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各地文讯 >> 正文

剧种一个不能少 剧团一个不能差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5日07:53 来源:中国作家网 王 馗

  从近代以来的百余年间,上海一直是中国戏曲演出的重镇。得益于上海开埠以来的市民构成,沪剧滩簧、淮剧、越剧一直是其社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族群 艺术;而京剧、昆曲则因作为“国粹”的戏曲品格,具有广泛深入的社会影响;至于滑稽戏、评弹则借助江浙吴语的方言优势,以曲艺说唱形式生生不息。由于南北 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加之中西文化交流的特殊历史,以及当代改革开放的引领地位,上海不但成为江南各种戏曲交流荟萃的生态中心,也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展演的 文化中心。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上海因其现代国际大都市的文化定位,能够给予中国戏曲极具现代性的品格;中国戏曲亦因经过上海城市文化的洗礼,而能获得现代 性的品位。这也是众多中国戏曲剧种剧团日益看重上海舞台的重要原因。

  上海给予中国戏曲的这种“高地”意义,最重要地体现在长期驻足于上海市民生活中的京剧、昆曲、沪剧、越剧、淮剧、评弹,以及这些戏剧艺术的现代 创造。六种传统表演艺术各具特色,亦有各自不同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承载这些艺术的六大艺术院团,基本都是国家重点保护和扶持的专业戏曲表演院团,长期以来 汇聚了众多戏曲大师名家,展演大量的传统经典剧目与优秀新创作品,其艺术声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六个院团传承与创新的具体成果,自然成为上海戏曲艺术乃至 中国戏曲艺术保护与发展的风向标。特别是2011年由六个院团为主体组建成立的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通过戏曲院团集群的方式,为传统戏曲艺术在当代的有序发 展拓展了重要的实践道路。因此,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组织演出的六台优秀新创剧目来京展演,既展现了近年来高水平的“上海成就”,也张扬了数十年来戏曲长足发 展的“上海品质”,更提供了足以引起中国戏曲界思考和借鉴的“上海经验”。

  在中国众多的文化区域中,戏曲艺术发展水准总是存在不平衡,特别是在戏曲剧种比较丰富的省市地区,从传统以来就有区域大戏与地方小戏的区别,戏 曲形态不同,其发展便有差别,创作水准自然不能一律,这当然也是符合戏曲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但是,上海戏曲艺术创作的实践却突破了这一规律。京、昆、 沪、越、淮五个剧种的剧目《春秋二胥》《景阳钟》《邓世昌》《铜雀台》《八女投江》,除了个别剧目是曾经颇得赞誉的优秀剧目外,绝大部分是近几年来经过观 众认可的新创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景阳钟》侧重旧曲翻新,让长期遭到禁演的老戏重新展现悠长的历史底蕴;《春秋二胥》注重原创新编,在历史事件中赋予悲 剧化的生命体悟;《邓世昌》贴近时代主旋律,从近代甲午海战的反思中回应当前的时代文化命题;《铜雀台》专注古典风尚,将耳熟能详的曹魏故典浓笔点染出细 腻动人的风采。甚至如淮剧《八女投江》、评弹音乐剧《芦苇青青》,保持革命现代戏的本色,张扬戏曲在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功能。六部作品,六种风格, 集中展示了当前上海戏曲界多元的创作理念和成熟的优秀作品。能够让区域内的所有剧种,都保持旺盛的创作活力,并且有立得住、叫得响的作品成果,这种成就实 属不易。

  上海昆剧团的《景阳钟》和上海京剧院的《春秋二胥》,是此次展演剧目中尤为人盛赞的两部作品。《景阳钟》的创作最大限度地整合了《撞钟》《分 宫》等经典折子戏的表演艺术,对传统戏进行了脱胎换骨式的提纯与改造。作品延续了《铁冠图》对于明清异代的历史感伤,但改变了该剧浓郁的天命观念和家国情 绪,转而将叙述笔墨集中到对现实的反思和批判,通过历史人物的心路历程来展现对历史规律的求索,大得《甲申三百年祭》的文化旨趣。《春秋二胥》则以原创作 品的新锐机锋,围绕伍子胥伐罪鞭尸的复仇行为和申包胥谴责滥杀的个体抗争,凸显精神异化与道义恪守的心理对垒,寻找在“仇恨”与“自律”的生活逻辑中,生 命个体如何徘徊在灵魂的底线,体验麻木和超然的心灵规则。剧作找到了由“复仇”和“宽恕”组成的二元判断,为两个历史人物重新赋予独特的历史时空和性格风 采,充满浓郁的人道主义理想。这两部作品超越了传统题材的一般叙事视野,对耳熟能详的历史片段进行人性深度的解读和现代伦理的观照。两部作品不但是对两个 院团原来创作高度的再次冲击,也是对昆曲、京剧两个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创作高度的再次冲击。保持旺盛不竭的创造水准,打造精致、深刻而能感人的艺术品质,这 是中国戏曲界一直以来重要的职责所在。

  上海戏曲院团展现的勃勃生机,来源于持之不懈的艺术积累和系统有序的艺术传承。以目前上海戏曲艺术中心所汇集的人才队伍质量而言,有29位国家 级非遗传承人、25位29次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39位51次获得中国政府“文华奖”个人单项奖等等,通过戏曲院团集群的方式,整合出集团作战的文化 合力,可以看作一条重要的艺术经验。上海戏曲界没有其他省市戏曲界普遍出现的文化迷茫,也没有让剧团以走市场的名义成为一盘散沙,更没有让区域内的戏曲剧 种在遗产保护的招牌下名存实亡,而是充分利用几代艺术家资源,积极地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新的拓展机遇。上海评弹剧团一直传承的是说唱弹词的传统演出形 态,优秀的评弹剧目通过优秀的人才梯队得以延续,但是此次演出的“评弹音乐剧”却尝试用戏曲舞台调度方式来包装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这虽然不是评弹艺术的 必由之路,但把传统书场说唱拓展到大剧场演出,推介持续不断的艺术人才和他们的表演艺术,显示出艺术团队很强的文化远见。这种几代艺术家共同打造一部作品 的创作风尚,普遍出现在此次展演的六个院团及其舞台呈现中,由此构成十分难得的艺术生态。稳健地遵循艺术发展规律,冷静地探寻戏曲保护和传承的机制,这是 中国戏曲在当前需要积极面对的重要课题。

  中国戏曲延续近千年,时代性永远是戏曲传承不能缺少的内在动力。从传统走来的戏曲艺术,如何实现现代化,如何将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实现融合,这 是当代中国戏曲已经着力、但还在不断进行的任务。上海文化主管部门本着对传统戏曲剧种剧团的文化责任感,让区域内的剧种一个不能少,让区域内的剧团一个不 能差,这本身就是对戏曲艺术的最大扶持,是上海戏曲界文化自信力的最好说明,而其扶持的成果又张扬着上海戏曲界极大的文化创造力。正缘于此,上海戏曲艺术 中心进京剧目展演,带来的不仅仅有优秀的舞台作品、优秀的艺术人才、优秀的视觉印象,还有戏曲的发展活力和文化品格。观众对上海戏曲的期待,实际是对中国 戏曲本应具有的时代性创造的期待,因为不断更新的观众群体需要有永葆时尚的审美感受:当然也是对中国戏曲本应具有的现代性创造的期待,因为不断发展的现代 中国需要有符合现代理性的精神诉求。多少年来,上海一直是戏曲创作的文化高原,一直是戏曲现代化的引领区域,上海戏曲界为戏曲艺术的保护和革新所积累的宝 贵经验,对中国戏曲的良性发展十分有益。这应该得到充分尊重。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