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网>> 新闻 >> 作家动态 >> 正文

阎肃:时代歌者的追梦人生

http://www.chinawriter.com.cn 2015年11月24日17:16 来源:人民网 黄子娟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
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阎肃

千年历史,百年人生。一个人如何造化时代而不被时代淹没?一滴水如何融入大海又不被大海吞噬?这是历史课题,更是人生课题。

有一个老人,年逾85依然从事着人类最年轻的事业,他以心为镜、以身为范,在巍巍艺坛独树一帜、追梦至今;

有一位军人,从艺65载依然冲锋在主旋律文化一线,他以笔为枪、以墨为盾,书写着一曲曲铁骨铮铮的强军战歌;

有一名党员,白发苍苍依然不忘初心爱党报国,他以念为针、以情为线,穷尽一生编织着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

他,就是阎肃,空政文工团创作员、著名剧作家。

此刻,当我们提及这位老人时,他做总顾问总策划的“9.3”晚会的旋律还在人们思绪中回响,他做《星光大道》嘉宾时的精彩画面还在电视屏幕上闪烁,他编剧的民族歌剧《江姐》正在四川各地巡演热映。

然而,就在此刻,这位老人却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梗,静静地躺在医院病床上,至今已昏迷50余天。

哲人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人的精神可以无限。阎肃睡着了,但他的生命却早已伴随他的作品,融入这个伟大时代的滚滚洪流,与中华民族奋力前行的每一个音符一起跃动......

“回顾这一生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我发自内心地感激党的关怀。如果没有党的思想引领,我这一生的命运就会重重地改写......”从艺六十五载,阎老始终——

胸怀中国心 书写中国梦

“爸,您有没有什么一直想干而没干的事呢?”

“没有。”

“那有没有什么遗憾呢?”

“没有。”

“怎么可能呢?一辈子都没有遗憾?”

“真没有,因为我从来就没有自己非要干什么,一直都是组织让干嘛就努力把事干好。”

这是阎肃昏迷前,与儿子在空军总医院的对话。没过几天,阎肃安详地“睡”了,至今未醒。

的确,阎肃一辈子都在“听招呼、跟党走”。

入院前十天,阎肃还在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他激情满怀、不辞辛苦地与演职人员一起历时近6个月、数十次修改彩排,最终为全世界观众呈现了一台主题鲜明、气势恢宏的文艺晚会。

“抒肝胆,聚风雷,问人生啊能几回,大别秦岭云涛吼,至今澎湃赞军威。”今年八一期间,抗战胜利70周年献礼电影《百团大战》全国热映,而影片主题歌《丹 心拥朝晖》便是由阎肃作词。这首歌的作曲、总政歌舞团原团长印青评价道:“浑厚雄壮的歌词寄托了阎老拳拳爱国心,赞颂了中国在抗日战争中流砥柱作用,一经 推出便广受好评。”

究竟是一股什么样的力量让耄耋之年的白发老人对艺术满怀激情、对祖国奋力讴歌?翻开阎老的人生阅历就能找到答案,正是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让他打心底认为“国家好他就能好”,从骨子里都认为“自己是组织的人”。

哲人说,信仰就是生命车。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阎肃的一生,犹如一架在信仰驱动下的生命之车,从五四运动后国人的救亡图存,驶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每个人都有选择信仰的自由,阎肃的信仰也并非从天上掉下来。作为忠实天主教教徒的父母,大概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儿子以后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党主义战士。

阎老从小受洗,身上点过圣水。在重庆一家教会学校读过5年书,原本学校准备把他推荐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当作未来的“教父”培养。可是,阎肃后来的路却与此渐行渐远。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运动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 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之后,他参加一系列进步学生运动,读《共产党宣言》《新民主主义论》,慢慢成为地下党外围组织的成员。

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怀揣一颗朴素之心,他投身历次“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尽管镇压人员抡着带铁钉的大棒子,尽管流血牺牲冲突不断……

忠诚信仰的底色,在一次次洗礼与实践中沉淀加深。最终从朝鲜战场的战火中归来的阎肃,如愿入党、参军,成为一名光荣的军队文艺战士。“今生跟党最光荣,为党工作是使命。”一颗为党奉献一生的火种,自此点亮了他的人生。

谈及阎肃的信仰,著名军旅作家王树增动情地说:“半个世纪之前,阎老擎出一面红旗,此后,他用毕生的心血来绣,一针一线,一生一世。”的确,信仰的红旗需要信仰者用一生的心血去编织。

