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阐释好、宣传好中国梦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30日08:21 来源:中国作家网

  景俊海(中宣部副部长):

  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双向互动、相辅相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智库宝库,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发展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奠定了深厚的文明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 现。”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人类文明史上,从来没有哪一个民 族能够像中华民族这样虽然面临千难万险、经历千波万折,但依然拥有绵延不绝的历史、源远流长的传统、从未中辍的文明。中国梦生发于中华民族传统之中,具有 强烈的历史感,既是对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的现代呼应,也是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提炼;既展现了中华文化自信的恢宏气度,也折射着华夏儿女内心深处 的命运共同体意识;既凝聚着振兴中华的文化血脉,也是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今天,我们站在巨人肩上,根植深厚文明,忆先哲丰功伟绩,观历代嘉言懿行,岂能 不奋发图强、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 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 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 息”的进取意识,“变则通、通则久”的奋斗精神,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表现,经过长期积淀和传承,赋予我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这启示我们,必须基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自强”“革故鼎新”这些文化基因,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摆脱各种束缚,坚持走独立自主、奋发图强的道路,坚持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道路,坚持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开放的道路。怎样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 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是每一个文化工作者应当自觉承担的重任。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价值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儒学大会上总结出15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命题,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最为全面的总结、最精粹的概括,基本可以看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概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 伟大的战略,是系统工程,要应对国内外复杂的环境,牵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涉及国家、民族、家庭、个人等各个层面。因此,必须要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强大的价值支撑,有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情怀,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境界,坚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集思广益的胸襟,具备以政为德、 政者正也、知行合一的修养,以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勤勉奉公的精神,秉承以民为本、博施济众的原则,才能渡涉险滩,攻坚克难,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 国梦。

  四、中国梦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为中国梦奠定了深厚的文明根 基,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价值支撑,同时也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传统文化,根据新进步新进展, 立足于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提出“中国梦”,一方面总结概括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追求和理想,另外一方面也符合时代的特点和人民的需要,既是对历史经验的总 结,也是对现实情况的应对,集中展现了党和国家的高超智慧,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深刻的忧患意识、鼓舞人民奋勇前进的伟大理想,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形成了新的中华优秀文化。

  清末时,很多先贤做过“梦”,梁启超写过小说《新中国未来记》,蔡元培写过小说《新年梦》,都梦想着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的复兴,但是他们的希 望没有变成现实。惟有中国共产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在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历程后,今天我们国家政治清 明,经济飞速发展,文化高度自信,军事力量强大,人民安康,山河秀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 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让我们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开创发展新境界,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 伟大目标而不懈奋斗。

  吕章申(国家博物馆馆长):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率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基本陈列,在这里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中国梦”的命题。习近 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 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从此,实现中国梦成为时代强音,中国梦凝聚了全球中华儿女的心,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面精神旗帜。而“复兴之 路”则成为社会各界踊跃参观学习的热门展览,中央国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社区街道、社会团体、学校等纷纷组织人员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 览,并把它作为开展党团活动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课堂。

  今天是习近平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提出实现“中国梦”命题三周年。中宣部举办这个座谈会以此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年来,每年的这一天,国家博物馆作为“中国梦”的发源地,都要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的讲话精神,以此激励全馆职工敬业爱岗,勤奋工作,牢记使 命,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张岂之(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有系列论述,对此,我们要学习好、阐释好。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应吸取其中的精神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 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比如穷本探原的辩证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人格养成的道德精神、博 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等。温故才能知新,这些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总之,既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的引领,又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这就是我们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精神力量。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中国梦不仅是集体之梦、民族之梦、国家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人人都有梦想,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梦的魅力在于梦想成真,在于它强烈的现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惊涛骇浪中稳步推进,扎实前行,第一个一百年的目标已胜利在望,中国人就有更大的信心将第二个一百年的梦想变为现实,这将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的巅峰,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高峰。

  实现中国梦需要集中一切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而传统文化就是一项主要的资源,它最有利于调动国人的积极性。但传统文化也有其局限,如果不深 入探究其精神实质,一味模仿复古,只会起消极作用。如果不注意创造性转化,也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而且传统文化的优秀理念不能只停留在概念,集中于精 英,今天必须使之形成社会实践,面向大众,方能发挥作用。一旦转化成功,并成为社会实践,就能够产生巨大的效应,解决一系列的难题。

