是存在 的),应当说,余秀华作为一位真诚的面对自身命运而书写的人,就当前整个的诗坛状况而言,她不妨被称为诗人(当然,我个人对这一称谓有着很苛刻的标准),不过,不期而至的赞誉和毁誉更多显示出的是“微信”自身的特性。它可以让一个人(无论优秀还是平庸)的名字一夜间遍及大半个中国,只要背后的推手有相当的实力并足够卖力。2015年1月30日周南炎在《北京日报》撰文指出:“余秀华的成名,其意义远远超过一个演员的成名,势必会激励更多底层平民进行自我表 达,在手机上传播诗歌文化。这是艺术的光荣,也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再谈余秀华走红事件 诗歌借新媒介焕发新活力》)这一论断乃新闻式的臆测,这与“艺术的光荣”和“诗歌生命力”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但关系还真难说多么大。朱子庆《当下新诗为何总是闹笑话?》一文在历数了近年种种诗坛丑陋的闹剧后,写道:“如今进入互联网新媒体时代,传媒的猎奇、凑热闹本性,也着实鼓励了新诗的这种丑陋。新诗 的诞生本身就是一场社会运动,负有运动社会的使命。或许当诗人放下号角走下诗坛,让诗歌从忽悠变成体己,重返私人世界,新诗方有改观?”(《羊城晚报》 2015年9月27日第B2版)我不敢完全同意朱子庆先生开出的药方,但同意它对“网络”和“新诗”的相关认识。

  正是在这样的 诗坛背景上,《诗刊》征集“微信诗”,《山东诗人》也随即征集“微信诗”,且大受欢迎(这一点不出乎意料)。于是乎,我与周永先生商议干脆再编一本微信诗 选。这就是“首创”的由来,其实,顺时应势,算不上什么要命的事,且依然得到诗友们的响应支持,深感欣慰。

  关于“微”,真的有点 耳熟。中国文化虽博大精深,但讲究以小见大,其孕育出的东方艺术更是追求言外之意,甚至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先不说中国古代以短诗为主,当代新诗也多短章,很多比赛更是以短诗为限,短诗奖项远非长诗可比。我们知道,中国的远古歌谣《弹歌》,当代北岛的《生活》,顾城的《一代人》,都短的不能再短。唐代韩愈说 “微诗公勿诮”(《荐士》),日本的俳句至今盛行。山东诗人孔孚、桑恒昌等的“减法”、“寸法”诗艺也都是在单位面积上求产量,以精到、精准、精炼为要旨。上海流行的“三行诗”(假如是诗),微博上要求的140字等都要求人们只能向深处开掘。说到微博上的诗,我们“长河文丛”还推出了高世现主编的《中国 微诗体年鉴2013》,“微诗体”的概念自此进入人们的视野。此外,熊国华选编的《国际华文微诗选粹》以国际华文微诗群为主体,以同题比赛的方式,提出 “微诗体”应该限制在4行以内,他们认为界定了“微诗”的概念、承继了古人相互唱和的传统、进行了现代语境下“诗可以群”的国际性实践,还制定出“原创性、核变性、趣味性、现代性、生态性”的微诗原则。我觉得,凡事过犹不及。凡是冠以“诗”名的东西,“诗”永远是核心。写在大地上、岩石上、树皮上、兽皮上、竹签上、锦帛上、纸张上,还是电脑上,这些都是诗的载体而已。论坛上、博客上、微博上、微信上的诗首先要是诗。自由过度和束缚过度都是创作的大敌。到了微信时代,我们甚至无意于给它什么硬性限制,似乎只有一条:凡是在微信上出现的诗,都是微信诗,当然,我们在编选时偏向于短章,那只是出版容量的考量, 关键,在我们看来,它是诗。如此说来,我们的“微”与高世现、熊国华先生的选本都不一样,我们没有什么特别的诗学主张,重点放在对“诗”(好诗)的展示 上,因为在我们看来,微信的兴起毕竟不可等闲视之。我们只想在时光的身体上刻下声音。

  我们的目的干净、美好!

  最 后为“长河文丛”顺便做一下广告。“长河文丛”已经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博客、微信公共平台业已运作,首届“长河奖”即将开评,“长河文丛”书店已经在孔 夫子网、淘宝网等设立。我们所有探索、实践的推广作家作品的“成功模式”,一句话,都是为了彰显作家作品在这个时代的尊严。

  我们的愿望美好、干净!

  2015年 暮秋 明夷斋

  (马启代,祖籍山东东平,诗人,诗评家,“为良心写作”的倡导者,“长河文丛”主编。曾获首届刘勰文艺评论专著奖、第三届当代诗歌创作奖等,入编《山东文学通史》)。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