在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风雨历程中,扛不起沉重旗杆,弃旗而去的并非没有;抵不过利欲的诱惑,摔旗反戈的也有人在。而阎肃始终不忘为擎起大旗、高歌前行。

为纪念建党70周年,他创作歌剧《党的女儿》,恰逢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有人劝他要慎重,可他非但没有动摇信念,反而激情创作,十八天完成剧本。

总政歌剧团原团长、该剧作曲王祖皆说:“天命之年,三天一场戏,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饱满的热情,是完成不了的。”后来,该剧荣获全国文艺最高奖“文华 奖”,还被选作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国庆彩车巡礼剧。党和国家领导人观看后称赞:“《党的女儿》给我们上了一次生动的党课”。

入党前,阎肃认为共产党了不起,崇拜党;入党后,觉得自己离党员的要求差得挺远,凡事以共产党员的标尺丈量自己。一生荣耀满身,却对“空军优秀共产党员”情有独钟,获奖时“激动不得了”。

很多年前的一天,正逢阎肃儿子阎宇性格叛逆期,爷俩同看新闻节目时发生过一次争执。阎宇指着电视里一条新闻:“阎肃同志,你坚持看了这么多年新闻,这条新 闻你不觉得假吗?你真信吗?今天就咱爷俩,您就说一次真话。”阎肃面对质问突然大吼一声:“我说的就是真的,人前人后我说的都是真的!”阎宇事后回忆:那 一刻,父亲就像被错怪的孩子,恨不得掏心窝给人看。

这次住进重病监护室之前,他特别对儿子强调:不管我遇到什么情况,不准你们跟组织上提一点要求,我把这一生完全彻底地交给组织,组织上已经给予我的太多,我却回报的太少。

“对党,要感恩一生一世,更要回报一生一世”。肩负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秉承坚贞不渝、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阎肃以及他那一代艺术家和革命者,对党对国家对民族的大忠大爱、大情大义,立起了那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好样子!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至今言犹在耳。它犹如一把精神火炬,时时让我有一种情感的燃烧和心灵的悸动。”受延安文艺座谈会感召从艺到去年文艺座谈会提出“风花雪月”,阎肃一生——

拥抱大时代 唱响强军歌

2014年,阎肃受邀参加文艺工作座谈会,作为军队代表发言。会前,阎老同军队文艺工作者说,“我不念稿子”。大家甚是疑惑,这么重要的会议发言不念稿子,会不会有些离谱?

谁知到他发言时,语出惊人:“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听过阎肃发言,习主席表示:“我赞同阎肃同志的风花雪月。”全场响起会心的笑声。习主席接着说:“这是强军的风花雪月,我们的军旅文艺工作者,应该主要围绕强军目标做自己该做的事情。我特别赞同。”

如今一年过去,阎肃的“风花雪月”已成为强军文化的“风花雪月”,和他许多军旅作品一样,为全军将士启智加油。看似信手拈来的“风花雪月”,实则蕴含着阎肃长期以来对党的文艺方针的深刻领悟,凝结着他对军旅生涯的深厚情感。

1959年,领导派年轻的阎肃下连当兵。他成天种菜浇水,心存不解,唉声叹气。后来他主动“靠上去”,与飞行员、机务人员打成一片,不亦乐乎。代理指导员期间,他一次次看到战鹰呼啸升空,地勤战友的心也随之悬在空中,慢慢的,他感悟到基层官兵的责任与艰辛。

有一次,一架战机迟迟未归,阎肃看到大家“心都在天上”,突然得到灵感,把当兵一年的积累付诸笔端,很快创作出《我爱祖国的蓝天》。

这首歌,经他的老战友、著名作曲家羊鸣谱曲后一炮走红,至今仍是空军传唱度最高的歌曲之一。2009年,三十四国空军代表团和一百五十多国驻华大使参加“空军和平与发展国际论坛”,许多外国空军友人都会唱《我爱祖国的蓝天》。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阎肃奔赴前线。当他看到满山遍野的烈士墓碑朝着祖国方向,他落泪了:是什么力量支撑他们远离故乡、战死他乡?战场归来,他做了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决定:参军报国,至死不渝。