  例如中国的传统孝道,其本质在于维系家族的精神支柱,保证家族和社会的繁衍。汉族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孝道的继承与弘扬起了 重要的作用。今天现代化国家和发达地区都面临着生育率降低、人口数量下降、老龄化加剧的难题,可以将传统的孝道转化为现代的价值观念,同时摒弃将“后”限 制为男性的陈腐概念,保障男女平等,那么这种孝道就能在今天发挥独特的作用。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能用之于现代转化的资源很多,必定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君如(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精 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而中国梦的提出,与中国的传统 文化密切相关,它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土壤,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渊源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中国梦集中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追求和当代中国的时代潮流。今天我们所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在漫长的探索实践之后提出来的。 所谓“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的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中国要实现具有“富强、民 主、文明、和谐”四个元素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用“中国梦”这个概念,概括了中国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连接了中国的历史、现实和未来,同时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直通的桥梁,把党的意志与人民的共 识、民族的情感连接了起来,也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地说过,“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12个字。如果从文化上来研究中国梦,它和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密切相关。从这样的角度来研究中国梦,使我们认识到,中国梦和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田  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起,这点在今天已经形成共识了,而且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传统文化热。但是在这种传统文化热之中也存在着一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窄化或者浅化理解的倾向。所以,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有准确理解。

  我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三根柱子两层楼”。所谓“三根柱子”就是儒、释、道,缺一不可。但是在谈到传统文化的时候,往往把它简单地等同于 儒学,甚至把“儒”简单地等同于《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而对中华文化有着深刻影响的佛和道现在被忽略,很少人提。所谓“两层楼”,一方面是指 “在楼上”的书面文化,它的特点就是以汉字作为载体,包括经史子集、唐诗宋词元曲等,另一方面是指“在大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特点是以口头传承作为 载体。

  很多读书人尊重文字却不重视口头传承的文化。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非常重大。在传统社会,生在偏僻农村的农民子弟,他没有上过一天学,不 认字,连自己的名字可能都不会写,但是他不但掌握生产、生活技能,还有很强的道德感和价值判断,他知道孝,甚至在民族危难的时候会挺身而出,参军保家卫 国。这跟他们从小听书、看戏有关。一个普遍的百姓就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

  陈  来(清华大学国学院院长):

  对中国梦的理解,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它是一种中国道路,从路径、方法的层面去理解。这种理解有它的道理,但是不完整,手段和路径并不能代替目标。中国梦的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对于这三者,需要我们从多个侧面加以阐释。

  我前两天到印度尼西亚参加一个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中国梦:孔子与当代中国”。他们发给我的邀请信中提到,他们所理解的中国梦包括三个因素:繁 荣、富强和道德。繁荣和富强都好理解,但道德的因素我们讨论得不够多。我在会上发言的题目是《孔子思想的道理力量》,我觉得道德的力量应该值得我们更多地 去关注。

  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梦的目标提供了价值内涵基础。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构成了实现中国梦的现实动力。因此,实现中国梦必须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跟时代价值结合起来,对中华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只是要富国强兵,对世界道德文明的贡献也是我们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宣传,特别是对外宣传的时候,要强调中国梦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让世界人民更好地理解我们的中国梦。

  李  捷(《求是》杂志社社长):

  如何正确对待中华文明传统的问题,成为当今文明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如何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基础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科学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指南。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为我们解决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指明了正确方向。批判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特别到了今天,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文明财富之后,我们就更加应该开启当代中国的精神文化“寻根之旅”。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为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供了正确指导。长期历史实践证明,推动理论创新的 动力源泉,既来源于人民的丰富实践,也来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启发。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在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与良性互动中构 建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在这种良性互动中,决不能轻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价值。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的有关重要论述,为我们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奠定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根 基。中国近代和当代中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部努力,汇聚到一点,就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要增强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民族自信,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诱惑和侵蚀,就必须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打上一层靓丽而坚固的底色。 这个底色,就是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传统的文化自信。

  颜晓峰(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增强实现中国梦的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项基础性工程。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中国梦的文化根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民族复兴,必须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我们的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扎根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成果。因此,以文化兴盛推动民族强盛,就是要自觉发展繁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渊源、以社会主义先 进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

  第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中国梦的文化纽带。中国梦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复兴梦。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岸同胞共同来圆中国梦。能够 把两岸同胞、海内外华人连接在一起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凝聚力。另外,中国梦是56个民族共同的复兴梦。把56个民族凝聚在一起的文化纽带, 也是千百年来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共同浇灌的文化,是吸收各民族文化优秀成果融汇而成的文化。

  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梦的文化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思想、精神的一座富矿,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进程中有着重要价值,是不 可或缺的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深深植入民族心理、肌体、行为之中,并且是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要积极继承、努力发扬。当前,要把继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更好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之中,使二者成为同一个整体、同一个过程。

  党圣元(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党委书记):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和思想力量,是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在思想文化建设领域的一项战略 性任务。这是因为,保护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中华优秀文化之魂,方能凝聚民族复兴之力。我认为,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重要工 作:

  第一,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首先解决文化认识论方面的问题。要摆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消除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种种误解,尤其是不要 动不动就把传统文化拉出来为现实的失误做替罪羊。同时,必须分清“复兴传统文化”与“封建文化复古”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要根据现实的 需要,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智慧灵活、大气磅礴地加以文化创新。

  第二,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做好顶层文化设计。做好顶层文化设计,在民众中树立起高尚、理性、正气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才能最终实 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从目前来看,在顶层文化设计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思想资源。