亲历“过去的战争”,走近“现代战场”,阎肃说:我离战场越近,创作就越有生命力。

在空军首长支持下,阎肃先后去过航空兵师作战室,登上过预警机跟随训练任务,在演兵场、指挥所感受作战氛围……据统计,阎肃一生中创作1000多部(首) 歌词,有三分之二是军旅题材。空政文工团团长张天宇感叹说:在人民空军发展壮大的每一个重要阶段,都有他的作品在纪录和传唱。

“楼船夜雪瓜洲渡”,描写的是1161年深秋,南宋军队痛击入侵金兵时的情景。“楼船”与“夜雪”便有了金戈铁马、誓死卫国的意境。1964年,阎肃为写《雪域风云》去西藏采风,同样体验了当代军人的“风雪”坚守。

当时是12月中,阎肃跟随空政文工团创作队一路颠簸18天,到了海拔四五千米、零下40多度的目的地。极度寒冷加上高原反应,让他死去活来,多呆一天都是难熬。

他心想:除此之地再无任何地方能叫“艰苦”了吧。可是第二天,当他得知一位战士来了两年多,脸上起斑,眼睛雪盲,他不由地给战士深深敬了个军礼,说:“你真是英雄!是真正的英雄!”阎肃后来坦言:这次高原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为兵服务的使命。

阎肃与空政文工团作曲家姜春阳合作的《军营男子汉》鼓舞了一代官兵。1987年,阎肃在辽东半岛军营交流中,有战士说:“为什么说我们是‘傻大兵?’发生灾难时会想起我们,说我们是最可爱的人,可平常怎么就成了‘傻大兵’?”

当时,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转型、观念解放的初期,有的人下海经商发财,有的人一夜成名。对于条件相对艰苦、待遇相对较差的军人,许多人认为“太亏”“不值”。

“我必须要为战友们撑撑腰、壮壮气!”阎肃连夜创作,以一名战士独白,阐述从军光荣、当兵不悔的豪情。“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想去打仗,只是因为时代的需要我才扛起了枪;失掉多少发财的机会丢掉许多梦想,扔掉一堆时髦的打扮换来这套军装。”

这首歌,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官兵精神风貌,唱出了军人士气,唱出了军营底气。总政宣传部艺术局原局长秦威评价道:“国家意识、军队意识、空军意识,在阎老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对阎肃深情赞誉:阎老是位可敬可爱朝气蓬勃的艺术界老前辈。他是文艺界的骄傲,他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阎老坦言:“自己创作这么多部队歌曲,是时代推着、责任推着,也是感情在推着。”

几十年来,阎肃上高原、下海岛、走边防,几乎走遍空军部队,为官兵讲课辅导,培养文艺骨干,创作百余首军歌、师歌、团歌,深受官兵爱戴欢迎。他也先后被评为空军优秀文艺工作者,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誉为“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

“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阎肃对习主席在文艺座谈会的讲话深表赞同:把人民满意、官兵满意作为最高标准,把服务部队、服务官兵作为基点归宿。

歌剧《江姐》创作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在重庆渣滓洞一间黑咕隆咚的牢房里,阎肃作为编号3841的“囚犯”双手被反铐,戴着沉重的脚镣坐在老虎凳上,当捆绑的脚下加到第二块砖时,他两条腿的筋都快要绷断了……

为使《江姐》贴近真实,他和同事们两下江南、三进川东,走访了几十位尚在的地下党员和革命志士。历时两年实地采风、数十次创作修改,又经过一年多排练,1964年《江姐》一经问世,数百家文艺团体相继上演,毛主席观看《江姐》后,在中南海亲切接见了阎老。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戏剧评论家季国平说,如今《江姐》已经5次复排,产生的影响远远超出一部歌剧所能带给人们的审美体验和心灵震撼,以江姐为代表的大批中国共产党人所展现的红岩精神,已经成为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一首歌、一部剧,能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留存下来,源于创作者对大时代的深刻把握和热情赞美。从建国50周年晚会《祖国颂》到建国60周年晚会《复兴之 路》,从建党80周年晚会《岁月如歌》到抗战胜利70周年晚会《胜利与和平》,阎肃一生拥抱大时代、唱响主旋律,直到昏迷前的最后一刻。

据阎肃家人回忆,阎老病重住院后,还惦记着几件未了的心事:今年春晚的“魂”还没找到;空军歌剧《守望长空》还有几处需要商榷;一位新人找他修改的作品还未改完......

“坚持以道德‘厚度’提升艺术‘高度’,强化人品重于文品、立德先于立言。”自小深受优秀传统文化滋养熏陶,秉承中国文人“文以载道、身为世范”的士大夫精神,阎肃一生——

坚守赤子情 传承民族魂

有人说,二十一世纪的艺术是人工的艺术,炫目而冰冷。而阎肃的艺术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艺术,简单温暖、苍劲有力。正如钢筋水泥固然可建广厦万千,但黄土沧浪才能问得生命源泉。

在阎肃的生命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这就是为什么直到病重,他还惦念着让外孙和外孙女一天背一首唐诗,一天写一篇毛笔字。阎宇说,几十年来,熟背唐诗宋词几乎成了老爷子的家训。

与阎肃有长期合作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朱彤介绍,阎肃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应该出于他的自觉追求,是在深入研究和长期思考之后外化出来的一种风格。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国家文化部原副部长陈晓光认为,《红梅赞》是阎肃根植深厚传统文化土壤, 种出的一株迎风傲雪的红梅,他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关照现实生活,使人们灵魂深处生长出忠贞不渝、傲霜怒放的钢铁风骨。

1993年,阎老借用川剧《白蛇传》中的“慧眼”,巧妙地创作了一首“打假”歌《雾里看花》,由那英演唱,风靡一时,成为每年“3.15”晚会保留曲目。 “阎老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他尊重传统、敬畏传统、继承传统,同时,在此传统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善于创新。”国家京剧院院长张凯华说。

好的文艺作品是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在文化强国的感召下,由阎肃主讲的军旅纪录片《诗词中国?军旅篇》应运而生。去年5月,阎肃走进首都高校开讲“诗词中国梦”,以全新角度向青年一代讲述中国古典诗词的文化自信。

悉数阎肃的红色艺术,以歌词反映一个时代精神,传承一种民族文化,似乎已是他的一种风格。著名作家王树增由衷地感叹到:“他的作品,是民族复兴路上的追梦之作,已经成为经典,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见证融入历史,也必将如唐诗宋词一样成为传世之作。”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五星邀五环》唱响奥运精神;《风雨同舟》凝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度过难关;主题春晚《京腔京韵自多情》饱含传统风韵,至今广为流传;《门前情思大碗茶》入选“改革开放三十年流行金曲”,《唱脸谱》歌词选进了小学课本……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春秋战国士大夫的“文以载道”;魏晋南北朝“士子精神”;唐宋李白、杜甫的家国情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当代鲁迅、老舍为民族独立的长歌当哭;一生笃信“大担当中有大自在”的阎肃,也许正是千年国学文化孕育出的一只精灵。

阎老一直谦卑地认为,一首歌、一台戏,唱响它、演好它,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它是“红花绿叶相映美”的结果。为此,他始终不忘感激空政文工团的这一优秀集体的栽培扶持。

这份感谢,首先体现在他扶持新人上。团里只要有年轻演员开独唱独奏音乐会,他都会写前言、写寄语、赠题词。阎宇说,和老爷子走在文工团院子里,不管遇到什么人,花匠、木工、烧水的、掌勺师傅、小战士,他都会微微前倾向对方主动打招呼。

“一个艺术家只有像孩子那样真诚,不被私心杂念所污染,才能创作出真正称得上‘真善美’的艺术作品。”中央电视台“春晚”原总导演邓在军动情回忆,阎老的作品不仅歌颂祖国,歌颂我们党,也深情地歌颂生活,歌颂人间一切真善美。

“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这是阎肃金婚时为爱人李文辉写的一首《伴君行》。如今读来,仍能为他对生活、对亲人、对家庭的浓浓深情所感染。

9月28日,阎肃昏迷后第一天,阎宇为他录制了一张CD,里面收录了《我爱祖国的蓝天》《敢问路在何方》《红梅赞》等十首阎老最喜爱的歌曲,每天在病房里播放,期盼有朝一日唤醒父亲。

这段日子,记者多次去医院探访阎老,隔着窗户远远地看着沉睡的阎老,除了病房里回响着熟悉的音乐,似乎只有病床前跳动的心电图,还在昭示着一种希望:也许阎老只是累了,想多睡一会。

让我们一起为阎老祈福,祝愿这样一位有梦想、有大爱、有智慧的老人,早日回到我们身边......(完)

网友评论

留言板 电话:010-65389115 关闭

专 题

网上学术论坛

网上期刊社

博 客

网络工作室