  第三,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判定是否属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在于看它是否经历过长期的实践验证,是 否即使历经过各种历史的磨难而仍能很快恢复并继续为人们所遵从、被家庭所提倡、为社会所公认。也就是说,只有那些能够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方法论,能够帮助人们开启智慧,提升人们思想境界的文化,才能真正算得上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在于抓好优秀传统文化的通识性教育。要选择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以适合于大众读者阅读接受的读本刊行于世,并在学校课堂特别是中小学课堂广泛开展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使全社会恢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陈  晋(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

  我们知道,在任何民族、任何时代,传统文化都是无法割断的。中国梦的提出,既是一个政治主题又是一个文化主题,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密切相关。中国梦的内涵有三个属性,我试着结合这三个属性谈一下自己的理解。

  第一,中国梦是历史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命运的自觉和自信的表达,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所以我们要把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 间的历史链条衔接起来,把中国梦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价值内涵打通呈现。在这个过程中,要深入思考这些问题:中国历史上的辉煌,它的文化支撑是什么? 中国近代时变得落后,它在文化上的原因是什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哪些基因沉淀为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第二,中国梦是现实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 现这个目标。因此,我们谈传统文化、谈中国梦,应该着眼于时代要求,立足于实践需要,让它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时代精神相融合。

  第三,中国梦是未来的。中国梦是看得见的未来,是国家的、民族的,又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要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就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因此,我们从未来的角度来思考:应该怎样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袁济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

  在当前,中国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存在的不平衡问题。中国目前的大众文化受西方商业文化的影响日渐加剧,许多年轻人对于西方的流行文艺趋之若骛,而对于自己的固有传统却茫茫然。

  从中国梦的实现来说,中国想要走向世界,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离不开对传统文化优势的利用与开发。

  第一,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为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第二,传统文化倡导的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诚信观念、重铸理想之魂提供丰富的滋养。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所提倡的人格境界。

  第三,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精神、会通中西的包容精神,可以为中华文明的融入世界、互相交流,提供成功的典范。这将有助于打破西方话语的垄断,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

  因此,对于传统文化需要进行全面的认识与宣传,最大限度地利用传统文化为中国梦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服务。我认为,传统文化在当前的宣传与普 及,需要不断进行创新。我们现在呼吁读经典,但经典也是历史地变迁着的,过去只有四书五经能称作经典,诸子学说不能称作经,现在则不然。当然,国学的教育 除了读经之外,还可以采用展示的方法进行,向青少年展示中国文化丰富多采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对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陶冶其性情,提升其道德素 养。

  万俊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传统文化是中国梦的文化母体和精神资源。中华文明5000多年来绵延不绝,这是一个奇迹,这是我们民族的幸运。之所以能够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我们必须在这样一种悠久、丰富、漫长的文化传统中间寻求对中国梦的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命都没有了,根基没有了,中国梦就很难实现。因此,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文化 认同,我们的中国梦、我们今天的价值认同和社会理想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包括精神文明的复兴,这个复兴要代表未来世界的一种新的现代 性。

  既然传统文化如此重要,那就面临着如何继承、转化、发展的问题。我们过去有这样的原则:“中体西用”或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应该怎 么落实呢?首先要转变文化心态,不是去抛弃传统,而是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向传统讨教,向传统寻求资源。其次是话语转化的问题。我们要根据现实,用一套新的 话语去阐释,让更多的人愿意接受。

  另外,我们在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注意到,它不仅包括汉文化,还包括其他各个民族的文化。在全面整理自己的文化传统之后,要积极在新的形势下弘扬传统文化,融汇新知。相信中国文化会实现伟大复兴,给世界呈现更清晰更丰富的文化图景。

  张维为(复旦大学中国模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梦的提出,体现了我们很多的历史文化的传承。中国一直都非常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我们今天讲的实现小康,实际上就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党和政 府不断大力改善民生,以解决老百姓真正的困难。中国在文化上主张兼收并蓄,好的东西我们都要积极学习,在历史上从别的国家吸取了很多的养分。但是,在这个 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失去自我,而是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而且,我们能够做到融会贯通,做得更好,能够超越别人。正是因为我们有了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传统, 中国梦的实现过程将会更加顺畅。

  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

  三年前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 史上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应该说,生活于这个时代的人们是幸运的,参与并见证这个时代发展的人们更是幸福的。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从世界历史上看,中华文明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民族的复兴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传承 中的复兴、承传中的创造,既肩负着时代的使命,也承载着历史的责任,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创举,在世界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国家、民族、 人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体。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本质。中华民族素以吃苦耐劳、富于非凡的创造力著称于世,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众多中华儿女的努力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业必将实现。

  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是和平的复兴。与世界历史上众多国家的崛起不同,它不是依靠武力、侵略或损害他国利益的结果,而是中国人民依靠自身力量奋发图强的结果。

  应该说,中华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事业。它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以及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

  (摘自专家学者们在“中国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